親情小品《幸福老人樂園》
3月
31
2021
幸福老人樂園(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7次瀏覽
莊博仁(劇場工作者)

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估計,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而且成長速度飛快,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即便在國內,面臨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十二人即有一人患有失智症,對子女來說,長輩的失智症總是來得十分突然,因為沒有一個人能預期到自己的爸媽有朝一日會遺忘自己,所以失智症總是來得讓人措手不及。

失智症是十分難覺察的疾病,因此也使得父母本身的病識感非常地不強烈,從忘東忘西到不信任別人,懷疑身處的環境,到最後不相信自己以及家人。子女面對失智的父母時,總會面臨自己不被接受的挫折感,而這種關係在年輕時的親子關係中就曾出現過,青春期的到成年反抗,在傳統家庭常常爆發,運氣好的親子關係撕破臉,雙方老死不相往來,運氣不好的,就成為《幸福老人樂園》中林台坤與小如的關係——父親無意識地佔據了女兒的人生,女兒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被孝道緊緊綑綁在家裡,從關係親密的家人轉變為,互相折磨的同居者。劇情一開始就在釋出小如在工作與長照兩頭燒的困境,意外出現的陌生人阿默,好心的分攤了小如肩上負擔,與老人家玩角色扮演遊戲,同時阿默也填補了孤兒心中的空虛。看似兩全其美的安排,卻也埋下了衝突的伏筆。

高潮的飯桌衝突橋段,當林台坤遺忘自己的女兒小如,而認為阿默才是自己的孩子時,作為子女的小如照顧父親多年,原本應是要先安撫自己的父親,以免造成身旁這位外人的麻煩,但是當阿默試圖順著老先生的話假扮成兒子,用欺騙化解尷尬時,反而觸動到小如壓抑的情緒。看到此時觀眾可能會困惑,先前都端莊明理的小如,突如其來炸藥般激動的反應,心中的壓抑怎麼累積起來的?

林台坤與女兒小如是一對父女關係的單親家庭,雙方都是彼此唯一的親人,兩人的關係會比一般的家人更緊密,小如從有記憶以來,到長大成人後都只有父親,甚者小如到了適婚年齡都沒有對象,但是全心全意地照顧父親的執著,可以解讀為戀父情結,父親過去為女兒斬斷桃花之後,小如可能連自己都不自覺地為父親守貞,多年來父女倆人都沒有再嘗試讓新成員走進這個家庭裡,所以阿默這個外人試圖佔有他的父親(即便是假裝的),小如的壓抑多年的情緒會一股腦地爆發出來,像是元配在趕走小三時的激烈反抗。

在《幸福老人樂園》的演前宣傳,導演樊宗錡表示希望引用記憶植入的概念,來詮釋老先生誤認阿默是自己的兒子,同時透過全黑的實驗劇場,黝黑深邃的視感,以及燈光轉變來呈現林台坤視角看出的世界。但以假亂真的虛構性,在劇中並不明顯,看起來會像是失智症常出現的妄想症狀,而非阿默為老先生編寫記憶的科幻情節。三人現實的互動與時不時老先生對於過去的敘事,阿默陪在一旁的角色扮演遊戲,兩種反差過大的虛實情節太生硬,中間的那條分界線明確到十分突兀,造成嘗試設計的莊周夢蝶的想法過於隱晦。使得《幸福老人樂園》只可歸類在演技突出溫馨的親情小品,如同導演先前同樣是探討親情題材,而獲得成功的《十二碗菜歌》。直到落幕前《幸福老人樂園》唯一值得觀眾思考的切入口只放在謝幕時,女兒小如一身護理師制服上,留下最後的蛛絲馬跡,讓觀眾帶著一絲懸念離開實驗劇場。

《幸福老人樂園》

演出|齊聚一堂劇團
時間|2021/03/03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幸福老人樂園》最後沒有選擇強化阿默/小如兩方的衝突,可能的原因,或許是編導主要想營造的是平凡氛圍間更加隱匿的犧牲與傷害。然而,當衝突元素被某種程度淡化,更多角色背景與其目的、考量就不得不被放進來,好繼續維持天秤兩端相等的重量。(張敦智)
3月
15
2021
從古至今,戲劇就一直有意無意地擔負起一部分教育民眾的責任。布萊希特之史詩劇場便是利用舞台和觀眾之間微妙的距離感,以及演員的表演,來完成政治主張、意識形態的詮釋跟傳遞,他的主張其中一條也便是模糊的時空背景——這也是《幸福》中所努力達成的效果。(王逸如)
3月
12
2021
或許老年性失智,只是將我們每個人認知所限的「自我」囚籠,更加放大而已;我們或多或少都活於自我的幻覺之中。但這不是《幸福老人樂園》的命題,故事回到林台坤身上。女兒小如來到海堤邊,心情平靜地接受父親對她的陌生人設定,不料林台坤腦內流沙再度搖晃,將小如認成了跳海早逝的妻子。此時哪個林台坤的人生版本才是真的,似乎已不再重要。(林乃文)
3月
12
2021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