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精義詮釋《天問》
12月
30
2015
天問(台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4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英國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以201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誕生日為起點,規劃「Globe to Globe Hamlet」兩年的全球旅行計畫,演出眾所周知《哈姆雷特》,企圖走出英國,巡迴二百多個人種、語言、民風習慣各異的國家。製作團隊期望藉莎士比亞作品跨越時空的對話和娛樂魅力,接觸不同地域思維並拓展觀賞人口,【1】既是藝術面對當代的審美實驗,也是走向世界的開放挑戰。就此角度看臺灣豫劇團2009年起一系列的「豫莎劇」,從戲曲窠臼開始探向其他語言,亦可視作地方劇種接受世界化的表現,今第三部《天問》改編自《李爾王》,幾個觀察如下:

《李爾王》故事梗概涉及親情倫理,傳統中國「百善孝為先」,不僅四書五經裡老生常談,擴展至經世治國平天下,更以孝道為務,形成重視孝悌的文化,所以華人很容易理解。再就戲曲團體來看,傳統戲曲多教忠教孝題材,改編原著時應有熟悉感,易於發揮。不過傳統經籍、故事、戲曲談這類題材無不是非善惡判然劃分,最後一定撥亂反正,道德秩序恢復平衡。但莎氏此劇不只倫理紛爭,它模糊了公理界線,更在意權力升降引發的人性變化,而背後有欲求意志遙控著。

欲求意志屬於心理學解釋中的「自我」,包含人的欲求、欲望和願望的表層意識,將「本我」本能、衝動的潛意識,透過社會文化的包裝,掩蓋原本直率渴望。回到《天問》,邠赫拉(王海玲飾,女身李爾)退位決定和端木蒙(劉建華飾)嫡庶爭鬥的動機實出於被愛、受肯定的底層渴求,形諸於外(〈市愛〉、〈離間〉兩場)是夸夸言辭的「文明修飾」,造成了真假混淆情形;一旦文明不足抑制底層渴求的野性,激情或破壞便會傾洩而出,惡的現象於焉形成,開始影響自身甚及他人,如〈辱親〉、〈風暴〉場次是對邠赫拉執意分封國土的反動,端木格(朱海珊飾)父子在〈計陷〉、〈剜目〉遭受失明與驅逐境遇,乃庶子阿蒙銳意逕行後果。這等之惡無法用禮教律法加以節度,因此不論皇族或端木家終結暴行辦法都只能以惡止惡、自相殘殺,豫劇版《李爾王》並未落入道德良善的說教,沒有中國故事常見的「善」之勝利,仍維持原著精義,顯示人行意志之惡的後果,必須要在慘絕人寰極端情境中,方能促使始作俑者省悟,邠赫拉在此有大段唱腔,顯露對悲劇原因之不解、質問蒼天與反省,樂音隨情緒逐漸高亢,收束於至高點後,女王殞命,那是生命最終的奮力一搏。

改編的劇名易聯想至屈原〈天問〉,劇中人不明何以身遭苦難而反詰上天心境,如屈子文章中對天地自然人事大量不解與好奇。其次,轉換故事發生地點──文化移轉,將皇室部族命為軒轅國,「軒轅」相傳是上古帝王黃帝之名,這是繼劇名後,再一處顯示文化中國的痕跡。當然,也可視做子虛烏有的國度,不實指中國歷朝代好處是,一來跳脫歷史考據侷限,二免除王位世襲制度束縛(傳子不傳女和女子不干政),有助敘事流暢,三所在國度地處偏荒,演員服裝造型採類印第安人服飾和圖紋風格,正好展現別於中原漢族繁文縟節的原始野性,有文明未開化的奇異色彩,反映人物不合規範的性情舉動。

跨文化表演,劇本連帶表演方式需一併調整。王海玲以旦角演繹李爾王,三位公主亦皆是旦行,與朱海珊飾大臣端木格家族之全生行,形成母女、父子雙骨肉線相互映照,兩種行當支撐起全劇結構。李爾性格的執著、瘋顛與覺醒等轉折,王海玲必須調動多重行當,青衣大氣之於君臨天下,帥旦勇武向前表現個性任情使氣,老旦持平篤定呈現覺悟後的見識,得允文(唱腔)允武(武打,如〈辱親〉靠旗打出手),才能詮釋人物多面性。

當劇名由《李爾王》改成《天問》,人消失了,取而代之天的出現,示意遇不可解之事只能問上蒼,但此處的天是沉默的,如舞臺上方一個環形投影布幕,好似「天眼」俯視臺上/人間發生的一切,與天幕的投影用來投射自然的風雲雷電,諸多天象的舞美設計卻不具西方神話或悲劇的命運有左右人類力量。如果說「莎士比亞的全球化事實上卻使他本土化了」[2],從改編本仍擇取原著要義──人的意志推動著情節致使人性生變,但劇名、舞美投影設計呈現「文化中國」思維,人依附在天地、家國下,不強調個人主義,豫劇版實為兼具文化特色與普世經驗之作。

註釋

1、「Globe to Globe」計畫介紹:http://globetoglobe.shakespearesglobe.com/hamlet/about-the-project",查詢日期2015年12月11日。

2、彭鏡禧:「莎士比亞的全球化事實上卻使他本土化了。他的全球化的成功大大得益于他的本土化,『因為莎士比亞永遠都只是我們當下對他的理解』。」引自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106。

《天問》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5/11/2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天問》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有趣的地方在於,主角李爾王轉譯至中國傳統戲曲後,搖身一變成為架空朝代背景的軒轅國女王邠赫拉,此處引發了兩個議題討論,其一,性別的轉換是否增添全劇對於女性主義的思考;其二,架空時代背景的意義為何?(黃婷容)
10月
28
2020
戲曲中,「曲」之重要性占許多關鍵成敗,在樂曲部分之編排亦別出心裁。以傳統中型中國樂團編制,運用中國樂器獨特音色呼應《天問》中之中華民族性格與特色。(李佳霖)
12月
18
2015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