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大樹下的心願《吳新榮日誌》
11月
05
2015
吳新榮日誌(阿伯樂戲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7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今夜,321藝術聚落稱為「小雅園」,觀眾席於庭院,於這日式矮房對面,和室拉門上滿滿書本,門外一棵大樹上掛著舞台燈,樹下一桌二椅,風吹樹葉沙沙作響,且有牆外馬路車聲,更遠之處尚有煙火鞭炮聲等,戲未開始,飾演吳新榮的演員即在台上開始寫作,或來回踱步,或微笑,或悲傷,有時翻翻書,有時凝視書桌上的妻子照片,許多觀眾紛紛拿起手機以其當背景自拍,頗有時空在此重疊的趣味。今夜,觀眾是吳家的座上客,這裡的環境與氛圍純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風雅,成為本劇天然生成的舞台。

剛成立一年的阿伯樂戲工場,運用台南在地資源與能量,結合校內外教育機構,開出台南戲劇的花朵,本劇在此場地演出別有時代意義, 321藝術聚落原是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台灣日治時期的建築,而本劇時代背景與此場地的環境相合,1907年,吳新榮出生,台灣正將要經歷數個巨大轉變。本劇以吳新榮個人為軸,呈現臺灣經歷日治與國民政府來台的時代劇烈的變化,曾有的短暫台灣文藝光輝時期,經歷一波又一波強力打擊,吳新榮可說是台灣知識分子倖存者的代表,透過這位於1967年即逝世的「文化人」,揭開向來被壓抑的在地視角,台灣政治的現實與矛盾。

很久沒有觀賞像這樣整體質樸的戲了。首先環境優美充滿故事性,外頭的聲響與不小心闖入舞台的貓都生動,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演出難度不小,需克服戶外場地聲音易飄散等因素,本劇演出無配戴麥克風,對白以台語為主,然除了演員沈輝雄外,其餘演員的台語表現較為失色,在這樣強調文學內涵的戲劇中,於表現文字的節奏與音響上的美感稍有失落,也顯得角色塑造停留表面不夠深入,感覺演員與角色仍有距離,畢竟語言的表現力可傳達那時代的思維與行動,能將此劇的意義更加延伸,然演員們的台語表現仍不足。反倒唯一女演員鄭聖勳在三位男性之中較顯眼突出,在聲響上柔和巧氣,不同於其他男性的剛硬聲線,且因吳新榮這個角色正面性強的關係,男演員的狀態都稍緊繃了些,相較之下鄭聖勳自在許多。沒有麥克風的戶外演出真實感更強,聲音的感受也更直接貼近,然而本劇聲音效果多被環境解消,尤其是演員進屋內後,聲音更是不清楚,優美環境卻也將演出效果打折。

本劇自吳新榮的日誌出發,以其詩作表達他的生命經歷,諸如吳新榮對大眾的憐憫,對妻兒的愛等,並自他個人的生命史進而表現台灣歷史變遷,以及住所「小雅園」成為文人雅士聚集之處。劇本創作的企圖心宏大,七十分鐘的演出長度,篇幅多讓給主角「日誌」的獨白,雖在主角感情部分多加刻畫與抒發,但在整齣戲的比例又顯過長,讓其餘部分不夠明顯。情節依著人物命運走,寫實與象徵兼有,如將主角詩作中的象徵轉為畫面,將詩中的節奏以肢體動作表現,個人與歌隊的朗誦相流成複調聲響,質樸表現出詩作韻味與感情,頗為動人。創作者意欲傳達的內容在七十分鐘內一個接一個呈現,略顯貪心,而劇中「日誌」的獨白,均強調出日誌的日期以表現時局與人物心境轉變,日期接著日期的朗讀的確使人感受到時間的流動,但因為「日誌」本身的理想與議題眾多,小至個人情愛,大至台灣全體,紛紛而匆匆帶過,如放些留白處舒緩,或是稍加剪裁取捨,情感表現將更為綿長。

導演運用屋內屋外空間轉換,自門的「界線」內外分別出現下與過去的時空差異,交錯回憶中的情景,幾次主角與觀眾一同觀看「回憶」,在主/客觀之交相觀看間,那樣的恍然/大悟狀態,確實和「日誌」的書寫/閱讀相合,並將個人的「日誌」存在價值提升至普世。然而時空交錯運用之間,走位稍有混亂之感,寫實與非寫實之間轉折僵硬,如能更細緻處理,以劇本的厚實基底,實可發揮更美。對於時間的流動感,我曾在大開劇團《陪你唱首歌》以及 約莫劇團《123cheers》看過對於時間流動的類似處理方式,前者數個角色穿插交織生命事件再以編年表現,舞台上如歌的時間情感滿溢讓人印象深刻,後者製作分為兩齣戲,其中一齣由杜文賦自編自導,將時間擬人化,演出自身生命回顧,表達時間流逝之感。《吳新榮日誌》企圖以日記編年將文字活化,創作雖具企圖心,演出卻不夠盡興。

戲末以全員享用日本食物「壽喜燒」作結,以風雨中翻覆的鳥巢象徵台灣,演員將其捧在手心,代表此人在台灣政局轉變下,始終如一的心願。留聲機的日語版軍歌與《望春風》旋律,悠悠揚揚在庭院裡的大樹下迴盪。本劇實表現了吳新榮的理想與澎湃的熱情,並透過本劇製作表達對土地的關懷。台灣本土文學與精神仍須挖掘與推動,藉著這樣的戲劇創作漸回填在地文化之血肉,雖故人已遠,然台灣的定位未明依舊,劇場成為集體盼望的載體,仍是共同的目標。

《吳新榮日誌》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104/10/29 19:30
地點|台南321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