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大樹下的心願《吳新榮日誌》
11月
05
2015
吳新榮日誌(阿伯樂戲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4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今夜,321藝術聚落稱為「小雅園」,觀眾席於庭院,於這日式矮房對面,和室拉門上滿滿書本,門外一棵大樹上掛著舞台燈,樹下一桌二椅,風吹樹葉沙沙作響,且有牆外馬路車聲,更遠之處尚有煙火鞭炮聲等,戲未開始,飾演吳新榮的演員即在台上開始寫作,或來回踱步,或微笑,或悲傷,有時翻翻書,有時凝視書桌上的妻子照片,許多觀眾紛紛拿起手機以其當背景自拍,頗有時空在此重疊的趣味。今夜,觀眾是吳家的座上客,這裡的環境與氛圍純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風雅,成為本劇天然生成的舞台。

剛成立一年的阿伯樂戲工場,運用台南在地資源與能量,結合校內外教育機構,開出台南戲劇的花朵,本劇在此場地演出別有時代意義, 321藝術聚落原是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台灣日治時期的建築,而本劇時代背景與此場地的環境相合,1907年,吳新榮出生,台灣正將要經歷數個巨大轉變。本劇以吳新榮個人為軸,呈現臺灣經歷日治與國民政府來台的時代劇烈的變化,曾有的短暫台灣文藝光輝時期,經歷一波又一波強力打擊,吳新榮可說是台灣知識分子倖存者的代表,透過這位於1967年即逝世的「文化人」,揭開向來被壓抑的在地視角,台灣政治的現實與矛盾。

很久沒有觀賞像這樣整體質樸的戲了。首先環境優美充滿故事性,外頭的聲響與不小心闖入舞台的貓都生動,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演出難度不小,需克服戶外場地聲音易飄散等因素,本劇演出無配戴麥克風,對白以台語為主,然除了演員沈輝雄外,其餘演員的台語表現較為失色,在這樣強調文學內涵的戲劇中,於表現文字的節奏與音響上的美感稍有失落,也顯得角色塑造停留表面不夠深入,感覺演員與角色仍有距離,畢竟語言的表現力可傳達那時代的思維與行動,能將此劇的意義更加延伸,然演員們的台語表現仍不足。反倒唯一女演員鄭聖勳在三位男性之中較顯眼突出,在聲響上柔和巧氣,不同於其他男性的剛硬聲線,且因吳新榮這個角色正面性強的關係,男演員的狀態都稍緊繃了些,相較之下鄭聖勳自在許多。沒有麥克風的戶外演出真實感更強,聲音的感受也更直接貼近,然而本劇聲音效果多被環境解消,尤其是演員進屋內後,聲音更是不清楚,優美環境卻也將演出效果打折。

本劇自吳新榮的日誌出發,以其詩作表達他的生命經歷,諸如吳新榮對大眾的憐憫,對妻兒的愛等,並自他個人的生命史進而表現台灣歷史變遷,以及住所「小雅園」成為文人雅士聚集之處。劇本創作的企圖心宏大,七十分鐘的演出長度,篇幅多讓給主角「日誌」的獨白,雖在主角感情部分多加刻畫與抒發,但在整齣戲的比例又顯過長,讓其餘部分不夠明顯。情節依著人物命運走,寫實與象徵兼有,如將主角詩作中的象徵轉為畫面,將詩中的節奏以肢體動作表現,個人與歌隊的朗誦相流成複調聲響,質樸表現出詩作韻味與感情,頗為動人。創作者意欲傳達的內容在七十分鐘內一個接一個呈現,略顯貪心,而劇中「日誌」的獨白,均強調出日誌的日期以表現時局與人物心境轉變,日期接著日期的朗讀的確使人感受到時間的流動,但因為「日誌」本身的理想與議題眾多,小至個人情愛,大至台灣全體,紛紛而匆匆帶過,如放些留白處舒緩,或是稍加剪裁取捨,情感表現將更為綿長。

導演運用屋內屋外空間轉換,自門的「界線」內外分別出現下與過去的時空差異,交錯回憶中的情景,幾次主角與觀眾一同觀看「回憶」,在主/客觀之交相觀看間,那樣的恍然/大悟狀態,確實和「日誌」的書寫/閱讀相合,並將個人的「日誌」存在價值提升至普世。然而時空交錯運用之間,走位稍有混亂之感,寫實與非寫實之間轉折僵硬,如能更細緻處理,以劇本的厚實基底,實可發揮更美。對於時間的流動感,我曾在大開劇團《陪你唱首歌》以及 約莫劇團《123cheers》看過對於時間流動的類似處理方式,前者數個角色穿插交織生命事件再以編年表現,舞台上如歌的時間情感滿溢讓人印象深刻,後者製作分為兩齣戲,其中一齣由杜文賦自編自導,將時間擬人化,演出自身生命回顧,表達時間流逝之感。《吳新榮日誌》企圖以日記編年將文字活化,創作雖具企圖心,演出卻不夠盡興。

戲末以全員享用日本食物「壽喜燒」作結,以風雨中翻覆的鳥巢象徵台灣,演員將其捧在手心,代表此人在台灣政局轉變下,始終如一的心願。留聲機的日語版軍歌與《望春風》旋律,悠悠揚揚在庭院裡的大樹下迴盪。本劇實表現了吳新榮的理想與澎湃的熱情,並透過本劇製作表達對土地的關懷。台灣本土文學與精神仍須挖掘與推動,藉著這樣的戲劇創作漸回填在地文化之血肉,雖故人已遠,然台灣的定位未明依舊,劇場成為集體盼望的載體,仍是共同的目標。

《吳新榮日誌》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104/10/29 19:30
地點|台南321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