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大樹下的心願《吳新榮日誌》
11月
05
2015
吳新榮日誌(阿伯樂戲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8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今夜,321藝術聚落稱為「小雅園」,觀眾席於庭院,於這日式矮房對面,和室拉門上滿滿書本,門外一棵大樹上掛著舞台燈,樹下一桌二椅,風吹樹葉沙沙作響,且有牆外馬路車聲,更遠之處尚有煙火鞭炮聲等,戲未開始,飾演吳新榮的演員即在台上開始寫作,或來回踱步,或微笑,或悲傷,有時翻翻書,有時凝視書桌上的妻子照片,許多觀眾紛紛拿起手機以其當背景自拍,頗有時空在此重疊的趣味。今夜,觀眾是吳家的座上客,這裡的環境與氛圍純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風雅,成為本劇天然生成的舞台。

剛成立一年的阿伯樂戲工場,運用台南在地資源與能量,結合校內外教育機構,開出台南戲劇的花朵,本劇在此場地演出別有時代意義, 321藝術聚落原是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台灣日治時期的建築,而本劇時代背景與此場地的環境相合,1907年,吳新榮出生,台灣正將要經歷數個巨大轉變。本劇以吳新榮個人為軸,呈現臺灣經歷日治與國民政府來台的時代劇烈的變化,曾有的短暫台灣文藝光輝時期,經歷一波又一波強力打擊,吳新榮可說是台灣知識分子倖存者的代表,透過這位於1967年即逝世的「文化人」,揭開向來被壓抑的在地視角,台灣政治的現實與矛盾。

很久沒有觀賞像這樣整體質樸的戲了。首先環境優美充滿故事性,外頭的聲響與不小心闖入舞台的貓都生動,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演出難度不小,需克服戶外場地聲音易飄散等因素,本劇演出無配戴麥克風,對白以台語為主,然除了演員沈輝雄外,其餘演員的台語表現較為失色,在這樣強調文學內涵的戲劇中,於表現文字的節奏與音響上的美感稍有失落,也顯得角色塑造停留表面不夠深入,感覺演員與角色仍有距離,畢竟語言的表現力可傳達那時代的思維與行動,能將此劇的意義更加延伸,然演員們的台語表現仍不足。反倒唯一女演員鄭聖勳在三位男性之中較顯眼突出,在聲響上柔和巧氣,不同於其他男性的剛硬聲線,且因吳新榮這個角色正面性強的關係,男演員的狀態都稍緊繃了些,相較之下鄭聖勳自在許多。沒有麥克風的戶外演出真實感更強,聲音的感受也更直接貼近,然而本劇聲音效果多被環境解消,尤其是演員進屋內後,聲音更是不清楚,優美環境卻也將演出效果打折。

本劇自吳新榮的日誌出發,以其詩作表達他的生命經歷,諸如吳新榮對大眾的憐憫,對妻兒的愛等,並自他個人的生命史進而表現台灣歷史變遷,以及住所「小雅園」成為文人雅士聚集之處。劇本創作的企圖心宏大,七十分鐘的演出長度,篇幅多讓給主角「日誌」的獨白,雖在主角感情部分多加刻畫與抒發,但在整齣戲的比例又顯過長,讓其餘部分不夠明顯。情節依著人物命運走,寫實與象徵兼有,如將主角詩作中的象徵轉為畫面,將詩中的節奏以肢體動作表現,個人與歌隊的朗誦相流成複調聲響,質樸表現出詩作韻味與感情,頗為動人。創作者意欲傳達的內容在七十分鐘內一個接一個呈現,略顯貪心,而劇中「日誌」的獨白,均強調出日誌的日期以表現時局與人物心境轉變,日期接著日期的朗讀的確使人感受到時間的流動,但因為「日誌」本身的理想與議題眾多,小至個人情愛,大至台灣全體,紛紛而匆匆帶過,如放些留白處舒緩,或是稍加剪裁取捨,情感表現將更為綿長。

導演運用屋內屋外空間轉換,自門的「界線」內外分別出現下與過去的時空差異,交錯回憶中的情景,幾次主角與觀眾一同觀看「回憶」,在主/客觀之交相觀看間,那樣的恍然/大悟狀態,確實和「日誌」的書寫/閱讀相合,並將個人的「日誌」存在價值提升至普世。然而時空交錯運用之間,走位稍有混亂之感,寫實與非寫實之間轉折僵硬,如能更細緻處理,以劇本的厚實基底,實可發揮更美。對於時間的流動感,我曾在大開劇團《陪你唱首歌》以及 約莫劇團《123cheers》看過對於時間流動的類似處理方式,前者數個角色穿插交織生命事件再以編年表現,舞台上如歌的時間情感滿溢讓人印象深刻,後者製作分為兩齣戲,其中一齣由杜文賦自編自導,將時間擬人化,演出自身生命回顧,表達時間流逝之感。《吳新榮日誌》企圖以日記編年將文字活化,創作雖具企圖心,演出卻不夠盡興。

戲末以全員享用日本食物「壽喜燒」作結,以風雨中翻覆的鳥巢象徵台灣,演員將其捧在手心,代表此人在台灣政局轉變下,始終如一的心願。留聲機的日語版軍歌與《望春風》旋律,悠悠揚揚在庭院裡的大樹下迴盪。本劇實表現了吳新榮的理想與澎湃的熱情,並透過本劇製作表達對土地的關懷。台灣本土文學與精神仍須挖掘與推動,藉著這樣的戲劇創作漸回填在地文化之血肉,雖故人已遠,然台灣的定位未明依舊,劇場成為集體盼望的載體,仍是共同的目標。

《吳新榮日誌》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104/10/29 19:30
地點|台南321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