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好吃!》: 當吃喝成為愛情的關口
8月
22
2023
偷吃?好吃?(老張老趙の實驗樂劇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8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關於食物與愛情,告子早有云:「食色性也。」在他眼中,美食和美色的渴望乃是人內在的本性,是原慾在不斷演進之後的兩種體現。由單純為了維繫生命的進食轉變為品鑒盤中物的趣味,從抗拒死亡的繁衍行為化為感官歡愉的遊戲。各種有關食物與愛情的修辭早已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與之關聯的語言也同食物一般,清淡重口,香辣甜美,任君挑選。

對於這樣一個積累不少相關作品的母題,《偷吃?好吃!》選擇直白進入主題,名稱已經揭示劇情大綱。偷吃即出軌,好吃的秘訣之一是新鮮,但是舊情人不比新伴侶「新鮮」,不忠帶來的刺激使平淡的舊關係更顯無味。老張老趙の實驗樂劇從這點著手,將男女主角對口味的偏好寫入歌詞,揭露兩人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的差異,並隨著雙方出軌的事實逐漸明確,將重心從口味過渡到這段關係中或小或大的摩擦。然而,或許是時長限制,又或是製作使然,本劇的劇情和編曲、作詞皆偏向小巧簡單一類。劇情的推進幾乎從男女主角分手、坦承、數落對方之後便開始停滯不前,男主角試圖挽回女方的動機也略顯突兀不明。

不過,由諧音梗和由相互欺騙帶來的笑點所製造的輕快節奏似乎一定程度上掩飾了情節的缺陷。對我而言,這部分歸因於角色的性格塑造,兩位主角特意誇張化的性格都有偏執的一面但依舊算上討喜,在這段關係的脈絡下,雙方的「偷吃」行為似乎顯得情有可原。編曲上則多半維持簡潔舒服的旋律,配器部分則用了一些廚房用具製造打擊的音響,呼應廚房空間與食愛混融主題。


偷吃?好吃?(老張老趙の實驗樂劇提供/攝影楊詠裕)

對我來說,劇情和詞曲有著同樣的優點,兩者皆專注於單一事件,省去不必要的旁枝末節,緊緊扣住主題,味蕾的感受與愛情的酸甜苦辣鹹同時登場。這是食物和情愛相互混融的遊戲,兩主角之間的交流大多表面上圍繞著食物打轉,但實際的意圖卻指向是他們已經「不新鮮」的關係。不過,這小而精簡的格局雖無累贅的裝飾,卻也和完整的作品有一段距離。六十分鐘的時長,輕快節奏讓觀眾得以全程保持愉悅的心來觀賞這場小品音樂劇,但那一絲由單調和重複所導致的倦怠延長了體感的時間。在歡笑過後,腦中出現的疑惑是關於這場演出給我的不協調感,為何觀賞怡人的小品之後卻感到有些空虛,甚至帶著點厭倦?

或許是因為《偷吃?好吃!》還未從小品茁壯為作品,前兩代的《一口氣》(2020)和《偷吃?好吃!》(2022)將基礎的骨架延續至現今版本,但在架構之上卻還未長足豐實的血肉,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仍然處在未完工和完成之間的尷尬過渡期,雖具有潛力但完成度和細節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2023臺北藝穗節《偷吃?好吃!》

演出|老張老趙の實驗樂劇
時間|2023/08/13 19:30
地點|科學教育館 未來廚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