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富深意的搞笑——《月球水2.0口述影像》
4月
09
2022
月球水2.0(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3次瀏覽

許映琪(駐站評論人)


我是一名低視能的視障觀眾,只能看得見螢幕在發光,因此我觀賞的是口述影像的版本,並且沒有同時觀看影像,而是直接閉著眼睛聽口述。【1】這是我評論的出發點。

從2010年的《月球水》(以下簡稱《月》)【2】走向2022年的《月球水2.0》(以下簡稱《月2.0》),演出形式原預設為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實體演出,因應新冠病毒疫情,演變為在OPENTIX Live上演的線上影像演出。然而,在口述影像版中,受限於舞作的整體節奏,能容納的資訊量有限。

在口述影像中,對於鏡頭表現與演出實體在呈現手法上的差異,我只聽得出舞者的表情能被看見,分割子畫面的數量與分布,以及在不同分鏡及子畫面間焦點如何轉換。然而,我覺得在鏡頭表現影像與演出實體之間,不同媒介的特性與質地如何轉換,應該還有更多值得觀察與欣賞的向度,卻在口述影像中流失了,實在可惜。

或許同樣是出於口述影像版的限制,我只能接收得到舞蹈動作的指示性意義,卻不太能接收到它們的質地。在這樣的感知條件下,我對《月2.0》中饒富戲感的舞蹈動作,於是產生了困惑——這樣的呈現和戲劇還有分別嗎?何以如此的呈現仍然被歸類為舞蹈?舞蹈和戲劇的分野在這樣的呈現中還重要嗎?但也或許這些疑惑的產生,也正是近籐良平透過《月2.0》原本就欲造成的擾動。

 

月球水2.0(國家兩廳院提供)


搞笑的調度與深意

在《月2.0》中,編舞家近籐良平一貫的搞笑與漫畫風格,仍舊有很好的發揮。而舞蹈空間舞者們卓越的肢體技術,也在這樣的風格底下,被處理得自然且平易近人,合理地融入其中而絲毫未顯突兀。雖然《月2.0》的整體調性是詼諧逗趣,但舞作開場使用電影《第凡內早餐》的配樂「Moon River」,卻是一首帶著淡淡稠悵與愁緒的歌。如果將《月2.0》和前文本「Moon River」放在一起互文足義地彼此參照,那麼《月2.0》的幽默感就顯得饒富深意——不只有直觀上表層的好玩、好笑,而是有著一種苦中帶樂、大智若愚的智慧了。

《月2.0》採用了許多台灣民俗的素材,包括數段「Lesson」中的台灣迷信,以及「奔入月球」中對台灣民間傳說的顛覆。較之以《月》中的「成語猜猜猜」,近籐良平對台灣文化的掌握,顯得更精準到位、更接地氣了。而由東京鷹舞者擔綱的「Lesson」中的台灣迷信搞笑是傳達原意,由舞蹈空間舞者擔綱的「奔入月球」則賦予了嫦娥奔月嶄新的意義,我認為這也顯示了近籐良平對笑點的透徹掌握。

 

月球水2.0(國家兩廳院提供)

「Lesson」既然是由外國舞者來演繹,就得保持原汁原味,才會顯得好笑。這種笑點就如同看老外學說中文一樣,學得越像會越好笑。而「奔入月球」中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嫦娥奔月故事,既然是由台灣人自己來演繹,就得變化出新意,才能產生趣味。國際合作中,當異文化之間的相遇與撞擊不在實體接觸中發生,就得為自身文化的內涵找到更深、更廣且更富想像力的新詮釋,才能讓人眼睛一亮。

理想的美學複合體

東京鷹的舞者們,是由高矮胖瘦與年齡分布各異的一群大叔們所組成,除了身為舞團成員之外,這些大叔們平日均各自有著各式各樣的正職。近籐良平能夠使這群大叔們本身所帶有的天然特質得到充份地揮灑,同時又能引導他們呈現出服膺舞蹈美學的專業表現,這實在令我大感快慰。在台灣的表演藝術實踐中,「素人」與「專業」似乎經常是水火不容的,彷彿尊重素人的生命特質就必然得犧牲專業美學,而追求專業美學就必然會摧折素人的生命尊嚴。 

 

月球水2.0(國家兩廳院提供)

但是,「生命」與「美學」根本就不該是對立的兩端,而應該要是彼此涵容的。透過追求美,我們渴望的是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悟;透過尊崇生命,美感也應自然在其中得到彰顯。對我而言,《月2.0》讓我看見「素人/生命」與「專業/美學」的合一與共融,體現了我理想中的「生命——美學複合體」的其中一種可能。對我而言,《月2.0》還原了藝術的本質。

我非常享受在對《月2.0》的觀賞中,欲罷不能地連續看了兩遍,一邊看一邊笑得全身發抖。靜下心來反芻一番後,也驚覺這支舞作的饒富深意與技藝精湛。雖然因為口述影像的限制而帶來了一些些亂流與遺憾,但依然瑕不掩瑜。


註解:

1、在口述影像中,有對舞者的名字、身材、妝髮、服裝等的描述,甚至也介紹了東京鷹舞者們的日常職業。口述影像會描述出舞者做了什麼動作或在做什麼事,但對於當中肢體的質地則沒有著墨。各分段間所插入的字卡,口述影像也有將之描述出來。

2、我並沒有親自觀賞過12年前的《月球水》,但是透過在網路版《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兩篇評論,仍得窺其一二。周倩漪,謝三泰,〈Taipei vs. Tokyo 「潮味」舞春風--舞蹈空間舞團與東京鷹《月球水》〉,《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0期(2010),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D99EPH3OTS。〈符號化時代 無厘頭感性〉,《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2期(2010)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D99EPH3OX0

《月球水2.0》

演出|舞蹈空間 X 東京鷹
時間|2022/03/25 12:00——2022/03/28 15:00
地點|OPENTIX Live 線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