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只是語言《莊子的戰國寓言》
4月
22
2019
莊子的戰國寓言(偶偶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1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這幾年蔡璧名的《正是時候讀莊子》系列【1】成為暢銷書,似乎反映了現代人生存的焦慮強烈,遂也想回到莊子經典,調養生息,安頓性命,滋養智慧。回歸中國古典經籍,這個文化意義上的「回家」,在近來台灣的兒童劇上也屢見不鮮,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六藝劇團的「文化經典親子劇」系列,已經推出《我的麻吉是孔丘》、《孔融不讓梨》等作品。偶偶偶劇團繼《五色石的秘密》之後,也再次試探中國古典經籍,這回目光聚焦在莊子,更確切的說是莊子寫的寓言故事,引若干寓言故事重新編串成這齣《莊子的戰國寓言》。

不過,莊子經典之於兒童的生命情態,倒不是用來解生命之困苦的;莊子經典之於兒童,吸引兒童的,恐怕還是其中的寓言故事。從寓言裡萃取的道家思想,可以如台灣的兒童文學作家哲也曾經改寫出更貼近孩子視野的《童話莊子》,意圖把莊子思想深入淺出地轉化,然後傳遞給孩子明白。

《莊子的戰國寓言》當然也可見類似哲也那般想要貼近孩子的意圖。戲中讓莊子的形象不僅是一位思惟高深玄妙、能言善辯的思想家,更賦予他日常生活的面貌,趣味化塑造出耍廢在家睡覺(卻老是辯解自己在冥想)的莊子。至於,莊子那位溫婉賢淑的妻子,戲裡雖未落到河東獅吼那種悍妻的形象,也變得很愛嘮叨碎念,一心期盼莊子出去闖天下、求功名。這樣的人物刻畫即使不符史實,亦無不可,因為這齣兒童劇的本質畢竟不是歷史劇,所以服裝造型、舞台布景與道具,便無須接近百分之百的嚴謹考究才能創作。

所以,當我們看見舞台上的莊子家,一片素淨簡樸,造型與歷史實景有異,但是頗能契合莊子思想的沖淡自然、虛靜之美。不過,這齣戲在語言使用要文言或白話有些拿捏不定,就頗見尷尬不相容。從文學角度來看莊子作品,其文采博思,粲然淵雅,確然不拔。轉換成兒童劇之後,開場莊子夫妻互稱「相公」、「娘子」是古代文言,乍聽之下沒問題,可是若有考究會知:莊子所處的先秦時期,夫妻之間互稱,其實皆用「良人」,如《詩經》所載:「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妻子稱丈夫為「相公」,最初有官職(宰相)之意,如魏.王粲《從軍行》言:「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這裡指的「相公」即為曹操。直到宋元之後,大量話本小說、戲曲中所見的「相公」,就有稱呼丈夫的意思,比「官人」的稱呼更尊榮一點。再演變到清朝,「相公」還成了男妓之謂。

語言表意,表面上是為溝通,但語言之下的文化蘊義,使得語言不只是語言,更是文化載體。既然「相公」、「娘子」的稱呼現代還有些流通,也能被清楚明白,那我們不要太吹毛求疵,不堅持做前述細節考證,也許還說得過去。但接下來的戲裡,角色不時就冒出「超……的」,或如莊子笑惠施「屁股開花」等很現代俚俗的白話,就得想想由莊子說出口的適切性。又比方第一場戲中,莊子對妻子敘述了一個小孩和他父親的故事,故事中那個小孩稱其父親為「爸爸」,這種文白運用失衡的語言調性,就讓人覺得很錯亂了。

然而,要說這齣戲最大的問題,恐怕還是引用的莊子寓言。透過「無用之用」、「鴟嚇鵷雛」、「井底之蛙」、「屠龍之技」等寓言貫穿為莊子的政治理念與實踐行動;可是,以莊子的政治理想作為戲的主題,不免離兒童的生活經驗略顯遙遠。這麼說也不是要完全否定兒童不能去認識政治,只是以這齣戲的情節設計來看,是否得宜?從莊子眼見好友惠施已被宋王重用,乃效仿孔子周遊列國遊說各國君王,想一展抱負,卻頻頻受挫失意,也看清這些國君無智/無志,難成大事的真相,終究沮喪的回返家中。莊子與魏王、楚王和宋王之間的互動,連續鋪陳了多個寓言,藉此諷諭企圖使君王開智。而問題就出在這,編劇有點太過急切,連續丟出太多寓言,毫無讓觀眾有喘息而後思考的機會,便又急著過場讓莊子走向下一個國家去遊說下一個君王了。假使這些君王當下就能聽出寓言寄託的寓意,又怎會讓莊子這樣的人才離開,不做任何施政與觀念的革新改變呢?沿著這個角度再思考兒童觀眾的接受,短短一小時的情節內,硬是要在小腦袋裡塞入這麼多寓言,會不會也變成囫圇吞棗,無法在觀戲當下一一思索出每則寓言的寓意呢?那麼散場後,他們又能記得多少?會不會腦中一團混沌,從此再也不敢接觸莊子思想呢?

當莊子寓言於敘說當下所承載的每一字每一句,只透過「聽」與「看」劇場演員表演,而欠缺文字閱讀理解時,不免透露出對語境、語意認知理解上的不足與危險。所以,戲中每逢莊子敘說寓言時,便會在左舞台運用光影戲輔助表現,影影綽綽,光暈迷離的轉換,虛實相間的視覺畫面,頗能巧妙地捕捉住寓言本質的含蓄、隱約和模糊,光影意象和寓言的疊合處理有匠心可許!

整齣戲尾聲是莊子返家休憩,演示了「周公夢蝶」的橋段。「周公夢蝶」乃莊子思想中極重要的「物我合一」觀念呈現──莊子這美麗的夢,意喻著生命個體化去心中成見、捨去對外形的拘泥執著、泯除和萬物之界線,保有虛靜無待,逍遙自由之心,去與自然融通均齊,這般修養境界便臻於道。依《莊子的戰國寓言》這齣戲的情節因果,在此推演成了刻劃莊子政治生涯不順遂,有志難伸,又回歸家中做的白日夢。戲只停在夢境,未能去探索夢境之於莊子生命的意義,而不免讓人擔憂。因為,若回到戲前面來看,莊妻不認同莊子的冥想,莊子也無法說服妻子他是「有用」,那麼尾聲這看若「無用」的做夢、冥想,又如何說服兒童觀眾看見的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之「有用」呢?

於此,我想到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的繪本《田鼠阿佛》。這故事中的阿佛最後用行動展現他冥想時做的工作,證明自己收集陽光、色彩、字詞,做的事是「有用」的。阿佛的行動想法就非常天真童趣且富哲理,值得這齣戲的編導深思參考。這齣戲欲藉此莊子思想之「道」來提升兒童劇內涵深度,但在和兒童共鳴感度的方向可惜有些走偏了,不妨再引牟宗三於《中國哲學十九講》中提及,研究中國思想有三個標準:一是文字,一個是邏輯,最後一個是「見」(insight), 並特別強調縱使能理解文字,若「見」不夠,未必能讀懂古人之思想。「見」即是生命的感觸,感觸興發後再萌發的識見智慧。由此觀看兒童之「見」,他們的生命經驗、感觸猶弱,成人的引導、陪伴,勢必更謹慎細心,付出愛與耐心,才能為他們指引正確的方向,否則虛幻夢境一場,鏡花水月不留痕的短暫掠眼經驗,難以引發感觸,就難親近理解古人思想真諦了。

註釋

1、目前共有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台北:天下,2015年)。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 二:人情》(台北:天下,2017年)。

《莊子的戰國寓言》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9/04/13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