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中的自由《反反反》
7月
13
2017
反反反(陳又維 攝,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21次瀏覽
邱華廷(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從節目單、海報的設計,都明顯看見反,人物是反的、字也是反的,舞作原名為Three Times Rebel源自於西班牙左派女詩人對於身為女性、出生於低層、又在女性備受壓迫的國家出生,而必須要對抗三種弱勢(取自《反反反》節目單)。除了對抗性別、種族、階層,更重要且急迫的是大環境建構出來的刻板陳規。

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巧妙地運用了長條狀碳纖構成框,象徵父權給女性的藩籬,而這些框架又可以變換成不同的幾何圖形讓舞者與之互動、或者佇立在那頭凝視女性,或是直接觸碰舞者的身軀,如眾矢之的。透過這些幾何圖形的框架,不免聯想到德國現代舞蹈家魯道夫‧馮‧拉邦(Rudolf Von Laban)提出的「舞蹈學」(Choreology),其包含「動作空間理論」、「施力理論」(又稱運勁因素)、「舞譜」(劉鳳學,2003,頁885)。在「動作空間理論」中,拉邦透過舞者的身體之延伸,發展出「門面」(又稱正面平面)、「桌面」(又稱水平平面)、「輪面」(又稱縱向平面),這三個面及十二個直徑方向構成了二十面體,在這個像球體一般的二十面體,有不同的人體的空間組合、變化。舞者們支撐著框架接著框架傾斜、扭曲然後平放在地面上,從「門面」到「桌面」顯示為較險峻動作空間連接方式,可以比擬為父權強硬之態度;也可以看到舞者只是站在不同的框中間,「輪面」到「門面」此為流動之空間連接方式,也暗喻著不論走到哪裡,限制依然在。舞蹈的動作空間,透過身體空間不同的組合、變化,就像音樂之音階,引發觀眾有豐富且多元的的視覺、感官經驗。這三個面不同的組合,舞者在不同球體裡面以各種姿態蠕動、呻吟、獨白、嘲諷著,脫離了球體,又是一個更大的球體,好比社會、或是更大之生存宇宙空間,雖然沒有實體的框架,但無形之中社會大環境加諸壓力一直存在著。

拉邦將「運勁因素」分為重力、時間、空間、力流、四大要素,每個運勁因素下,又有正反兩個元素,分別為:強、輕;快、慢;直線、弧線;緊繃、放鬆(趙玉玲,2015,頁86-87)。舞作雖然探討對抗父權及性別暴力,但卻呈現另外一種詩意的美感?那是因為相較於暴力的狂躁、喧囂、身、心充滿痛覺、快速,舞者的動作質地,偏向輕柔、延續的、迂迴、流暢。女性的身體被其他舞者任意擺放,舞者們輕柔之提、拉、移、放,其像傀儡般被操控、擺做某些女性美的姿態(羅曉盈,2017);舞者躺在由其他舞者的身體部位構成之「輸送帶」,人體在上頭移動著,慢慢地、緩緩地訴說著這個社會物化之女性;再者,舞者玩弄著麥克風,時夾、時拿、時抱,對於如此符號性意味濃之男性象徵,不以暴力方式對待,而是小心呵護、把玩著;而服裝的柔和配色及現場伴奏的呢喃都讓觀眾徜徉在母親海中。如此一來,詩意油然而生,不長篇大論,而是像短詩一樣,簡單地說,但卻讓你充滿後勁,因為這個父權建構之社會,已在空氣中無所遁形。

如此沉重的議題,編舞者不用嚴肅的口吻去訴說,反而玩味在裡頭,讓觀眾有不同之視覺饗宴,實為框架中的自由。自由是相對於限制而生的,舞作的最後,我們看見,打破框架後,一起愉快地跳繩、玩樂,所有的生命都將找到出口,但打破框架後,會是完全的自由嗎?

《反反反》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7/06/11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一邊用身體擺弄麥克風,一邊戲謔美國總統川普的花邊新聞;半裸的女舞者不停地扭動著身軀,但卻也逃不出眾人手上的馬克筆......編舞家以及舞者所發酵的段落,形成當代社會中,一個個女性與框架之間的戰場。(吳嘉偉)
7月
06
2017
毫無遮掩的無助和孤立,揭開了社會的不公平,和赤裸的殘酷,不是因為她的裸露而驚訝,而是對於舞者她所展現的張力,以及想要逃脫社會現實的慾望,讓女性主義的意識達到了高潮。(馬沁心)
6月
29
2017
框架在舞台上,不只是道具,也是社會規範,可以被制定,也可以被推翻,只是制定的人是誰,而推翻的人是誰,又如何制訂,如何推翻,都是在時間、人力、空間的集體共構下促成。(戴君安)
6月
15
2017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