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框架的一場抗爭《反反反》
7月
06
2017
反反反(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1次瀏覽
吳嘉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在西班牙每八小時就會發生一宗強姦案、荷蘭有百分之四十六的女性曾遭非禮,而在歐洲擔任CEO的女性只有百分之三......」從《反反反》的場刊裏,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提到了作為一名女性,在父權社會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是次台灣版的《反反反》,由舞蹈空間舞蹈團與瑪芮娜・麥斯卡利以共製模式進行跨域合作,由台灣舞者擔綱演繹,從表現意義上,彰顯出女性平權問題無分東西方。

開場時,五女二男的舞者們隨著現場音樂的節奏在框架之內擺動,但無論框架被折合成出怎樣的幾何圖形,但裏面的舞者還是走不出去,直至其中一個女舞者脫框而出,然後以「獨白」形式講述著自己的一些經歷,其後的段落大致也如這種獨白加片段式的型態呈現;這些獨白,雖然都是些習以為常的逸事,但細想之下卻會讓人感到似是而非,例如在父權社會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民間信俗,到底是以哪一種概念去把女性的生理期定性為一種禁忌?這個難以尋找答案的拷問,瞬間與舞作中的一個畫面連結起來,女舞者的兩腋被框架高高支撐起來,產生出成為一個祭品的意象。

從《反反反》中,我們看到大量的承托、動力轉換、扭曲等等的動作,有如女性在社會中被壓榨的型態,一種不由自主的推力,一種承受壓力的動能,貫徹在整個舞作之中;女舞者被托舉於眾人的腳上,做出不自然的動作,訴說生理期的逸事;其後,舞者一邊用身體擺弄麥克風,一邊戲謔美國總統川普的花邊新聞;半裸的女舞者不停地扭動著身軀,但卻也逃不出眾人手上的馬克筆,越嘗試大幅度地掙脫,反而越被標劃出更多污點;縱觀這些委婉的舞蹈動作,配以編舞家以及舞者所發酵的段落,形成當代社會中,一個個女性與框架之間的戰場。

演出的尾聲,框架變成了各種旋轉式的障礙,舞者只能從中不斷地作出躲避,縱使有時會被框架打中而發出聲響,由聽覺演變成的痛覺的轉化讓觀眾感同身受,舞者在這種困窘下卻別無他法,最終選擇離開;最後離開的那位舞者,把框架折成一個V字放在地上然後離開,一語雙關地留下訊息,「V」既是一個女性生殖器的意符,也是一個指示符號,指向觀眾,構成一個開放性的自我審問,在父權社會下,你到底是一個受害者?施壓者?或是旁觀者呢?

編舞家林懷民在一個訪問裏說過:「我想舞蹈不是個認知的事情,是一個感受的行為。」表演藝術未必能對某一種命題作出完整的闡釋,它未必具有一種「教導」的功能,但觀眾能根據作品的呈現,從中提取出或多或少的共鳴;探討女性主義和性別平權,其實很難去定論怎樣才是一個「理想」的終極目標,這課題不是三言兩語、一體兩面就能簡單地總結,而《反反反》的演出,選擇透過一個個看似零碎的片段去告訴我們,這些對女性制約的框架、對性別的不公,其實無處不在,從開罰單、生理期、媒體形象、到政治,都無一不滲透,重要的是,你和我也一定曾親歷其中,而當中有些人正以不同的手段去為世界上的女性抗爭著。

《反反反》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7/06/10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在不同球體裡面以各種姿態蠕動、呻吟、獨白、嘲諷著,脫離了球體,又是一個更大的球體,好比社會、或是更大之生存宇宙空間,雖然沒有實體的框架,但無形之中社會大環境加諸壓力一直存在著。 (邱華廷)
7月
13
2017
毫無遮掩的無助和孤立,揭開了社會的不公平,和赤裸的殘酷,不是因為她的裸露而驚訝,而是對於舞者她所展現的張力,以及想要逃脫社會現實的慾望,讓女性主義的意識達到了高潮。(馬沁心)
6月
29
2017
框架在舞台上,不只是道具,也是社會規範,可以被制定,也可以被推翻,只是制定的人是誰,而推翻的人是誰,又如何制訂,如何推翻,都是在時間、人力、空間的集體共構下促成。(戴君安)
6月
15
2017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