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作為真正的舞蹈《i.dance Taipei 2011國際愛跳舞即興節》(上)
11月
10
2011
i.dance Taipei(陳又維 攝,古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4次瀏覽
陳品秀

舞蹈家古名伸鑽研即興表演二十年,這次大張旗鼓,將香港首創的i.dance Hong Kong移師台灣,由她的「古舞團」主辦「i.dance Taipei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為期九天的i.dance Taipei除了邀請來自日本、法國、德國、香港及台灣等多國藝術家做四場即興演出之外,還有即興研習工作坊、論壇,以及觀眾參與的「即興流水席」和閉幕式戶外即興大匯演《聚匯》等,活動含蓋理論、研習、演出,多軌引介即興表演藝術的面向。尤其是四場來自不同地域的即興表演者,橫跨音樂、戲劇的的作品,風格各異,一如演出的總標題「光譜」,擴大了觀眾對即興表演藝術的認知,亦帶給觀眾獨特的觀賞經驗。

不同於一般的作品,即興作品有其十分特殊的性質。觀眾或許不必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但做為一個表演者不能不明白。

「即興演出」的表演者同時也是創作者,在沒有歷經反覆斟酌、修改等編創過程的情況下,表演者看似有了更多自由表達的彈性空間,卻同時也面臨了更嚴厲的挑戰。即興表演者必須在演出的當下,為未知的發展做出各種判斷和實踐。因此,為了立即有效地傳達表演的意圖給觀眾,即興表演者必須訓練出比一般舞者更敏銳的身體知覺能力(力度、方向性和節奏等的作用),和更精確地認知周遭事物與自身存在的相互關係的能力;而當舞台上有兩個或更多表演者時,更需要絕佳的臨場反應的能力。

此外,在演出內容的辨識度上,原本「身體的語言」相較於語言文字或音樂旋律,就有著更曖昧不明的複雜性,除了約定俗成的手勢容易理解之外,其他動作的記憶難以累積,觀眾必須透過一連串動作的發展,來統合出對作品的感知。也就是說,表演者不能只照顧到當下的即興反應,還必須能夠關照整場演出的前後文關係,才能讓觀眾接收到作品的訊息。

倘若表演者不十分清楚自己的表演與觀看者之間是否有差距(比方你認為你說了『旗魚』,他聽到的卻是『鯨魚』),或沉醉於動作間的拉据與重力的平衡而陷入技淫,或一味即興求變而忽略了動作語彙的前後文關係,便容易造成觀眾感知的困難。

之所以如此細述,是為了闡明:一場即興演出,若要好,必須跨越多高的門檻,以及它多容易淪為莫名奇妙的虛無,以至於有人甚至懷疑它能不能被視為作品。

四天的演出,總計呈現了八個預先架構的即興作品,和三個「國內外混搭」的即興演出。而其中最好的一個作品,是由日本接觸即興藝術節創辦人Chico Katsube和Shoko Kashima所帶來的《階段47》,可說是整個i.dance Taipei最觸動人心的作品。

《階段47》由獨舞、雙獨舞到雙人的三段式組成。兩位表演者透過方向精準、動力變換明晰的肢體動作,沉著演繹著和風吹拂般的鋼琴曲調。她們兩人的表演,尤其是Chico,身體語彙乾淨而清朗、穩定而明確,幾乎已將整個即興技巧內化為無形。簡單明晰的架構、順暢的精力,帶出一股自然的暖流,幾乎要讓人懷疑這不是一場即興……。

即興演出要求「當下反應」的特性,更容易凸顯表演者受過的「身體訓練歷史」、文化背景和性情。如何突破不自覺的習慣性動作,便成為即興表演者很大的功課。Et Aussi舞團的《東極西》,是由法國女舞者Celine Bacque和韓國舞者Bong-ho Kim表演,性別、個性和文化的差異,正是他們探索的主題。兩人的動作特質,一個沉靜、一個流暢,在微曦、湛亮又回復黑暗的光影下,展現日夜陰陽的對應。但這場雙人為了要保持足夠的應變能力以維持即興的順暢感,除了少部分的衝撞、跳躍之外,幾乎所有的動作都是「含著」的,沒有精力盡出的極度動作,讓演出趨於平淡。(這類「含著」的動作特質,在多名舞者同台演出時特別明顯。)

相較於日本作品的簡單,古舞團演出的《新事件》相對複雜。五位表演者都具有明顯的性格和表演的企圖心,略帶誇張的戲劇性表演,配上米拉拉即興、不斷輪轉的音樂曲風,為演出帶來不同的情境溫度;蘇安莉慵懶的情調和余彥芳外放的精力,格外引人注目。但有些段落表演者各自表述,尚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改和其他表演者的主題對話,讓作品無法順暢發展。

《i.dance Taipei 2011國際愛跳舞即興節》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1/112-5 19:45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即興表演中,當其中一名表演者做出明確要求,希望對方反應,而對方又有超乎預期的驚喜時最為引人注目(比方古名伸套上塑膠椅)。但這種驚喜不是那麼經常發生,反倒是當觀眾加入成為表演者時,容易驚異連連,包括出乎意料的好看或格外爆冷(比方表演者一直請不走坐在舞台上的觀眾)。(陳品秀)
11月
10
2011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