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開出惡之花?《凍土》
11月
18
2020
凍土(橄欖葉劇團提供/攝影高鈞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9次瀏覽
許仁豪(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極簡而傾斜的舞台,不工整不對稱的梯型結構,上方開出一個扭曲的口,上舞台斜照的光源,散渙在汩汩湧出的乾冰白煙之中,光與煙,在緩慢的運動之中具象出時間之流,明暗光影,在流動之中反覆變化,生滅之中,可見與不可見交錯辯證。這是柏拉圖洞穴寓言的舞台呈現,柏拉圖洞穴之喻陳述,世人皆受縛於生存境況,滿足於幻象構築的世界樣貌,能出到洞穴之外的那人,曾見過陽光普照,以及陽光下的真理,他於是返身洞穴,為了啟蒙群眾,喚醒沉睡中人,以求真理普照;但返回洞穴那人,終究不被眾人待見,世人無知,以為此人妖言惑眾,憤而擊之,此人終究命喪於群眾暴力。

《凍土》以極簡的幾合圖形以及光影變化,構築出一個洞穴般的傾斜舞台,也訴說出一個關於謊言與真理、幻象與事實交織而成的揪心故事。出入洞穴之人是主角許雅婷(張釋分飾),受害者的女兒,原本立志當記者的她,後來決定成為編劇,化名許琪芬,近身接近殺害自己父親的兇手王建淵(張家禎飾),透過採訪試圖了解其弒父的緣由,最後將採集內容撰寫成劇本,以自求的詩學正義,希望在劇本裡一次又一次處死殺人兇手,為父報仇。等劇本成功首演那天,對天下昭告正義之時,她便計畫慨然死去,完成使命。許雅婷化身許琪芬,就像是走出柏拉圖洞穴的那人,她拒絕活在苟且偷生的幻象之中,親身行動,行走洞穴內外,試圖找到陽光之所在,以求真相大白。此劇情安排,行動之人以編劇藝術,力求詩學正義,這正是當初柏拉圖書寫洞穴寓言,哲人念茲在茲的關懷,藝術模仿真實,成了幻影中的幻影,對於想要追求無上真理的哲學家而言,這幻象之術,蒙蔽世人眼耳,麻痺眾人身心,哲學家皇帝的共和國裡,沒有悲劇詩人的位置。

在《凍土》的柏拉圖洞穴內外,化身悲劇詩人的許琪芬,從父親遇害的創傷悲痛出走,她出入光影之間,在秘密與謊言之中拼湊,試圖找到事實真相與公義真理,最後她是否找到讓真理普照的光了呢?還是墜入無盡的層疊幻象裡,無路可出?而橄欖葉劇團說了這個故事,又要闡明悲劇藝術與哲學真理之間,何種辯證關係?

凍土(橄欖葉劇團提供/攝影高鈞然)

舞台以簡單cube的擺放與移動,快速建構場景更迭,場面調度流暢快速,演員自由穿梭在洞穴內外,有時成為角色,有時化身過場黑衣人,在快速變換的故事場景自由穿梭,演出了一個殺人犯與受害者家屬之間的情感糾纏故事。最先登場的是許琪芬,她拿了一台老舊錄音帶撥放器,放出經典老歌《昨夜星辰》,在感傷滄桑的曲調下,許琪芬展開了她的復仇計畫,如此前置歌曲,實是鋪墊下一個線索,《昨夜星辰》藏著這樁殺人案的關鍵秘密。然後場景轉換到王希凡(鄭羽辰飾)家裡,他與林心妤(趙家榕飾)準備了一桌好菜,等著王建淵歸來。殺人犯的兒子王希凡內心掙扎,面對人生有了污點的父親,該見不見,成了人物內心最大的矛盾;王建淵前學生林心妤倒是無所顧忌,接納一切,全身心等著這個更生人歸來。兩人終究等不到歸人,卻等來了王建淵獄中好友李國豪(楊昇浩飾),一個陰柔特質鮮明的社會邊緣人,與黑道糾纏販毒入獄,在獄中結識王建淵後,獲得心靈鼓舞,從此與王家成為莫逆之交。不久,許琪芬按鈴來訪,王希凡怒目相視,許琪芬之弟許世平(郝偉凱飾)前來帶走姊姊。戲中人物多已登場,彼此交纏關係也初步設定完成,接下來便是劇情隨著殺人秘密的揭露,緩步開展,人物之間的關係也進一步出現更為複雜的變化。

推動情節的是許琪芬,她努力不懈蒐集訊息,為得不讓父親冤枉死去。在逐步開展過程,我們得知了李國豪終究逃不過再度身陷牢獄的命運;林心妤原來暗戀老師王建淵很久,但單戀終究無疾而終,只能暗自神傷無限憂鬱;許世平是個功能性扁平人物,一直無法原諒殺父仇人;王建淵終於出獄,在基督教會的指引下懺悔自己,重獲新生;王希凡不再逃避許琪芬的追問,最後把父親日記裡的秘密交付與她,真相終於大白,許琪芬得知真相後,劇本寫成,最後以一場自己的葬禮了結。

在演出過程,場景名稱與舞台指示就以投影的方式打在梯形舞台上方,讓我們體悟此時觀眾眼前的演出就是許琪芬寫成之劇本。以戲中戲結構,編導打破了第四面牆,讓觀眾進入許琪芬的世界,如同哈姆雷特喚來戲班子,重建弒父場景,以虛構控訴真實,我們都成了許琪芬聲嘶力竭控訴之下,真實在場的陪審團,打破觀演之間的間隔線,編導把問題拋給了我們:到底這樁殺人公案,誰有罪,誰無罪?是非正義該如何定奪?

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舞台設計固然巧妙借喻柏拉圖洞穴,編劇方法雖然打破第四面牆,但整個情節的設計卻又回到一個閉鎖結構,讓王建淵在基督面前懺悔更生的發展,壓倒了許琪芬詩學正義的求索。我們聆聽王建淵直面獨白兩次,卻怎麼樣也聽不到他自身慾望之掙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坦然面對;只聽見一連串不著邊際、制式化的更生人佈道講詞,如同他一再對李國豪要求閱讀聖經一樣。王建淵作為一個悲劇人物的複雜內心掙扎消失了,成了基督信仰的見證人。許琪芬最後從《昨夜星辰》得知了父親被殺的秘密,從她與王希凡一段突兀的對話,我們似乎得知這是一段同性戀情殺的案件,但從秘密的鋪陳到接露的過程,沒有完善的發展,秘密接露之後,可能引爆的所有衝突跟危機都瞬間消失,一個直轉急下,以許琪芬的死亡蓋棺總結。

如此一來,作為陪審團的我們該如何思考這其中的是非對錯?本來交給觀眾判斷的戲劇手法,又被劇情發展粗暴地終結,丟出一個客製化的基督信仰,抹平前面好不容易慢慢開展出來的複雜人性問題。莫非,《凍土》要講述的是一個懺悔更生的ex-gay見證故事?只要信了基督,一切人性的善惡辯證都可以一筆勾銷?一切因慾望掙扎而犯下的罪行,都可以立馬昇華,成為絕對的原諒?

凍土(橄欖葉劇團提供/攝影高鈞然)

不得不說,在現行的展演結構裡,《凍土》對於以上關鍵問題的處理,顯得曖昧不清而語焉不詳,而這種曖昧不清,導因於整體演出風格的錯落與不協調,寫實如同電視劇的演出方式,串接在非寫實的風格化過場之間,冷熱交雜,節奏尷尬,讓人一再疏離,一再困惑故事的前後邏輯。

還有故事核心秘密接露,處理的方法,閃躲而溜滑,以至於最後許琪芬之死的結局,不知該以寫實或是超現實的方式讀之──若是寫實之作,那許琪芬之死的超脫願望,讀來更像是一種無辜的自我懲罰,她以自身無法化解的悲憤處死了自己,洞穴內外世界依舊如常,真理與公義的問題被一筆勾銷,只剩下舞台上十字架的幻影;若是超現實,許琪芬走了進來,以凍土上的死亡之舞灑落滿地青葉,用萬物冥和的方式歸於塵土,象徵悲憤的自己與世界和解,但是走出去的許雅婷又到了哪裡呢?她真的找到光了嗎?那光又照著什麼樣的普世真理?被攪動的群眾此刻是否已經體悟了什麼樣的新生道理?還是世界依舊在洞穴的幻象裡?

《凍土》能否讓人性從惡的土壤裡開出新生之花?那編導還必須重新思考劇情發展的編寫,如何不讓基督信仰的佈道,壓垮詩學正義的求索。

《凍土》

演出|橄欖葉劇團
時間|2020/11/07 14:3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B1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並非意味著《凍土》意圖傳達不同立場的接觸與相互理解關懷的理念,以及發掘人的深層內在的構想是有缺憾的,而是在表演形式與劇情構成兩相搭配下,劇作理念所期望的「其實在泥土才是自己最真實狀態」,並未被落實,而是成為精神的自我陷溺,並未回到生活的真實感上。(蘇恆毅)
12月
09
2020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