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冷的聲音情境《月魄》
12月
17
2016
月魄(香港小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6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繼2013年香港周節目邀請香港愛樂管弦樂團來台演出後,今年(2016)香港周的音樂節目邀請香港小交響樂團(Hong Kong Sinfonietta)首度來台演出。該團總監葉詠詩對於台灣聽眾來說應不陌生,曾多次來台執棒,並擔任2015年北市國(TCO)國際指揮大賽的評審。這次葉詠詩率領其子弟兵首訪台灣,在曲目設計與演出人員的安排上,可看出該團「結合本土」、「培育文化新一代」的使命感。香港小交常委託香港本地作曲家創作新曲,這次訪台便以駐團藝術家陳慶恩的《月魄》開場,由台灣二胡演奏家王瀅絜擔綱獨奏。另一位駐團藝術家則是香港土生土長的鋼琴家李嘉齡,這次與樂團帶來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M.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駐團藝術家陳慶恩的新作《月魄》無疑是整場音樂會的重心之一,這首樂曲專門為此次台灣巡迴演而作,當晚於中山堂世界首演。陳慶恩大部分的管弦樂曲都是由香港小交響樂團發表,這首《月魄》是作曲家「月系列」的第三首(第一首為1998年的〈月謎〉),寫給二胡與西洋樂隊。此首樂曲以無調性(Atonality)的方式寫成,有些接近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表達方式。五個樂章,講求音樂的效果性,基本上音樂較為陰鬱暗沉,善用泛音(Overtone)、二胡的滑奏等技巧,試圖描繪月的幽冷。在這裡,五個樂章都被作曲家賦予詩意的標題,但各個樂章間的個性與精神基本上是相通的。筆者認為,結構上雖然、一、三、五樂章是樂曲的重心,但夾在中間的二、四樂章,不只是作曲家形容的「間奏」(Intermezzo),更有強烈的表現力。例如第二樂章〈冷月葬花魂〉,表現出所謂「死亡之舞」的狀態,其音樂便與前後的一、三樂章有著明顯的對比,在這個稍顯「動態」的樂章中,二胡與小提琴首席的對話尤其令筆者印象深刻。小提琴高把位的長音,與二胡的音色配合的很巧妙。指揮葉詠詩很能掌握現代音樂的脈動與樂曲的結構,尤其作曲家刻意強調的「聲音的情境」,葉詠詩都能細膩的營造出來,這樣一首作品的首演,無疑是值得大家討論的。

駐團鋼琴家李嘉齡與樂團協奏的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令筆者感到有些可惜。李嘉齡的技巧應是十分完備的,然而彈奏拉威爾的作品時未能展現出應有的律動與個性。像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間的對比便做的不是很明顯,整體而言有些無精打采、平淡。第二樂章李嘉齡的速度偏慢,尤其刻意壓抑左手的伴奏,強調右手的旋律線條,但太過「浪漫」、彈性的速度,導致樂曲聽起來有些刻意,無法將拉威爾(或是法國音樂)音樂特有的高尚品味(grand goût)表現出來。這點也反映在李嘉齡安可曲彈奏的拉威爾《小奏鳴曲》(Sonatine)第二樂章。李嘉齡的詮釋不是傳統的法式風格—也就是避免過多的主觀情緒介入,有如旁觀者般冷淡、有條不紊地處理音樂,相反地李嘉齡的演奏是十分主觀的,加入了很多個人色彩在其中。不過這樣的詮釋或許可看作是李嘉齡的特色,至於效果如何則見仁見智。

不只是李嘉齡彈奏的有些平淡、中性,葉詠詩指揮下的香港小交,在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下半場的蕭斯塔高維契《第九號交響曲》(D.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9 in E-flat, Op. 70)都少有激情,加上中山堂的音響效果本身就十分乾澀,整體聽下來讓筆者感到該團有些過於「中規中矩」。論及團員的技術、音色,其實都十分優異,然而卻無法激起聽眾的共鳴。香港小交的弦樂十分溫暖,銅管與木管則是紮實、富有穿透力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中小號的獨奏樂段,或是蕭斯塔高維契第九當中的長號,都表現得非常出色,這點是多數台灣樂團較為欠缺的。筆者要特別稱讚英國管、低音管與長笛的表現,在很多樂段中,這三樣樂器的獨奏常令人為之一亮。不過當晚的短笛,似乎在音準上有些嚴重失誤,從拉威爾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開頭的獨奏中就可以明顯感受到。

香港小交響樂團的訪台,無疑促進亞洲樂團間彼此的良性競爭,甚至讓港台能夠有更多的音樂交流。縱使香港小交這次的台灣演出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但紮實的樂團基本功以及蓄勢待發的能量多少令人有些期待樂團往後的表現。筆者翻閱該團樂季手冊,發現樂團在曲目安排上或許可以更加大膽,增加樂團對於現代音樂、後期浪漫派的作品演出。香港小交雖然有個「小」字,但野心可不能小,多涉略不同的樂曲(甚至歌劇),或許能夠讓香港小交更加站穩在亞洲樂團的地位。

《月魄》

演出|香港小交響樂團、葉詠詩、王瀅絜、陳慶恩、李嘉齡
時間|2016/11/19 19:30
地點|台北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