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刺的艷玫瑰《雪王子》
11月
17
2015
雪王子(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5次瀏覽
邱書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在一個西方村莊中,有對青年男女彼此相識,但兩人的性格與成長背景卻大相逕庭。女孩格爾達,家境優渥、琴棋書藝樣樣學,但她總以自我為中心,性情孤傲、冷漠,令人難以接近,對男孩的關懷不以為意;男孩凱伊,自幼便失雙親由牧師收留,雖不曾就學,心中卻極富溫暖,每個人碰到他都會很開心。一天,在黑森林牧羊的凱伊蕩然消失,格爾達在焦慮不安下聽信村內傳言,以為被雪王子抓走。於是,便展開她拯救好友的冒險旅程。

故事中,編劇不僅在身分設定上運用成長背景(富足/貧困)與性格(冷/熱)塑造兩位主角的迥異性,也藉由格爾達作為旅程的主述者,翻轉刻板印象中「女性」柔弱的特質,肯定她們在過程中突破自我、改觀他人認知。誠如中國的民間故事花木蘭、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中的千尋等,皆以「女性」作為主述脈絡。劇中被形塑成嬌嬌女/公主病形象的格爾達,在第一場驅趕接近她的動物、欲求最好的物質(與凱伊的麵包之爭)、不屑凱伊送她以雪王子眼淚作成的耳環,讓起初具有負面形象的她,藉由磨難的歷練,改過向善。如是,格爾達學會在央求他人(懶羊羊)幫忙時說「請」字、懂得知恩圖報(將治療泉水給予命危的母狼),並於劇末改變自己面對凱伊的態度。

承襲無獨有偶向來的招牌,本劇的「偶」跳脫原先執頭偶、杖頭偶、人偶的既定框架,成為「複合式」的戲偶設計。除了格爾達與凱伊藉由人的形象登台外,其餘皆以動物(羊、狼、鹿)或擬人的大自然形態(許願樹婆婆、葉子、雪怪)亮相,並間接塑造出個別的表演特質。舉例而言,羊群在跳躍時如雲般輕巧、兩隻懶羊羊以擬人的姿態站立現身、狼群以紙偶之姿在場上急速奔越、冰宮中的眼睛會懸空漂浮、眨眼、雪怪是由好幾塊冰錐聚合成臉的形象。不論是一體成型或是可以拆解再組合的偶,都在情境氛圍的塑造中展現其截然的獨特生理結構以及節奏感。主要場景外,左下舞台還有一座傾斜的小桌面,說書人會在故事與轉場的交叉間邊說書、邊將各情境出現的角色擺設於此,再加上桌子具有光影戲的成像設計,當主要情節示意其所帶出的次要情境時,能像子母畫面般在舞台上雙向運行。

由於是親子共賞節目,劇情清晰地以:起、承、轉、合構成,並在主角冒險的旅途中加入頑皮的丑角葉子「沙沙」與神秘的馴鹿作為共患難的夥伴。進入冰宮前,各場次整體的流動與情節設置皆無大礙;反倒與雪怪爭鬥時,馴鹿與雪怪兩角的真實身分(馴鹿/雪王子、雪怪/小流星) 與過往淵源瞬間解謎,目不暇給之餘,文字訊息在音樂、口白的交疊中模糊,僅留下雙方和解後凱伊歸來重獲的世界和平。劇末,格爾達欣然接手凱伊贈送的帶刺玫瑰作為其蛻變、茁壯的隱喻(旅途中格爾達曾數度憶起幼年時凱伊相贈帶刺玫瑰而自己畏懼的光景),又以輕輕一吻作結,不免將兩人聯想為青春期的青梅竹馬,引申出玫瑰是愛情的象徵,據此,帶刺玫瑰在情境中的含意倒令人費解。友情與愛情間的膠著雖令人玩味,但純然的句點或許能使結尾更簡潔有力。承上,劇中三首歌曲的主軸亦以玫瑰貫穿,分別是:野玫瑰、玫瑰色的刺、風中的玫瑰,第一首取自舒伯特(Franz Schubert)耳熟能詳的〈The Wild Rose〉,二、三首則為自行編、寫。雖然創作者在脈絡中安插不同書寫意象的玫瑰,但綻放、枯萎等幾個詞彙對於低年級的學生顯得過於艱深。歌唱的演繹中,也由於旋律、詞藻與唱腔的安排並非童謠的版式,僅能藉由情節段落、場面色調與曲目旋律判別快樂/憂傷,若要在散場後仍琅琅上口實屬不易。

《雪》劇經由舞台(樹木、石頭的調度)與燈光(天幕、場上色調)的變化清楚地劃分場景,以陪襯之姿將焦點全付與「偶」。70分鐘的情節鋪排收放得宜,不單產生有限度內的驚駭感,亦運用語言遊戲及三次的重複性幽默抓住大、小觀眾的胃口,些許的教育意涵自故事中娓娓道來卻不淪於長篇大論。以「人」為中心發展奇幻冒險的故事透過偶的形體差距(人類與其他物種)構出小蝦米抗衡大鯨魚的心理/視覺效果,掌中演員的設計與操作亦不在話下;然而,如同白璧偶有微瑕,再艷麗的玫瑰也總不免帶著細微的刺。

《雪王子》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5/11/08 14:30
地點|高雄市大東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展現偶的創意與表演需要的默契和精準節奏。即使連小小一片葉子「沙沙」,被塑造成半罩面具造型,因應劇情需要同樣是可分解的偶。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偶身上下的功夫,確實豐富了台灣兒童劇場的圖景。(謝鴻文)
5月
10
2016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