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故事的自我消解《離婚/不離婚》
5月
01
2012
離婚/不離婚(三分之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5次瀏覽
林乃文

相異於國內大多數實驗劇團,三分之二劇團鎖定三十歲到六十歲的觀眾群,主要成員人到中年仍難以卸除戲劇理想,劇本選擇也傾向沉穩有深度的文本。基於支持,特地在大雨滂沱的周五傍晚從台北奔往新竹看戲。如果這戲強調的是「在地經營」,其實不預備迎接一個台北人觀點,那我也認了,因為我並不存有兩套看戲標準。

從首演當晚觀眾群觀察,一半以上是中年教師,形成一股特別的同儕氣氛。在沒有特別聲明的情況下,戲延遲了十五分鐘才開場,這似乎是一個預兆,預告著接下來超過兩小時的戲,節奏悠悠緩緩,延宕不已。雖然我也不喜歡造作的舞台聲腔和誇張的戲劇動作,但本劇未免太強調「自然」,而令演員聲調平淡,咬字模糊,音量不足,甚至必須關掉冷氣機好讓觀眾聽清楚對話內容。

以「三分之二」過往對經典翻譯劇本頗犀利的品味,這次劇本的選取顯得「平實」許多。上半場演出韓國劇作家金允智的《離婚》,以一對夫妻從離婚開始,往後五次相遇,切片般所呈現的人生故事。後半場則由導演何一梵以相同人物、相同結構,另做一個「不離婚」版本;很有兩種人生選擇,兩種結局的味道。

只是上半場戲的情感張力,來自於分離的兩人偶然聚首,既疏離又熟悉的淡淡迷惘;下半場轉輕鬆諧趣,兩人明明在一起,共同出席朋友的婚禮、喪禮、兒子的婚禮等場合,故作疏離不過在示範高段的調情技巧。互相消解的結果,正如導演在節目單中所自述的:Nothing Happen(無事發生)。

導演認為真實人生是「平淡枯燥」,唯恐觀眾藉戲劇過度消費幻覺,個人對此毫無異議;然這並不表示場面調度可以缺乏想像力。戲劇貫穿四十二個年頭,主角年齡從三十幾歲走到七十幾歲,每次都徹底換裝,並以投影交代劇本時空指示,配合音樂熬過演員換裝時間,結構工整得驚人。而演員的服裝、髮色都換了,妝容卻絲毫未改,這只是種做半套的「寫實」。有如空玻璃杯飲空氣、一眼即知LBT的「設計師名款」……,一方面抑制了劇場象徵和想像的可能性,一方面卻在近距離內提供了並不真實的寫實,都顯出劇場內在邏輯的矛盾。

我所認識的導演是一位犀利的學者,但這不是一部犀利的作品。

《離婚/不離婚》

演出|三分之二劇團
時間|2012/04/27 19:30
地點|新竹鐵屋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