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步詩意地前進《水路》
11月
24
2015
水路(Tai身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1次瀏覽
紀慧玲(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瓦旦.督喜是詩性濃郁的人,他曾說返鄉火車上站在車廂銜接口聽著風颯颯過,鐵鍊與鐵軌摩擦咔咔聲,那是記憶裡回家的聲音。又說,部落慶典歡天喜地歌舞連天,曾想如果歌聲放空,還剩什麼?「就只有腳步的聲音了」他說。聲音,是瓦旦私密的語言,非真實的,卻又無比真切,《水路》於是成了聲音的默片,七十分鐘多數是或沈重或騰躍的腳步聲,短促的拉弦、段落的族語合聲都不足改變這支由踩踏構成的聲響與身體的共舞。但或許聲音形象還未成形,《水路》的意象在不具充沛想像下,如水漫地,倒只見身影,不聞水聲。

Tai身體劇場在前作《橋下那個跳舞》正式推出以「腳譜」發展的動作語言,根據劇評人吳思鋒引用《橋》節目單文字:「腳譜」係從各個不同族群傳統祭儀整理而來,當時已採錄六十幾種腳法,運用於《橋》約十幾個;舞作以都市、林班原住民勞動形象為發想,表現為「腳譜、虛物(低頭搬竹簍或手頭頂磚頭)、群體中的個體在不斷重複且反覆的動作形成的飄忽且詭異的魅影之身,以及組合出的不整齊、曲扭、陷入某種封閉、迴向狀態的群體舞蹈造型」。【1】據此描述,《水路》與《橋》的差別,或許在其勞動形象,後者形成某種精力耗竭,飄忽卻又集中的出神狀態,無敘事的,接近身體儀式的,而前者,透過找水、汲水、挖水、爬行、穿越等相對具象的肢體語言,形成片斷敘事,空間指涉較強,文本雖不明顯但仍引導觀者產生前後次序之別,空間裡但見舞者成為尋水之勞動者,但水的「路徑」本身──水流、水徑、山形地圖,卻相對模糊。

《水路》前十五分鐘,一直在腳步與身體的律動裡進行,三拍或四拍,輕輕重、輕輕重重,反覆進行。空間流動沒有刻意指涉,大柢就是各種直線前後前進。舞者腳步沈穩,節奏一致。隨之,舞作進入敘事情境,找水、觸著水滴、祈禱、汲水,或有高亢,或有低迴;編舞者或許想像找水時各種攀越、低穿、撥弄動作,但一組組動作愈是欲賦與形象說明,反愈見窘迫,無法具象化,卻又絆陷於動作情境。如此理解,係說找水理應與地形、水脈相連,身體在山林裡穿梭,理應成為「山」的形象的一部分,高矮起伏,緊促危殆,應是山徑該有形象;但或許創作者更集中想像於身體,尤其是結合腳步織法,讓身體本身「尋覓」的動作多於空間感,於是,敘事引導了觀者想像,但停留於動作,對身體置身於水林水徑的存在感,就未及明確了。

即令動作本身,依舊是反覆、堆疊,用速度、方向、重量、組合,去創造群體勞動形象,但就觀看而言,舞者在快慢之間拿捏也有待掌握,常常在快速踩步欲放慢節奏時,舞者的身體尚無法收束,以致線條無法立即歸位。這當然與重量加速壓迫呼吸有關,但或許正是Tai在尋找身體語言,用踏地的重量與空間互相撞擊,產生天、地、人結合的一體感時,仍必須思考身體控制力如何訓練的課題。此外,如何在重複裡變化差異,讓差異形成主體,並且於細微差異裡形成整體感,借用鐵軌或風聲的旋律,編舞者或許可以更多計量與想像。

Tai走著一條不同於傳統祭儀、西方舞蹈的身體語言,《水路》的身體原始、樸直,沒有規範可想像,也非人類學式身體普查篩選出來的美學化身體,迄今,它仍是未定型的自主樣態。究竟,Tai「身體」本身將成為自身譜系,還是,身體只是Tai用來表現敘事與情感的工具?有各種可能。最難或許在其自我界定,但最難能可貴也在其未定之域,繼續前進,如水之漫流、山之祕境,永遠有人跡未至之處。

註釋

1、引自吳思鋒〈「我們」的身體是什麼?──《橋下那個跳舞》〉,參見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346,蒐尋日期2015/11/23

《水路》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15/11/08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 果酒禮堂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