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現場重說/演傳說——咱的故事咱來演《赤腳門神》、《青瞑蛇與竹籠屋》
1月
09
2022
「大神尪開場表演」2021年於台南安南區龍魚公園(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53次瀏覽

梁家綺(專案評論人)


緣溪行,演出場所鎮門宮位於鹿耳門溪出海口,因土黏水淺,舊時船隻若經此道必折損,一旁的「府城天險」石碑便是由此而來。相傳,鄭成功由此登陸,受媽祖庇佑漲大水,才得入台江內海,打敗荷軍,開啟鄭氏治台史。約三百年後,據傳,有信眾受鄭氏軍士託夢,盼能建廟祭祀國姓爺,而有了這間明式玄屋黑瓦的廟宇。這裡的特別之處莫過於六位鷹勾鼻、大眼眸的西洋門神,是畫師遙想荷軍逃亡之際鞋子脫落來不及撿的倉皇,故繪以赤腳之姿為鄭成功鎮守。


地方傳說與文史的戲偶想像

台南台江文化中心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合作進行三年期的偶戲人才培育計畫【1】, 2021年「咱的故事咱來演」帶著赤腳門神回到傳說發源地,帶青瞑蛇回到曾文溪改道現場,並加入大仙尪仔的製作與演出。開場的大神尪仔略顯吃力地舞動兵器和腳步,為期不長的工作期卻不影響欣賞的興味。大神尪仔在民俗祭儀中透過人在其中背負扛抬,腳踩步法,晃蕩身軀行走護駕,此類神將如七爺八爺多有威嚴神情,望之儼然,也有彌勒或土地公等眉開目笑型,看了好生歡喜。然而此次共創的大仙尪仔則兩者皆否,除熟悉的紅臉關公,另外兩尊荷蘭門神頭頂一蝦一蟹,眼球藍藍綠綠,一張苦澀的臉,神情呆萌,煞是可愛,自脫於傳統神將系譜。僵硬的動作與逗趣的臉相映成趣,不流暢卻依舊使人莞爾的時刻,反倒彰顯出大型偶的特質:除操作的技術與設計使之產生各種儀態外,其外型的存在就已擴充人在經驗世界裡的認知尺度與想像,因而重啟了日常感知的向度。


《赤腳門神》2021年於鹿耳門鎮門宮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縮小是另一種尺度,廟埕立著一座縮小版的鎮門宮,但看兩尊迷你執頭偶門神進進出出,彷彿祂們正是從背後的門板躍出。《赤腳門神》演繹無法考究的地方傳說:荷蘭門神向信眾託夢,因赤腳久站而腰酸背痛,故盼有鞋可穿,翌日,信眾帶來各式鞋種,優雅的芭蕾舞鞋、毛茸茸的室內拖、鄉愁滿點的荷蘭木屐,以及最後獲得聖筊的運動球鞋,演出節奏有致,在在使觀眾大笑。《青瞑蛇與竹籠屋》則透過說書人敘事,合以演員、物件、杖頭偶演繹台江故事,再現過去時常氾濫而被稱作青瞑蛇的曾文溪與居民面對環境災變的舉措。不同於近年來台江「扛茨走溪流」的文化再現行動【2】,《青》捨棄實體建構,透過竹竿排列、肢體位移、布幔流動表現竹籠屋、水患與遷徙。對現場諸多的兒童觀眾而言,偶、物與說書形成了非實體的想像啟蒙。


地方意識演繹地方傳說

「咱的故事咱來演」的編劇與取材,始於地方傳說,接合於民俗信仰:曾文溪的氾濫不以溪水整治成功作結,安排的是池府千歲與關聖帝君和雙蛇飛騰打殺。雙蛇是失散的戀人,只願覓得彼此,無意傷害百姓,因神明寬厚,使其匯合不再分離,台江一帶才得風調雨順;被遺留的荷兵在東印度公司離開後無親無依,因國姓爺不計前嫌而有用武之地。前者展現地方傳說反映人類在現實處境中面對不可控現象的詮釋方法,人性化的災變、寬容的神明、創造性的先民,將地方轉為值得寓居的溫暖之所;後者則在重新演繹傳說故事時,顯露出隨時間而變異的地方內涵。荷兵曾被貶斥為蝦兵蟹將,在此已成為信眾願意為其覓得一雙好鞋而奔走的地方神祇。如河合隼雄所說,人的夢境體驗可能發展成祭典儀式,而傳說與民間故事可能在某些時刻與較強勢的文化論述結合,包裝成神話,幫助國家或民族確認其作為整體的存在【3】。現在的鹿耳門溪早已經歷曾文溪改道成為斷頭河,不再是當初鄭成功登臨的河道了。在此無意考究「真實的遺跡」何在,而是從演出場域鎮門宮的身世、數個「相傳」與「夢境」來回疊合,讓我們瞥見國族神話、地方起源追溯與地方意識競合的痕跡。


《青瞑蛇與竹籠屋》2021 年於安南區砂崙里活動中心(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最後,回到此三年計畫,每年新舊成員來去,是否能達成台江文化中心朝向地方劇團籌組的可能?累積的能量又該如何延續?尤其,偶戲所需的技術(製/操偶、肢體以及表演方法)相較於其他形式更有陪伴的需求。無獨有偶工作室能在為期不長的工作期程、參與者背景不一的情況下依舊創造出品質良好、動人誠摯的演出,是其多年來與社區居民共創並發展方法【4】、致力於偶戲人才培育的結果,實屬不易。


註釋

1、2019年「偶們一起玩」邀請學員蒐集台江一帶的故事進行編創,阮義指導,廣泛使用各類偶種,產出六組作品於台江劇場演出;2020的「偶們藝起說故事」從舊作中選擇素材發展出《青瞑蛇與竹籠屋》與《赤腳門神》,由劇團製作執頭偶,以訓練演員與操偶的方式進行。

2、2017年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重返歷史現場:百人扛茨走溪流」,邀請匠師李養製作竹茨,帶領民眾共同扛抬,再現過往「避溪蛇求安居」的遷徙場景,而後兩年一次迄今。

3、河合隼雄著、林詠純譯,《民間故事啟示錄》,台北:心靈工坊,2018年,頁203。

4、如宜蘭利澤簡《走尪》(2015)、基隆《港都藝遊樂》(2017)、桃園《大溪大禧》(2018)等,帶領社區居民製作創意大偶。

《赤腳門神》、《青暝蛇與竹籠屋》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社區居民
時間|2021/12/11 11:00
地點|台南鹿耳門鎮門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