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現場重說/演傳說——咱的故事咱來演《赤腳門神》、《青瞑蛇與竹籠屋》
1月
09
2022
「大神尪開場表演」2021年於台南安南區龍魚公園(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3次瀏覽

梁家綺(專案評論人)


緣溪行,演出場所鎮門宮位於鹿耳門溪出海口,因土黏水淺,舊時船隻若經此道必折損,一旁的「府城天險」石碑便是由此而來。相傳,鄭成功由此登陸,受媽祖庇佑漲大水,才得入台江內海,打敗荷軍,開啟鄭氏治台史。約三百年後,據傳,有信眾受鄭氏軍士託夢,盼能建廟祭祀國姓爺,而有了這間明式玄屋黑瓦的廟宇。這裡的特別之處莫過於六位鷹勾鼻、大眼眸的西洋門神,是畫師遙想荷軍逃亡之際鞋子脫落來不及撿的倉皇,故繪以赤腳之姿為鄭成功鎮守。


地方傳說與文史的戲偶想像

台南台江文化中心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合作進行三年期的偶戲人才培育計畫【1】, 2021年「咱的故事咱來演」帶著赤腳門神回到傳說發源地,帶青瞑蛇回到曾文溪改道現場,並加入大仙尪仔的製作與演出。開場的大神尪仔略顯吃力地舞動兵器和腳步,為期不長的工作期卻不影響欣賞的興味。大神尪仔在民俗祭儀中透過人在其中背負扛抬,腳踩步法,晃蕩身軀行走護駕,此類神將如七爺八爺多有威嚴神情,望之儼然,也有彌勒或土地公等眉開目笑型,看了好生歡喜。然而此次共創的大仙尪仔則兩者皆否,除熟悉的紅臉關公,另外兩尊荷蘭門神頭頂一蝦一蟹,眼球藍藍綠綠,一張苦澀的臉,神情呆萌,煞是可愛,自脫於傳統神將系譜。僵硬的動作與逗趣的臉相映成趣,不流暢卻依舊使人莞爾的時刻,反倒彰顯出大型偶的特質:除操作的技術與設計使之產生各種儀態外,其外型的存在就已擴充人在經驗世界裡的認知尺度與想像,因而重啟了日常感知的向度。


《赤腳門神》2021年於鹿耳門鎮門宮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縮小是另一種尺度,廟埕立著一座縮小版的鎮門宮,但看兩尊迷你執頭偶門神進進出出,彷彿祂們正是從背後的門板躍出。《赤腳門神》演繹無法考究的地方傳說:荷蘭門神向信眾託夢,因赤腳久站而腰酸背痛,故盼有鞋可穿,翌日,信眾帶來各式鞋種,優雅的芭蕾舞鞋、毛茸茸的室內拖、鄉愁滿點的荷蘭木屐,以及最後獲得聖筊的運動球鞋,演出節奏有致,在在使觀眾大笑。《青瞑蛇與竹籠屋》則透過說書人敘事,合以演員、物件、杖頭偶演繹台江故事,再現過去時常氾濫而被稱作青瞑蛇的曾文溪與居民面對環境災變的舉措。不同於近年來台江「扛茨走溪流」的文化再現行動【2】,《青》捨棄實體建構,透過竹竿排列、肢體位移、布幔流動表現竹籠屋、水患與遷徙。對現場諸多的兒童觀眾而言,偶、物與說書形成了非實體的想像啟蒙。


地方意識演繹地方傳說

「咱的故事咱來演」的編劇與取材,始於地方傳說,接合於民俗信仰:曾文溪的氾濫不以溪水整治成功作結,安排的是池府千歲與關聖帝君和雙蛇飛騰打殺。雙蛇是失散的戀人,只願覓得彼此,無意傷害百姓,因神明寬厚,使其匯合不再分離,台江一帶才得風調雨順;被遺留的荷兵在東印度公司離開後無親無依,因國姓爺不計前嫌而有用武之地。前者展現地方傳說反映人類在現實處境中面對不可控現象的詮釋方法,人性化的災變、寬容的神明、創造性的先民,將地方轉為值得寓居的溫暖之所;後者則在重新演繹傳說故事時,顯露出隨時間而變異的地方內涵。荷兵曾被貶斥為蝦兵蟹將,在此已成為信眾願意為其覓得一雙好鞋而奔走的地方神祇。如河合隼雄所說,人的夢境體驗可能發展成祭典儀式,而傳說與民間故事可能在某些時刻與較強勢的文化論述結合,包裝成神話,幫助國家或民族確認其作為整體的存在【3】。現在的鹿耳門溪早已經歷曾文溪改道成為斷頭河,不再是當初鄭成功登臨的河道了。在此無意考究「真實的遺跡」何在,而是從演出場域鎮門宮的身世、數個「相傳」與「夢境」來回疊合,讓我們瞥見國族神話、地方起源追溯與地方意識競合的痕跡。


《青瞑蛇與竹籠屋》2021 年於安南區砂崙里活動中心(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最後,回到此三年計畫,每年新舊成員來去,是否能達成台江文化中心朝向地方劇團籌組的可能?累積的能量又該如何延續?尤其,偶戲所需的技術(製/操偶、肢體以及表演方法)相較於其他形式更有陪伴的需求。無獨有偶工作室能在為期不長的工作期程、參與者背景不一的情況下依舊創造出品質良好、動人誠摯的演出,是其多年來與社區居民共創並發展方法【4】、致力於偶戲人才培育的結果,實屬不易。


註釋

1、2019年「偶們一起玩」邀請學員蒐集台江一帶的故事進行編創,阮義指導,廣泛使用各類偶種,產出六組作品於台江劇場演出;2020的「偶們藝起說故事」從舊作中選擇素材發展出《青瞑蛇與竹籠屋》與《赤腳門神》,由劇團製作執頭偶,以訓練演員與操偶的方式進行。

2、2017年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重返歷史現場:百人扛茨走溪流」,邀請匠師李養製作竹茨,帶領民眾共同扛抬,再現過往「避溪蛇求安居」的遷徙場景,而後兩年一次迄今。

3、河合隼雄著、林詠純譯,《民間故事啟示錄》,台北:心靈工坊,2018年,頁203。

4、如宜蘭利澤簡《走尪》(2015)、基隆《港都藝遊樂》(2017)、桃園《大溪大禧》(2018)等,帶領社區居民製作創意大偶。

《赤腳門神》、《青暝蛇與竹籠屋》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社區居民
時間|2021/12/11 11:00
地點|台南鹿耳門鎮門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