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展演與節慶現場的距離《雞籠中元劇─潮海渡》
8月
21
2019
潮海渡(張逸軍提供/攝影How Cha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2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自清咸豐年間延續至今的雞籠中元祭已有一百六十餘年的歷史。雞籠中元祭原先是為撫慰咸豐初年,因漳泉械鬥而不幸喪生的眾多福佬移民們的大規模祭祀活動。中元祭每年由各字姓輪流主持普渡,以宗親血緣淡化地籍差異,各字姓宗親會更會自組或邀請藝陣演出,「賽陣頭代替打破頭」。隨著時間的推進,中元祭也逐漸擴大繁盛,民國七十三年基隆市政府將之列為地方重點節慶,在民俗活動的基礎上活絡觀光事業,並正式定名為「雞籠中元祭」。除了廣負盛名的迎水燈遊行、送水燈儀式和藝陣匯演之外,官方近年以「藝文華會」的形式經營雞籠中元祭,邀請臺灣各地乃至於國際表演團隊於雞籠中元祭期間至基隆演出。今年基隆市文化局則邀請張逸軍擔任編導,以專業馬戲劇場聯合在地民俗藝術社團,於基隆市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共三場的《雞籠中元劇─潮海渡》(後簡稱為《潮海渡》)。

張逸軍2017年便受邀為該年雞籠中元祭的迎水燈遊行編創約三十分鐘的開幕展演《共願聚香火》,《潮海渡》基本上可以視為是前者的擴充及延伸。《潮海渡》以雞籠中元祭的歷史背景為文本素材,結合特技雜耍、北管及國樂演奏、傳統藝陣,以當代馬戲劇場的概念,意象式的呈現雞籠中元祭的淵源及臺灣漳泉移民族群之間衝突、和解、融合的歷史。除了張逸軍領軍的仁山仁海藝想堂,以及創造焦點eye catching circus兩個當代馬戲劇場,《潮海渡》還聯合了基隆在地的兩個學校民俗藝術社團──中正國中藝鈴隊和中華國小醒獅團──共同演出,並邀請基隆雷成壇的法師北管現場演奏。如此大規模的社區動員及跨域合作,不難見到《潮海渡》連結基隆在地能量的誠心真意,卻也多少可以感覺到節目的背後,主事者的政治考量和謹慎規劃。

《潮海渡》的宣傳酷卡上的標語是「西式當代馬戲尬上臺式民俗藝競」,這句話當然是行銷取向的宣傳slogan,卻也十分精準總結了《潮海渡》的表演風格和藝術內容。從百餘年前漳泉移民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到後來由官方邀請國內外團隊共襄盛舉的「藝文華會」,雞籠中元祭的展演活動便是建立在地方社群自發或邀請的表演行為之間的「藝競」。重點是擺在各組團隊之間的交流(或者說較量)之上,這是在觀看並瞭解《潮海渡》之前應該要有的思考。而值得肯定的是,《潮海渡》的演出者有職業的特技劇場演員和舞者、音樂家,同時也有仍在學的業餘社團和民俗藝術工作者。其在面對略為沉重且背負政治意涵的文本內容時,同時也成功讓各方人馬能在一個節目中各展所長,甚至是在表演中流轉出新的內涵。由中正國中藝鈴隊詮釋的亡魂燐火,無疑是全劇最為動人的景象,以LED燈光改造的扯鈴在一名全身素白的高空特技演員的身邊翩然飛舞,觀眾在為台上的演員的技巧喝采的同時,也因視覺營造的生命景象為之感動。

當然,《潮海渡》也有編排不夠周全的地方。有些段落過於偏向技巧展現而拖沓敘事節奏(譬如中後段稍嫌刻意,而且篇幅還不短的一段拋擲雜耍),有些段落又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便煞然退場(譬如特地找來國寶藝師陳錫煌指導,卻只在開頭出現約五分鐘的偶戲)。雷成壇演奏的北管音樂確實雋永道地,卻未能進一步為一個以祭典為主題的製作提供祭儀轉化的元素和內容。音樂設計所創作的預製音樂也明顯跟不上北管音樂彈性十足的節奏速度,並且在轉換至現場演奏時,風格、音色、速度的銜接唐突而不見潤飾,這些都是《潮海渡》難以忽視的缺陷。

但不可忽略的是,《潮海渡》的本質仍然是一個社區聯歡意味濃厚的節慶展演,若是作品全盤皆用嚴肅藝術的方向思考及建構,恐怕成果也不會是主辦單位和在地觀眾會享受其中並樂於買單的。就這層意義上來看,《潮海渡》確實在技藝展現和藝術精神之間取得了一個十分值得嘉許的平衡與調性。

從《共願聚香火》到《潮海渡》,一個與祭典聯名的官方展演從街道走進劇場,不能避免地因場域的轉變而與祭典本身的內涵有所割裂,但這樣的改變還是有必要性的。回應到今年雞籠中元祭因迎水燈遊行而沾染的爭議,當祭典活動由民間自主逐步轉移至官方主導,多少會因價值導向的不同而對祭典有所衝擊。傳統民俗隨時可走進劇場、藝術也不是不能走到街頭,但與其讓展演在祭典現場與祭典本身造成空間與時間上的拉扯角力,我想讓《潮海渡》回到劇場空間還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一百六十多年的時光,雞籠中元祭的內涵與定位時時刻刻都在轉變,如同林茂賢老師提出的,基隆年輕一代即便仍對雞籠中元祭仍有歸屬感,卻難以對所謂的宗親關係有所認同,【1】這點可從迎水燈遊行的參加民眾多數仍為中老年或兒童見得。雞籠中元祭要在宗教功能和觀光效益之外,進一步凝聚在地社群的向心力,光憑一部《潮海渡》想來是不夠的,如何從在地民俗盛事進一步提升至基隆各個階層族群都能引以為傲的文化品牌,想必是雞籠中元祭邁向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課題。

註釋

1、可參閱林茂賢老師的臉書公開貼文(網址:http://t.cn/AiQXbviD)或相關報導。

《雞籠中元劇─潮海渡》

演出|仁山仁海藝想堂、創造焦點eye catching circus、基隆雷成壇、基隆市立中正國中藝鈴隊、基隆市中華國小醒獅團、張逸軍、陳亭羽
時間|2019/8/17 19:30
地點|基隆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