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三重奏:南台灣鋼琴三重奏》:在技能迥異的夥伴間,找到命中率最高的作戰方式
11月
08
2023
情迷三重奏:南台灣鋼琴三重奏(財團法人奇美博物館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24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情迷三重奏》由南台灣鋼琴三重奏演出,焦元溥作為本次奇美音樂節策劃人,也一同到現場作為導聆亮相。上半場帶來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及舒伯特的三重奏作品樂章選曲,下半場則專情於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首先以布拉姆斯《B大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開場,鋼琴家吳亞欣彷彿手握曬得金黃的太陽捧花,慎重且含蓄的掀開帷幕,大提琴家高炳坤筆直地踏入,氣息渾厚綿延,而小提琴家薛志璋宛如一陣清幽涼風,吹過芬芳原野,讓金色花瓣在空間中旋轉。三人共構出欣欣向榮的美景,邀請聽者大步跨入這明亮世界,觀看浮萍在水面擺盪,是一幅既柔韌又平靜的景色。 

舒伯特《降E大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開始,鋼琴家即奏出短小有規律的步伐,琴音如製錶多年的師傅般精細,大提琴家則化身為處之泰然,帶著些許粗獷低沈聲線的孤高旅人,一心嚮往隱居的他,決定與鐘錶師父相伴同行,但就在這時,又有一名新成員加入旅途,原來是步伐輕盈,懷抱浪漫與幻想的漂浮法師。團隊裡的三位主角極具個性,每人對於事件該怎麼處理保持著不同看法;看似優柔寡斷的法師害怕紮營時間太晚,想要呼喚後頭的兩人快步前進,但鐘錶師肩負大量精密零件行囊,旅人則意外中了菇毒。 

當三人半拉扯半跟隨,音樂行進間猶如三條平行線般筆直,尋覓真心的期待逐漸冷卻。 

在室內樂合作中,我們因為想要和氣地與別人完成排練,不願「吵架」而拿掉個人的情緒,試著控制自己的想法,遵循別人的意見,好讓關係維持在理性的表象。但當音樂缺乏對話,它的靈魂也就枯竭了。演奏過程備受舞台四面八方力場威脅,若其中一位演奏者不小心真情流露,在毫無彈性的殘酷空間,便注定成為他人眼中的脫序演出。鋼琴家為了配合兩把弦樂不同的聲響,將自己音量削弱,樂句與樂句之間也接續過快;弦樂爭先恐後拉進和弦,或在找對點的地方停滯太久,失去了音樂在時間裡的自然脈動。少了喘息的空間,空氣逐漸凝結,聲響終在不斷重複的樂段間變得像是機械一般僵化,如越拉越緊的橡皮筋般失去彈性。 

但是,每個人法力深厚、武功高強,各自帶有不同屬性。搭配和諧,必能在每一次的任務出勤時完勝夢魘,更在旅途中培養深厚信任感,與彼此的呼吸與律動並肩作戰。 

拉威爾《A小調鋼琴三重奏》便是音樂會的最終大魔王。血條超長、難度破表,殘酷又暴戾的格律要求,彷彿為三人打了雞血,絞盡腦汁地為樂譜解碼,想出彼此合作無間的戰力技法。當三位演出者看清了聲響的來龍去脈,在舞臺上表現出高度的專注,縝密配合終於迎來了勝利。 

不像聲樂曲擁有文字,器樂曲本身是抽想情感的藝術,失去對畫面的共構設計,猶如迷失在偌大的黑暗森林。如何調整目光,彙整樂譜的蛛絲馬跡;在收集情報時,培養技能迥異的夥伴間找到彼此協和的時刻,投注熱情、放出絕招?最給力的作戰方式,是當孤高舞台上就算只有三個人,也能呈現三加三大於三的強大才氣。 

《情迷三重奏:南台灣鋼琴三重奏》

演出|鋼琴:吳亞欣、大提琴:高炳坤、小提琴:薛志璋
時間|2023/10/28 14:30
地點|臺南奇美博物館奇美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