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愛與彌合《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2月
29
2012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0次瀏覽
黃佳文

舞臺上,一陣竄動、一聲震響,怦然劃下了一道家、國的傷痕,震懾了觀眾,震懾的不是舞臺上搬演的人事物,而是一個人的自白,坦承自己的「血」、「緣」與未了的情懷。這是一個關於J,以及他的家族傷痕累累的故事;撕裂的傷口泛著臺灣與美國的血水,帶點些許腥濃氣味,傷痕劃下的片刻壓迫著繃緊的神經,本該喊痛,但這樣的痛卻事隔多年才娓娓道來:一種難理頭緒的痛,或許傷痕正在癒合,你我感受皆然。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係改編自陳俊志同名原著,經黎煥雄編導,全劇分無父、無家二部。父母為逃避債務與刑責而遠遁美國,留下四個兒女在臺灣且分居在不同的親人家中,在少不經事的小孩眼中,父母的出走喪失了孩子對他們的記憶,父母的輪廓變得模糊不明。

演員們各自說著冷淡的獨白、對白,增添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太多的肢體接觸,每個演員詮釋的人物各自獨立,不為誰而存在,卻隨著劇情的推進而往來接觸,逐漸有血有淚,只是缺乏表白愛的勇氣,因為,在這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但長年累月的渴望變失望,猶如母親月娥(王琄飾)年復一年那「明年接你們到美國」的承諾一般,使得這故事中的每個乏愛的人對彼此欠缺認同,遑論和解?

原著寫來刻骨銘心,絲毫不矯揉扭捏,是一部流轉/亡於家/國的家族書寫鉅作,編導擷取片段、改編敘事相當合宜,在原著作者陳俊志書寫中避而少談的空白或問號處,做了虛構但合情合理的處理,有告白、有告解,也有告慰的意義。全劇敘事手法為界分順敘、倒敘、補敘、插敘的故事內容,刻意透過房屋、影像底片之道具布景及貌似無關者的演員,將故事分割呈現,觀眾得以在有些紊亂的故事中拼湊出自己能理解的輪廓與具體內涵。

特別的是,全劇場面調度通過舞臺上眾多「分身」的串連、接話更耐人尋味,仿若他們即是代言者、發聲者,或者復古一點的說法,他們是這個故事的說書人,通過他們的話讓整個故事再現(但觀點各自獨立未必齊一)。編導選擇將「說故事」的權力釋放給臺上的演員,他們代表著這家族中的某一個人,某一種聲音(看法),眾聲喧嘩時,故事必然會有歧異,但也會聚歛,可想而知,導演企圖在一開始的喧聲中迅速入戲,讓各自表述的演員話題凝聚到J的父母身上,殘忍的是,別人家的婚變總是親戚八卦的重頭戲,戲,就是這麼開始了。

或許我們疑惑為何導演讓演員們疏離而漫不經心的唸白,甚至有些話襲自原著而少有修改,文學性頗強的臺詞讓演員不容易處理。但試想,以浮誇的方式來表情達意或許會讓人物顯得傳神,可偏偏缺乏了沉溺人世而難以言喻的情緒──悶,這疏離的一家人充滿著厭世而獨立的生存意義,過於浮躁的演技反而使這故事裡的人物變得不傳神了,寧可收斂些也不要讓人物情感大肆鳴放,偏離那縷戲魂的精魄。

相對地,除了主要演員外的那些過客,則能使肢體展現顯得既掙扎又寬放,在緊迫的氣氛中傳達他們沉抑的情感,尤其在劇中〈如同愛一樣的〉、〈逃亡情歌〉兩段歌舞中,樂聲傳來調劑了場面氣氛,也預示著故事的起伏與轉折。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J公開坦承他同性戀的性向,導演並不刻意強調同性戀的情慾,而以「情遇」簡單地明快地交代J與老羅的相遇相惜及相怨,以一陣拳打腳踢呈現狂暴的愛,比起赤裸撫觸的慾力催情,更顯得同性愛戀的難以自拔。或許導演意圖告訴我們情慾並不代表「愛」進入完成式,而是生活偶一為之的調劑、滋潤,在劇中便不刻意著重。這個故事中的家人已經滿布衝突,又怎忍心在舞臺上播種情慾衝突來製造高潮呢。J是愛老羅的,但老羅呢?劇中揭示了人是「因需要而愛」還是「因愛而需要」這兩個可能,同樣地,這樣的窘況也發生在他的家中,他(們)對父/母的態度是出於需要還是愛呢?無疑地,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劇作。

整體舞臺技術/美術設計而言,燈光、音樂、音效並未有顯著的加分效果,服裝設計林恆正回歸故事的純樸真實,而如實地呈現符合時代背景的服裝,不多裝飾,唯一較突出的服裝應是萬芳身著的飄逸白衣,仿若留戀人世的幽魂。

舞臺設計呈現出鐵灰的冷感,兩旁的階梯可攀沿而上,可扶持而下,配合演員沉悶或呆板口語對話的上下,顯得冰冷而疏離,甚至不切實際;而那一座「畸形」的家屋浮動無根,時近時遠,並不單是為了配合場面調度需要,也凸顯了「家」離故事人物是如此地遙遠不定,而這個家中一片慘白,未施點綴更顯冷清,連家中擺放的老舊收音機或電視機,也不能驅走寂靜。演員的走位也少有交集,偶爾近距離接觸隨即又別過頭去,眼神散漫的凝視前方,緩緩說出給「後面的人」聽。但讓人難解的是,舞臺後方滿布菅芒花的意義何在?若要表示與新店祖屋、與八○年代開發中的臺北,抑或是人心中的荒蕪,皆未能突顯其氛圍,反倒讓人覺得多此裝飾。

人力飛行劇團展現了《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這一家國離異的故事,或許我們為此感同傷悲,慨歎這是一個需要多大勇氣才能呈現的作品,內涵雋永的原著故事,鋪綴了一個發聲管道在劇場上,在紛擾的人世中,唯有認同,才能和解、示愛。期待,人力飛行劇團下一回航行滿載著觀眾的愛與祝福。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12/02/2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詩意的拼貼劇場美學襯托出這些在社會體制外遊蕩無家的身體:藥物成癮的身體、同性戀的身體、異鄉勞工的身體、逃逸婚姻的身體、犯法的身體、亂倫的身體。這些痛苦不堪幾乎失神的身體在舞台上游走逃竄,藉由複調多音的敘事提出了一個巨大的疑問:什麼是正常? (鄭芳婷)
12月
18
2012
七零年代台灣距今未遠,這段家族史事,幸未陷入對時代的過度詮釋,或個人崇拜和情感耽溺,誠懇中自然浮顯家人之間情感的羈束,命運的綿密相扣,剪不斷理還亂,最後拉出寬恕的心靈幅員。令人感到天地悠悠,人生如寄,唯有愛是生命的顯影劑,照出人活過的痕跡。(林乃文)
2月
29
2012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