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演繹下的真實情感《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2月
29
2012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6次瀏覽
林乃文

特意不讀同名原著而走進劇場,畫面是黎煥雄式的寫意視覺,語言是黎煥雄擅長的長篇獨白,滿場遊走的群眾演員也走黎煥雄式的詩意肢體;但這次在詩意、寫意、冷冽、疏離之外,多了一個結實的家族故事在背後;層層支解後,仍感覺到那敘事主體的重量,結結實實地打在人心。

劇場版《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中,以「我」為開頭的敘述,不為一人所獨占,而分配給家族中人:在美國做底層勞工的媽媽,十九歲即青春早逝的姊姊,拍紀錄片的同志哥哥;以及兩名家族外人士:哥哥的情人和姐姐的密友;最後甚至是經商失敗令家庭破碎又和媽媽離婚的爸爸。娓娓說來感性而自制,切中要害,使觀眾聽到從家崩解的那一刻起,每一個坍塌的心聲。於是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自願或非自願,家變成不可觸碰的痛瘡,每個人都變成了無家之人。

畫面以漂浮為意象,上半幅為螢幕所占據,影像如流雲,過道如月台;下半幅是舞台空間,遊魂似奔走的舞群帶來速度和流動感。這個故事至少以三種表演風格在演繹:寫意的形象表現法,疏離的說書和旁白者,寫實的戲劇扮演。有時,我們僅僅因其中一種形式而有感,但另一種形式倒也以游動的迷離姿態,閃過干擾的嫌疑。空間同樣顯出不同語彙擦身而過:像大道具一般推拉的家殼,類似寫實舞台劇;簡硬線條的樓梯和平台,是劇場寫意風格;直幅遮板又是另一種時代的象徵造形語言。

如果說這裡面含有一種混雜,那也是三十年來台灣現代劇場從實驗前衛走向大眾文娛的摸索呈顯。如以導演對聽覺之敏銳細膩,製作音樂和音樂劇經驗豐富,而竟然可以忍受演員依賴麥克風而不用肉嗓發音,豈不令人嘖嘖稱奇?這或恐反映出台灣現代劇場的過渡過程:不同於西方劇場,在戲劇各方面傳統和基礎尚未篤實建立以前,即受到各種新興傳媒的強力洗禮、介入、影響。而劇場演員、電影演員、舞者、歌手同台混演,也使表演基礎工夫的難以統一,困難講究,索性放棄劇場聽覺的真實。

七零年代台灣距今未遠,這段家族史事,幸未陷入對時代的過度詮釋,或個人崇拜和情感耽溺,誠懇中自然浮顯家人之間情感的羈束,命運的綿密相扣,剪不斷理還亂,最後拉出寬恕的心靈幅員。令人感到天地悠悠,人生如寄,唯有愛是生命的顯影劑,照出人活過的痕跡。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12/02/2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詩意的拼貼劇場美學襯托出這些在社會體制外遊蕩無家的身體:藥物成癮的身體、同性戀的身體、異鄉勞工的身體、逃逸婚姻的身體、犯法的身體、亂倫的身體。這些痛苦不堪幾乎失神的身體在舞台上游走逃竄,藉由複調多音的敘事提出了一個巨大的疑問:什麼是正常? (鄭芳婷)
12月
18
2012
編導擷取片段、改編敘事相當合宜,在原著作者陳俊志書寫中避而少談的空白或問號處,做了虛構但合情合理的處理,有告白、有告解,也有告慰的意義。全劇敘事手法為界分順敘、倒敘、補敘、插敘的故事內容,刻意透過房屋、影像底片之道具布景及貌似無關者的演員,將故事分割呈現,觀眾得以在有些紊亂的故事中拼湊出自己能理解的輪廓與具體內涵。(黃佳文)
2月
29
2012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