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中的關係相對論《It Takes Two to Tango》
7月
05
2017
It Takes Two to Tango(林政億 攝,何曉玫MeimageDance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1次瀏覽
林穎宣(自由文字工作者)

受邀2017鈕扣計畫(New Choreographer)回台演出,現為瑞典哥德堡歌劇院舞團的舞者凃力元,帶著作品《It Takes Two to Tango》與共同創作的客席舞者Ján Špoták,在睽別六年之後再次站上台灣的舞台、回家跳舞。透過舞作《It Takes Two to Tango》,除了演譯在「出走」後與鄉愁交疊的人生風景,也表現他個人的觀察視角對「關係」的玩味思考。

「無你無我的美麗探戈: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熱烈」

三角光柱底下,舞者雙雙挺直背脊、雙肘貼合,托著象徵「關係」的玻璃杯盤,兩人四腳,或平移或交叉,在白色微光和沉重的背景音樂、低吟的潛台詞鋪陳之下,這場「捉襟見肘」的非典型雙人探戈,泫然起步。以兩肘相交的不定性,呼應杯盤間承與受的易碎性,極高難度的環繞步伐,在兩人進退堆疊下也使「關係」愈顯可危。

在幾番斡旋環繞後,選樂Cucrrucucu Paloma (阿莫多瓦電影《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主題曲)的進場,帶來表演的第一段高潮:凃力元持杯反覆嘗試放上舞者Ján Špoták手持的盤,但其機械式的蓄意錯位,使得雙方一再錯落,精彩表現了兩者肢體運用自如的韌性、驚人默契,同時也強化兩者間的緊繃拉鋸。

表演中段,以Run boy run(Woodkid《The golden age》)急促激情的節奏為失衡的「關係」開場,舞者Ján Špoták沿三面台暴走狂奔,將「關係」自僵局引入圓錐式的環伺。以凃力元為圓心的巡場碎步作結。在喘息之後,進入最令人驚艷的第二高潮:「操弄」與「調戲」(同為「關係」在發展階段所必然經歷的權力分立)。隨著舞者Ján Špoták搖動杯盤「聲控」,凃力元失重般地扭動肢體,對指令唯命是從,完美呈現出關係中暗藏的戲謔成分、因操控而失控的荒謬性。尤其當舞者Ján Špoták一手竄入其衣內、扣住頭頂、拉扯肩頸恣意亂舞,最初的「易碎」質地巧妙重現,但兩者關係卻已從共生的平衡,質變為生死一念的共犯結構,如一場關係的最後探戈。

「客體恆常,情致永在:沒有關係的美好關係」

燈暗,燈亮。再次回到起點的舞姿,疲而不倦的凝視,直到清脆琴音打破靜默:Photograph(Arcade Fire作曲,選自電影《雲端情人Her》配樂)。在陣陣的激烈、瘋狂後回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舞起點,讓身體作為精神載體,嘗試重啟對話、找回平衡。但就在兩位舞者精湛的肢體表演懾服全場、觀眾也從屏息到了驚嘆,情緒高漲飽滿、泫然欲泣之際,在舞作最後無聲的黑幕中,終於,響起那聲預期將至的破碎。

作為觀者,我們明白那是杯盤的解離、是舞作的終結,但同時也體悟「破碎」也能是一段關係的形式,而關係真正的動人之處,從來就不在於它的永生,而是在它的淋漓。

以捕捉戰爭殘暴、革命與生活日常暗角聞名的法國攝影師Marc Riboud曾說:「技巧和感性是分不開的」- 藉由舞作《It Takes Two to Tango》,我們除在兩位舞者高超的舞技、默契中體會動人的感性,更能感受到編舞者透過微距觀察「關係」的巧妙動作編排,暗喻現代社會中各種關係不對等的企圖心:原來一段關係的誕生,不只像鈕扣,更像一支無聲的雙人探戈。

《It Takes Two to Tango》

演出|涂力元、Ján Špoták(2017鈕扣計畫)
時間|2017/06/23 19: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園區 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