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中的關係相對論《It Takes Two to Tango》
7月
05
2017
It Takes Two to Tango(林政億 攝,何曉玫MeimageDance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3次瀏覽
林穎宣(自由文字工作者)

受邀2017鈕扣計畫(New Choreographer)回台演出,現為瑞典哥德堡歌劇院舞團的舞者凃力元,帶著作品《It Takes Two to Tango》與共同創作的客席舞者Ján Špoták,在睽別六年之後再次站上台灣的舞台、回家跳舞。透過舞作《It Takes Two to Tango》,除了演譯在「出走」後與鄉愁交疊的人生風景,也表現他個人的觀察視角對「關係」的玩味思考。

「無你無我的美麗探戈: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熱烈」

三角光柱底下,舞者雙雙挺直背脊、雙肘貼合,托著象徵「關係」的玻璃杯盤,兩人四腳,或平移或交叉,在白色微光和沉重的背景音樂、低吟的潛台詞鋪陳之下,這場「捉襟見肘」的非典型雙人探戈,泫然起步。以兩肘相交的不定性,呼應杯盤間承與受的易碎性,極高難度的環繞步伐,在兩人進退堆疊下也使「關係」愈顯可危。

在幾番斡旋環繞後,選樂Cucrrucucu Paloma (阿莫多瓦電影《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主題曲)的進場,帶來表演的第一段高潮:凃力元持杯反覆嘗試放上舞者Ján Špoták手持的盤,但其機械式的蓄意錯位,使得雙方一再錯落,精彩表現了兩者肢體運用自如的韌性、驚人默契,同時也強化兩者間的緊繃拉鋸。

表演中段,以Run boy run(Woodkid《The golden age》)急促激情的節奏為失衡的「關係」開場,舞者Ján Špoták沿三面台暴走狂奔,將「關係」自僵局引入圓錐式的環伺。以凃力元為圓心的巡場碎步作結。在喘息之後,進入最令人驚艷的第二高潮:「操弄」與「調戲」(同為「關係」在發展階段所必然經歷的權力分立)。隨著舞者Ján Špoták搖動杯盤「聲控」,凃力元失重般地扭動肢體,對指令唯命是從,完美呈現出關係中暗藏的戲謔成分、因操控而失控的荒謬性。尤其當舞者Ján Špoták一手竄入其衣內、扣住頭頂、拉扯肩頸恣意亂舞,最初的「易碎」質地巧妙重現,但兩者關係卻已從共生的平衡,質變為生死一念的共犯結構,如一場關係的最後探戈。

「客體恆常,情致永在:沒有關係的美好關係」

燈暗,燈亮。再次回到起點的舞姿,疲而不倦的凝視,直到清脆琴音打破靜默:Photograph(Arcade Fire作曲,選自電影《雲端情人Her》配樂)。在陣陣的激烈、瘋狂後回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舞起點,讓身體作為精神載體,嘗試重啟對話、找回平衡。但就在兩位舞者精湛的肢體表演懾服全場、觀眾也從屏息到了驚嘆,情緒高漲飽滿、泫然欲泣之際,在舞作最後無聲的黑幕中,終於,響起那聲預期將至的破碎。

作為觀者,我們明白那是杯盤的解離、是舞作的終結,但同時也體悟「破碎」也能是一段關係的形式,而關係真正的動人之處,從來就不在於它的永生,而是在它的淋漓。

以捕捉戰爭殘暴、革命與生活日常暗角聞名的法國攝影師Marc Riboud曾說:「技巧和感性是分不開的」- 藉由舞作《It Takes Two to Tango》,我們除在兩位舞者高超的舞技、默契中體會動人的感性,更能感受到編舞者透過微距觀察「關係」的巧妙動作編排,暗喻現代社會中各種關係不對等的企圖心:原來一段關係的誕生,不只像鈕扣,更像一支無聲的雙人探戈。

《It Takes Two to Tango》

演出|涂力元、Ján Špoták(2017鈕扣計畫)
時間|2017/06/23 19: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園區 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