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光火石」挑動耳目《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
10月
12
2020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五洲園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6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在鹽水永成戲院這座全木造戲院裡,台上架起了鏡框式戲棚,螢光色的看板上,右側寫著「祖父黃海岱」,左側寫著「家父黃俊卿」,下方大大的「黃文郎」三字,一面戲棚看板,譜出五洲園掌中劇團的家族傳承,也象徵著布袋戲過往的風華。但即使是看板上掛出「薪傳獎」牌子以彰顯藝術受到肯定,但似乎無法成為招攬觀眾的保證,戲台上矗立著五尊戲偶,作為觀賞完畢的摸彩活動,在布袋戲逐漸走下坡時,許多劇團也透過摸彩抽獎以吸引觀眾。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五洲園掌中劇團提供)

近日五洲園掌中劇團推出不少教育性質的戲齣,如環保議題《史艷文與海龜奶奶》、《北極熊武士》與《會報恩的石虎》,或是進入校園進行反毒宣傳演出,有「命題演出」的意味,亦即配合政府機關政策作宣導。此次演出《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則以客家題材為主,其他「客家典故系列」尚有《客家武師徐才》與《石母陳蓮英》等,相較於以往大量的武俠戲,現今似乎以在地故事以及機關宣傳為導向。在正戲演出前,先演一段史豔文與藏鏡人打鬥片段,而後以小丑醫生戲偶宣揚反毒。史豔文一角為黃海岱所創作的經典角色,幾乎與「布袋戲」意象連結緊密,因此把史豔文與藏鏡人段落作為開場戲,也有藉此「招牌」招攬觀眾之意。至於小丑醫生宣揚反毒,則大約是近年來配合機關宣導的演出作品。

此次演出《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為前幾年推出的製作,期間也在校園進行巡迴演出。這齣戲主打族群融合與邪不勝正,而精彩處主要落在神怪打鬥。故事以臺中新社七分庄流傳三太子故事為背景,七分庄張阿虎至霧峰請回三太子恭奉保佑地方安全。張阿虎與客家姑娘李明珠兩人情投意合,一日明珠聽聞原住民族人將要來強搶糧草,她擔心阿虎安危便去向阿虎母親吳氏告知。另一方面,頭目因山上有妖精不敢上山打獵,只得至七分庄搶糧草維持生活。頭目與手下遇明珠與吳氏,打算強搶民女,幸賴三太子現身救命,將頭目二人趕落溪中。三太子知道兩方衝突來自山上有妖精、故而爭奪糧食,便要阿虎與頭目同心協力合作開墾七分山,由祂親自前往山上收拾蛇精。蛇精作亂、法力高強,連上清真人也不是對手,三太子與蛇精一番激鬥,最後以乾坤袋收服蛇精。頭目與阿虎感謝三太子救命之恩,並劃定好界線各自開墾、互不侵犯。

這齣戲看似要談客、原族群的衝突與合作,實則重心放在三太子的神威顯赫。在客、原族群的描繪方面,以一種淺薄印象的拼貼族群,例如李明珠一角出場時,背景音樂播放客家民謠《天公落水》,以此象徵客家女性;至於原住民頭目出場時,則播放原住民古調合聲作為身份的象徵。這樣的音樂的拼貼自然是比較粗糙的表現方式,並未細緻地刻畫族群特質,對於客、原衝突的部份,也大多以口白方式推進劇情,未著重情景安排。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五洲園掌中劇團提供)

然而情節進入神怪打鬥部份時,劇情便相當緊湊,三太子與蛇精打鬥時,「電光火石」的聲光效果奪人耳目,除了真火機關,也運用道具炮火的聲響表現角色打鬥時、擊中對方的效果,其炮聲之大,使孩童啼哭、大人紛紛摀起耳朵。驚奇之處尚未結束,蛇精眼看屈居下風,便以化身與三太子續戰。其化為一隻大手,大手可活動機關、伸出戲台之外,甚至逼近觀眾群,前排觀眾紛紛閃避。若要挑剔的話,或許會質疑蛇沒有手為何要化身為大手形象,但是以演出效果來看,它也確實挑動了觀眾的目光與情緒。如此,可推測劇團擅長金光戲的演出方式,而不擅於編演歷史傳說。

隨著近年政府機關補助以及文化場的增加,許多布袋戲團紛紛走向精緻文學劇本,情節轉折更加講究、人物內心層次刻畫更細膩,也嘗試跨界合作,打開布袋戲更多可能。若回過頭來看這齣《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便容易在情節與人物方面找到許多粗糙之處,但是以觀眾情緒的調動來說,它仍有令人驚奇的野性。其演出為加大尺寸的戲偶,操作上容易顯得生硬死板,但是整場戲看下來,操偶活靈活現、沒有生硬之處,頗令人驚喜。戲偶的多樣性與設計感,以及聲光效果的營造,都能輕易地吸引觀眾目光。

至此,我似乎能體會到,在那個視聽娛樂尚不發達的年代,布袋戲是如何擄獲人心。只是隨著環境的轉變,進入視聽娛樂時代,若試圖以加強機關佈景、渲染耳目之效吸引觀眾,是否也會走向疲乏與麻痺呢?一方面為劇團的創意可喜,一方面又感到擔憂。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

演出|五洲園掌中劇團
時間|2020/09/27 14:30
地點|台南鹽水永成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演出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偶師與人偶的融合,雖然是布袋戲,卻擺脫傳統彩樓的隔離與束縛。偶師也不再只是操控人偶的雙手,不再隱身於幕後,而是完整的表演者,以全身姿態投入劇情,情感流暢自然,甚至是一人分飾兩角,透過聲音、服裝來區分。
11月
28
2025
敘事策略與編排的失衡,導致《斷香引》的情節推進讓人恍惚與出神。坦言之,其難解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最終糊成一團並理不出線索、如煙霧繚繞一般的「呈現」。
11月
24
2025
在面對歌仔戲團經營的困境上,星字團跨出了跨界合作的第一步,或許是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劇中秋蘭再興日月星的想望。台前台後,用戲說自己的故事,戲也許不完美,猶如人生的坑坑窪窪,但至少仍在努力前行。
11月
18
2025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