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光火石」挑動耳目《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
10月
12
2020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五洲園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在鹽水永成戲院這座全木造戲院裡,台上架起了鏡框式戲棚,螢光色的看板上,右側寫著「祖父黃海岱」,左側寫著「家父黃俊卿」,下方大大的「黃文郎」三字,一面戲棚看板,譜出五洲園掌中劇團的家族傳承,也象徵著布袋戲過往的風華。但即使是看板上掛出「薪傳獎」牌子以彰顯藝術受到肯定,但似乎無法成為招攬觀眾的保證,戲台上矗立著五尊戲偶,作為觀賞完畢的摸彩活動,在布袋戲逐漸走下坡時,許多劇團也透過摸彩抽獎以吸引觀眾。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五洲園掌中劇團提供)

近日五洲園掌中劇團推出不少教育性質的戲齣,如環保議題《史艷文與海龜奶奶》、《北極熊武士》與《會報恩的石虎》,或是進入校園進行反毒宣傳演出,有「命題演出」的意味,亦即配合政府機關政策作宣導。此次演出《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則以客家題材為主,其他「客家典故系列」尚有《客家武師徐才》與《石母陳蓮英》等,相較於以往大量的武俠戲,現今似乎以在地故事以及機關宣傳為導向。在正戲演出前,先演一段史豔文與藏鏡人打鬥片段,而後以小丑醫生戲偶宣揚反毒。史豔文一角為黃海岱所創作的經典角色,幾乎與「布袋戲」意象連結緊密,因此把史豔文與藏鏡人段落作為開場戲,也有藉此「招牌」招攬觀眾之意。至於小丑醫生宣揚反毒,則大約是近年來配合機關宣導的演出作品。

此次演出《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為前幾年推出的製作,期間也在校園進行巡迴演出。這齣戲主打族群融合與邪不勝正,而精彩處主要落在神怪打鬥。故事以臺中新社七分庄流傳三太子故事為背景,七分庄張阿虎至霧峰請回三太子恭奉保佑地方安全。張阿虎與客家姑娘李明珠兩人情投意合,一日明珠聽聞原住民族人將要來強搶糧草,她擔心阿虎安危便去向阿虎母親吳氏告知。另一方面,頭目因山上有妖精不敢上山打獵,只得至七分庄搶糧草維持生活。頭目與手下遇明珠與吳氏,打算強搶民女,幸賴三太子現身救命,將頭目二人趕落溪中。三太子知道兩方衝突來自山上有妖精、故而爭奪糧食,便要阿虎與頭目同心協力合作開墾七分山,由祂親自前往山上收拾蛇精。蛇精作亂、法力高強,連上清真人也不是對手,三太子與蛇精一番激鬥,最後以乾坤袋收服蛇精。頭目與阿虎感謝三太子救命之恩,並劃定好界線各自開墾、互不侵犯。

這齣戲看似要談客、原族群的衝突與合作,實則重心放在三太子的神威顯赫。在客、原族群的描繪方面,以一種淺薄印象的拼貼族群,例如李明珠一角出場時,背景音樂播放客家民謠《天公落水》,以此象徵客家女性;至於原住民頭目出場時,則播放原住民古調合聲作為身份的象徵。這樣的音樂的拼貼自然是比較粗糙的表現方式,並未細緻地刻畫族群特質,對於客、原衝突的部份,也大多以口白方式推進劇情,未著重情景安排。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五洲園掌中劇團提供)

然而情節進入神怪打鬥部份時,劇情便相當緊湊,三太子與蛇精打鬥時,「電光火石」的聲光效果奪人耳目,除了真火機關,也運用道具炮火的聲響表現角色打鬥時、擊中對方的效果,其炮聲之大,使孩童啼哭、大人紛紛摀起耳朵。驚奇之處尚未結束,蛇精眼看屈居下風,便以化身與三太子續戰。其化為一隻大手,大手可活動機關、伸出戲台之外,甚至逼近觀眾群,前排觀眾紛紛閃避。若要挑剔的話,或許會質疑蛇沒有手為何要化身為大手形象,但是以演出效果來看,它也確實挑動了觀眾的目光與情緒。如此,可推測劇團擅長金光戲的演出方式,而不擅於編演歷史傳說。

隨著近年政府機關補助以及文化場的增加,許多布袋戲團紛紛走向精緻文學劇本,情節轉折更加講究、人物內心層次刻畫更細膩,也嘗試跨界合作,打開布袋戲更多可能。若回過頭來看這齣《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便容易在情節與人物方面找到許多粗糙之處,但是以觀眾情緒的調動來說,它仍有令人驚奇的野性。其演出為加大尺寸的戲偶,操作上容易顯得生硬死板,但是整場戲看下來,操偶活靈活現、沒有生硬之處,頗令人驚喜。戲偶的多樣性與設計感,以及聲光效果的營造,都能輕易地吸引觀眾目光。

至此,我似乎能體會到,在那個視聽娛樂尚不發達的年代,布袋戲是如何擄獲人心。只是隨著環境的轉變,進入視聽娛樂時代,若試圖以加強機關佈景、渲染耳目之效吸引觀眾,是否也會走向疲乏與麻痺呢?一方面為劇團的創意可喜,一方面又感到擔憂。

《三太子救HAKKA─收妖降魔》

演出|五洲園掌中劇團
時間|2020/09/27 14:30
地點|台南鹽水永成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