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劇場的失意慾望《女王的名字》
5月
01
2025
女王的名字(莎妹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7次瀏覽

文 鍾承恩(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女王的名字》圍繞著「慈禧」之名,將舞台的時空布建成了晚清帝國的崩解時刻。上半場中規中矩地,由魏海敏所扮演的慈禧,依序演出了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安出逃、避居清真寺、西安民婦獻蛋的故事。其中,亦交織著慈禧早年入宮、垂簾聽政到百日維新等為人熟知的歷史大事。若僅僅以此觀之,似乎這個布景般的清帝國與慈禧,就像是為了魏海敏的唱段所訂製的一個背景板。

假使《女王的名字》依然相信著,慈禧的生命與王朝的大歷史敘事有著「每五年」就遭逢一次事件的神秘性呼應,那麼它似乎終究難以迴避,自己依然更在意「慈禧」這個徽號如何為舞台技術的演出所用,而非去探究慈禧作為一個個體而言,身上可以被重讀的歷史。然而公允地論之,我們還看到了相對於揀選大敘事節點作為基礎的另外一條進路,那便是:強調慈禧與戲曲之間的連結,它們是否揭露出了另外一種閱讀呢?

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與宏大的歷史節點相對應,這些戲中戲的安排,往往勾勒了慈禧非政治性的一面。在設計上,各個選段都可呼應局勢,如第一齣戲中戲以楊玉環身死馬嵬坡的《長生殿》〈埋玉〉點題,或以《青石山》的妖狐來側寫咸豐對慈禧的提防等,顯然想讓慈禧作為一個脆弱凡人的心理狀態被凸顯。然而,就實際的表演狀態來說,它們並沒有加深對於慈禧的閱讀,反而與前述所言,將慈禧作為一種背景板的邏輯同出一氣。

這樣的刻意,尤其彰顯在《四郎探母》的〈回令〉一折中,儘管有著慈禧組「普天同慶」班的歷史基礎背書,但當魏海敏老師身在場中,親自指導戲班與示範唱詞時,我們很難不去注意到魏海敏純熟的技術與慈禧這個角色之間的距離。換言之,當編導想利用打斷大歷史敘事來豐富慈禧時,反而讓整齣戲對於歷史的漠然圖窮匕見。這種將無論是「慈禧」還是「晚清」都作為一種開放角色的狀態,在下半場全面性的後設調換中,被實踐得更加徹底。

女王的名字(莎妹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下半場,魏海敏開始輪流扮演珍妃、光緒皇帝、義民媽媽與慈安皇后,敘事也被拆為數段的「XX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以周邊角色來重讀慈禧的安排中,以李蓮英為中心的「小李子篇」卻是由現代劇場演員徐堰玲來演出,這也是唯一一段,並不試圖重複以週邊角色來讓晚清帝國的群像更加豐富,反而揭露整齣戲其實是一場安養院中的聖誕排練。在安養院一景中,所有的角色都被冠以程度不一的失智症病徵,換言之,清帝國的群像,不過就是失智後可供扮演的其中一套樣板罷了。

而在這個失智的群像之中,魏海敏以一種準備上場(慈安篇)的特殊狀態缺席,僅僅在最後一刻到來,從而終止了安養院的時空間。就敘事而言,魏海敏依然被納入了失智者的範疇,但從缺乏安養院戲分以及獨挑其餘所有篇章的絕對重心來看,她即使作為一個「失智者」卻有著遠超出他人的表演技藝。這樣的身體支持,幾乎就和安養院場景中的表演核心:依賴著尚未遺忘的烹飪技術而燒出一手好菜的主廚明顯一致。

《女王的名字》或許無須背負史學的深入責任,實際上,它也無意要對此多加著墨。所有關乎歷史的問題,甚至都可說並不在演出之中,而早已於戲外小百科般的名詞釋義【1】中被預先解決了。因而,當揭幕上場時,歷史的底本所服務的是種種舞台形式的有效性。當晚清作為一種失智狀態的再現時,它本身便不再是依賴記憶,而是依靠著技藝支撐起演出。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當這些去歷史的名詞釋義、人物與技藝,都成了當代劇場的舞台裝置時,失憶恐怕並不是歷史的病徵,而恰是當代的欲求所在。


注解

1、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2025TIFA✕TTTF 魏海敏✕王嘉明《女王的名字》名詞釋義〉,國家兩廳院,2025年4月8日。

《女王的名字》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財團法人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
時間|2025/04/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