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劇場的失意慾望《女王的名字》
5月
01
2025
女王的名字(莎妹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5次瀏覽

文 鍾承恩(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女王的名字》圍繞著「慈禧」之名,將舞台的時空布建成了晚清帝國的崩解時刻。上半場中規中矩地,由魏海敏所扮演的慈禧,依序演出了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安出逃、避居清真寺、西安民婦獻蛋的故事。其中,亦交織著慈禧早年入宮、垂簾聽政到百日維新等為人熟知的歷史大事。若僅僅以此觀之,似乎這個布景般的清帝國與慈禧,就像是為了魏海敏的唱段所訂製的一個背景板。

假使《女王的名字》依然相信著,慈禧的生命與王朝的大歷史敘事有著「每五年」就遭逢一次事件的神秘性呼應,那麼它似乎終究難以迴避,自己依然更在意「慈禧」這個徽號如何為舞台技術的演出所用,而非去探究慈禧作為一個個體而言,身上可以被重讀的歷史。然而公允地論之,我們還看到了相對於揀選大敘事節點作為基礎的另外一條進路,那便是:強調慈禧與戲曲之間的連結,它們是否揭露出了另外一種閱讀呢?

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與宏大的歷史節點相對應,這些戲中戲的安排,往往勾勒了慈禧非政治性的一面。在設計上,各個選段都可呼應局勢,如第一齣戲中戲以楊玉環身死馬嵬坡的《長生殿》〈埋玉〉點題,或以《青石山》的妖狐來側寫咸豐對慈禧的提防等,顯然想讓慈禧作為一個脆弱凡人的心理狀態被凸顯。然而,就實際的表演狀態來說,它們並沒有加深對於慈禧的閱讀,反而與前述所言,將慈禧作為一種背景板的邏輯同出一氣。

這樣的刻意,尤其彰顯在《四郎探母》的〈回令〉一折中,儘管有著慈禧組「普天同慶」班的歷史基礎背書,但當魏海敏老師身在場中,親自指導戲班與示範唱詞時,我們很難不去注意到魏海敏純熟的技術與慈禧這個角色之間的距離。換言之,當編導想利用打斷大歷史敘事來豐富慈禧時,反而讓整齣戲對於歷史的漠然圖窮匕見。這種將無論是「慈禧」還是「晚清」都作為一種開放角色的狀態,在下半場全面性的後設調換中,被實踐得更加徹底。

女王的名字(莎妹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下半場,魏海敏開始輪流扮演珍妃、光緒皇帝、義民媽媽與慈安皇后,敘事也被拆為數段的「XX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以周邊角色來重讀慈禧的安排中,以李蓮英為中心的「小李子篇」卻是由現代劇場演員徐堰玲來演出,這也是唯一一段,並不試圖重複以週邊角色來讓晚清帝國的群像更加豐富,反而揭露整齣戲其實是一場安養院中的聖誕排練。在安養院一景中,所有的角色都被冠以程度不一的失智症病徵,換言之,清帝國的群像,不過就是失智後可供扮演的其中一套樣板罷了。

而在這個失智的群像之中,魏海敏以一種準備上場(慈安篇)的特殊狀態缺席,僅僅在最後一刻到來,從而終止了安養院的時空間。就敘事而言,魏海敏依然被納入了失智者的範疇,但從缺乏安養院戲分以及獨挑其餘所有篇章的絕對重心來看,她即使作為一個「失智者」卻有著遠超出他人的表演技藝。這樣的身體支持,幾乎就和安養院場景中的表演核心:依賴著尚未遺忘的烹飪技術而燒出一手好菜的主廚明顯一致。

《女王的名字》或許無須背負史學的深入責任,實際上,它也無意要對此多加著墨。所有關乎歷史的問題,甚至都可說並不在演出之中,而早已於戲外小百科般的名詞釋義【1】中被預先解決了。因而,當揭幕上場時,歷史的底本所服務的是種種舞台形式的有效性。當晚清作為一種失智狀態的再現時,它本身便不再是依賴記憶,而是依靠著技藝支撐起演出。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當這些去歷史的名詞釋義、人物與技藝,都成了當代劇場的舞台裝置時,失憶恐怕並不是歷史的病徵,而恰是當代的欲求所在。


注解

1、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2025TIFA✕TTTF 魏海敏✕王嘉明《女王的名字》名詞釋義〉,國家兩廳院,2025年4月8日。

《女王的名字》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財團法人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
時間|2025/04/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