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高度自制的「危險駕駛」《行車記錄》
1月
11
2013
行車紀錄(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9次瀏覽
傅裕惠

再一次,且毫無意外地,連年數度以精緻品質製作實踐創作詮釋的台南人劇團,似乎在轉移發展(台南、台北)重心的同時,默默地將創作核心過渡於新的劇場世代;不僅創作題材有別,方向相異,似乎也因此成為中小型劇場年輕觀眾最In的品牌之一。

《行車記錄》這齣戲的創作,展現了高度的士氣與企圖。一是舞台設計選擇以一處鄉間馬路的極限彎道作為虛擬敘事的固定背景,與故事女主角小小(李劭捷飾演)在劇中台詞所暗示的自殺情境謀合,似是絕境求生;二是所有場景片段──包括駕訓課路駛的那場戲,都由三位歌隊成員擔任,說而演而伴唱地隨著小小的述說,變換回憶情景。彎道內側,則權充為室內、廚房或是男主角姨丈獨白演出的湖畔。全劇雖是一則猶若輕描淡寫的女性私密心事,然而我們若仔細「傾聽」劇中各種細微的線索:包括車子疾駛的音效、一組幾乎與美國別克轎車內裝一模一樣甚至能組合分拆的正、副駕駛座椅、劇終前在motel與姨丈談判時女上男下親密的遐想體態,或是暗示姨丈想拍裸照的地下室等,女主角的詮釋始終像是緊握著方向盤,掌控著主導權,抗拒成人世界的「污染」。全劇精準變換的動作技巧,以及自信而俐落的節奏,充分展現了一種不馴的氣質。在這齣戲裡,男人似乎佔不了女人一點便宜。

原作設定的故事背景在六○年代美國馬里蘭州,顯然地,本劇劇組也花了一番心力將背景盡量地中性化;三個歌隊成員不是詮釋刻板典型的演員,而是溫暖寬和的旁觀者,又像是日本宮崎駿卡通裡亦正亦邪的自然精靈,掙脫了原劇相當深掘的美國文化脈絡。演員林子恆雖然年紀不及姨丈這個角色的設定年齡,也難十足詮釋一個退役、酗酒和曾遭長輩性侵的墮落男人,但在角色心情的幽微處,已能以內斂的技巧傳達某種溫情與猥瑣;特別是劇末衝動跪地向小小求婚的那場戲。

這批出奇制勝的創作兵團,幾乎已能靈活運用熟稔的技巧與劇場媒介,包括台詞與身體,我處處能讀出他們的耕耘和努力。這是一場猶若危險駕駛的人生寓言,在人工打造的戶外空間和出入敘事與疏離的表演下,整體呈現近乎高度自制,讓人不願吝於給予掌聲。只是,總希望期待來年時間和經驗的洗鍊,能讓年輕的表演者體會「失控」顯露的瑕疵,也是一種動人的真實。

《行車記錄》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3/01/0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個劇場變成了車廂,費洛蒙在其中瀰漫擴散,觀眾既因不知下一步動作而緊繃顫抖,又放鬆融化於他/她的觸碰撫弄之間,心癢難搔,正如同他們彼此面對慾望的煎熬。而這,只是本劇魔力的一小部份。(黃心怡)
1月
09
2013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