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與複象:在可見與不可見縫隙間的「春鬥2024」
6月
20
2024
可以是無題(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次瀏覽

文 張思菁(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蹈影像《身土》由鄭宗龍與全明遠合作,運用微觀高速攝影拍攝舞者身體肌膚與粉塵互動景象,將人類肉眼無法可見的身體景觀編輯成了另一方宇宙。影像呈現出非常細微的身體皮膚紋路與毛囊毛孔,彷若宇宙中巨大丘壑的延伸曲折,在鏡頭的移動追蹤下,這一方上背部肌膚構築成的山巒,充滿起伏滑坡、地表溝壑,一眼望去綿延無邊的土地彷彿無止境。接著鏡下世界揚起了崩解地土石滑落,沙塵原本粘置鑲嵌於皮膚細紋毛孔中,烏泱泱地密集齊聚,卻開始點點散落,凝成片片剝落,細細碎碎,攀不住皮膚仿擬的地表,不斷不斷地落下散下,逃逸消逝。影像一角的部分顯露的手指,巨大地令人恐懼,如變形怪物接近皮膚土地,輕緩威壓,讓塵土蹦落,密密麻麻地奔往地心引力,無以拾起。肌膚之於肉體,比擬土壤之於地球、沙塵之於宇宙。

在一沙一世界的極微觀鏡頭視角中,讓影像被放大再放大地播放於大螢幕上,讓鏡頭取代觀眾自主凝視焦點,逼迫著觀者不可無視無能逃脫,貼身共感著層層崩落的土石流隱喻,就在自身上背部那一小方的肌膚內,與沙塵宇宙霸道共舞。


身土(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瑋琦 Wei Chi Lee)

《可以是無題》的舞台上方懸吊一張巨大錫箔顏色的大毯,象徵著金銀急救毯,以前高後略低的弧度懸吊,隨著舞作發展,前方杆逐漸下降,直到舞作結尾成為壟罩在舞者上空的威壓感。蘇文琪運用大量的舞者講話描述的語音,口述聲音背景如機器般哄哄聲響,內容是每一位舞者一一輪流從自己觀點講述403地震(2024年花蓮地震)發生時的各種細節,如當下動作、感受與想法。雖然是一位舞者的獨白語音,舞臺上則為所有舞者們各自以身體動作呼應內容語意,可以猜測這些動作應該是隨著描述之情境發展出來的,例如奔逃、尋找、茫然、或者用黑布罩著自己頭臉、在地上單邊撐地平衡苦苦支撐、不斷地丟衣服與撿衣服⋯⋯等,都與該段講述的事件或情緒相互呼應。

然而,因舞者錄製的語調如日常談話且冗長,描述間摻雜很多口語贅詞,語意跟情緒滯留破碎,在轟炸般地一一播放後,容易令觀眾感到不耐煩。同時,由於語言在劇場中相當具有支配性,當語音與身體動作並行,且動作之質地或節奏並未設計與語音起伏聲調展開抗衡時,觀眾注意力便不斷地被陳述語意帶走,甚至掩蓋了舞蹈身體原有珍貴的肢體表達能量。

王宇光的《BE THERE》很有趣地搖晃並挑戰了多種疆界的定義與限制,在舞者與觀眾之間的觀演關係、在幕落與幕起之間的「前臺—後臺」界線、在真實肢體與塑料假模之間的「義肢」複數延異、在男體與女體正反交接處、當展演服飾與個人風格穿搭交織,而當代肢體風格與街舞式節奏分解自在共融,都彰顯出編創主題在彼(there)與在此(here)的時空壓縮與擴延。首先,舞者身著多彩富設計感的服裝進入觀眾席在前方一字排開,用著有興趣的眼眸一一與觀眾席的觀眾進行眼神接觸,以觀「眼」破除劇場空間第四面牆,以回視挑動著靜止坐在座位中觀眾的「觀演關係」,傳遞著活生生的人體與人味。

舞者們的主題動作清晰明快,在不同段落複演並發展「延異」為多組動作,多以主肢體的連綿(weave)流動動作去串聯不同身體部位的上揚節奏(up beat),讓整體動作有昂揚輕快的氛圍。中間有一段落使用一個黑色半身假人模特兒,先由男舞者背對著捧著它的軀體,結合自身的手腳與臀部結合,賦予活生生人體的擬仿,陰陽同體的存有狀態陰柔而美麗。後半段改由女舞者面對著結合它具有女性曲線的軀體,在塑料它者與肉身自己之間,彷若長出來的手腳若假似真地舞動滑移。


BE THERE(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最令人驚喜的是多道大幕與燈光的使用,將雲門劇場舞台切割為幾何空間的方式,讓觀眾的視域疆域與身體共感能隨之移轉置身於不同時空。舞作之初舞者們轉身回到舞臺上,在最前方第一道大幕之前舞動,在齊聚中央後向後穿越,第一道大幕開啟後,後方為一橫越舞臺長條黑幕。舞者在前兩道前後狹窄的橫向空間中舞蹈,身後空間因黑色而顯得無窮無盡地展延。而後左舞臺中隔黑幕,右舞臺光亮,成右白左黑,框出半個明亮的方正空間舞臺,聚焦舞者其中的身體動作;接著由左舞臺燈光打出斜長三角形空間,讓狹長幾何空間形成黑、灰、白的三層次色階,舞者在光影交界處自在穿越起舞。編舞者營造出這樣 既邊緣又中心的時空,在流動與跳動的肢體動律間被聚成了焦點,突顯出光影與身體之可見與不可見。

雲門「春鬥2024」的三個作品,以各自獨特觀點去解析並重新排列舞蹈身體之當下片刻,呈現出肉身在凝視(Gaze)中的存有時空與鏡像延異,無論是運用科技影像顯現存在卻不可見的肉身宇宙;在喃喃自語中複演詮釋地震當下的平行時空;或是在鬆動的空間與肢體裂縫中挑戰可見與真實,皆為對觀眾視域下的舞蹈身體所提出的質問與回應。

《春鬥2024》

演出|鄭宗龍、蘇文琪、王宇光
時間|2024/05/25 13:3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
說到底,余雙慶這個主體仍舊不在現場,所有關於「他」的形容,都是「她」在我們面前所描繪的虛擬劇場;喬車位、推櫥窗、拉鐵門以及起床的身姿,余雙慶就如同一位站立在夕陽餘暉下的英雄一樣,藉由匪夷所思且神乎其技的身體重心,他喬出了我們對於日常物件所無法到達的位置與空間(起床的部分甚至可以跟瑪莎葛蘭姆技巧有所連結),而余彥芳的背影宛如一名當代的京劇伶人,唱念做打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將遺落的故事納入自身載體轉化,轉化出一見如故的「父」與「女」,互為表裡。
6月
20
2024
白布裹身,面對種種情緒撲身襲來的窒息感。余彥芳將肉身拋入巨大的白布中,她與蔣韜的現場演奏這一段是設定好的即興,只是呼吸無法設定,仰賴當下的選擇。追趕、暫離、聆聽、主導,我預判你的預判,但我又不回應你的預判,偶爾我也需要你的陪伴。做為個人如何回應他人、回應外界,客套與熟絡,試探與旁觀,若即若離的拉扯,對於關係的回應隱藏在身體與鋼琴之間,兩者的時間差展現了有趣的關係狀態。
6月
20
2024
余彥芳與消失的抵抗,自奮力變得輕巧,為消失本身賦予了另一種存在,讓刻印不再只是再現原形,而是在一次次的重複中長出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余彥芳個人生命記憶,而給予更多留白空間,讓眾人得以映照自身。
6月
14
2024
有別於作品核心一直緊扣在環境劇場與唯心主義文學的羅文瑾,兩位新生代的編舞家將目光轉向極其細微的生活日常以及複合型的宗教信仰,透過截然不同的舞蹈屬性,來向觀眾叩問理性與感性的邊緣之際,究竟還有多少的浮光掠影和眾生相正在徘徊。
6月
07
2024
很顯然,周書毅沒有走得很遠,譬如回到第二段所說的「一與多」,蘇哈托發動的反共清洗連帶龐大的冷戰場景,卻被他輕輕帶過。坦白說,編舞家要創造一個試圖往舞者主體挪移的場域,從來都不容易。於此作,反而襯出了在編舞上「無法開放的開放」,即難以沿著舞者提供的差異言說或身體,擴延另類的動能,而多半是通過設計的處理,以視覺化遮蔽身體性的調度。
6月
05
2024
《火鳥》與《春之祭》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的作品,縱然其背後的演奏困難,但史特拉汶斯基所帶來的震撼、不和諧與豐富的音響效果,是一種直觀而原始的感受。《異》所呈現的複雜邏輯,興許已遠遠超過了觀眾對於樂曲所能理解的程度,加上各種創作素材的鬆動,未能俐落地展現舞蹈空間舞者的優勢,對筆者而言實屬可惜。
5月
3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