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與複象:在可見與不可見縫隙間的「春鬥2024」
6月
20
2024
可以是無題(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8次瀏覽

文 張思菁(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蹈影像《身土》由鄭宗龍與全明遠合作,運用微觀高速攝影拍攝舞者身體肌膚與粉塵互動景象,將人類肉眼無法可見的身體景觀編輯成了另一方宇宙。影像呈現出非常細微的身體皮膚紋路與毛囊毛孔,彷若宇宙中巨大丘壑的延伸曲折,在鏡頭的移動追蹤下,這一方上背部肌膚構築成的山巒,充滿起伏滑坡、地表溝壑,一眼望去綿延無邊的土地彷彿無止境。接著鏡下世界揚起了崩解地土石滑落,沙塵原本粘置鑲嵌於皮膚細紋毛孔中,烏泱泱地密集齊聚,卻開始點點散落,凝成片片剝落,細細碎碎,攀不住皮膚仿擬的地表,不斷不斷地落下散下,逃逸消逝。影像一角的部分顯露的手指,巨大地令人恐懼,如變形怪物接近皮膚土地,輕緩威壓,讓塵土蹦落,密密麻麻地奔往地心引力,無以拾起。肌膚之於肉體,比擬土壤之於地球、沙塵之於宇宙。

在一沙一世界的極微觀鏡頭視角中,讓影像被放大再放大地播放於大螢幕上,讓鏡頭取代觀眾自主凝視焦點,逼迫著觀者不可無視無能逃脫,貼身共感著層層崩落的土石流隱喻,就在自身上背部那一小方的肌膚內,與沙塵宇宙霸道共舞。


身土(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瑋琦 Wei Chi Lee)

《可以是無題》的舞台上方懸吊一張巨大錫箔顏色的大毯,象徵著金銀急救毯,以前高後略低的弧度懸吊,隨著舞作發展,前方杆逐漸下降,直到舞作結尾成為壟罩在舞者上空的威壓感。蘇文琪運用大量的舞者講話描述的語音,口述聲音背景如機器般哄哄聲響,內容是每一位舞者一一輪流從自己觀點講述403地震(2024年花蓮地震)發生時的各種細節,如當下動作、感受與想法。雖然是一位舞者的獨白語音,舞臺上則為所有舞者們各自以身體動作呼應內容語意,可以猜測這些動作應該是隨著描述之情境發展出來的,例如奔逃、尋找、茫然、或者用黑布罩著自己頭臉、在地上單邊撐地平衡苦苦支撐、不斷地丟衣服與撿衣服⋯⋯等,都與該段講述的事件或情緒相互呼應。

然而,因舞者錄製的語調如日常談話且冗長,描述間摻雜很多口語贅詞,語意跟情緒滯留破碎,在轟炸般地一一播放後,容易令觀眾感到不耐煩。同時,由於語言在劇場中相當具有支配性,當語音與身體動作並行,且動作之質地或節奏並未設計與語音起伏聲調展開抗衡時,觀眾注意力便不斷地被陳述語意帶走,甚至掩蓋了舞蹈身體原有珍貴的肢體表達能量。

王宇光的《BE THERE》很有趣地搖晃並挑戰了多種疆界的定義與限制,在舞者與觀眾之間的觀演關係、在幕落與幕起之間的「前臺—後臺」界線、在真實肢體與塑料假模之間的「義肢」複數延異、在男體與女體正反交接處、當展演服飾與個人風格穿搭交織,而當代肢體風格與街舞式節奏分解自在共融,都彰顯出編創主題在彼(there)與在此(here)的時空壓縮與擴延。首先,舞者身著多彩富設計感的服裝進入觀眾席在前方一字排開,用著有興趣的眼眸一一與觀眾席的觀眾進行眼神接觸,以觀「眼」破除劇場空間第四面牆,以回視挑動著靜止坐在座位中觀眾的「觀演關係」,傳遞著活生生的人體與人味。

舞者們的主題動作清晰明快,在不同段落複演並發展「延異」為多組動作,多以主肢體的連綿(weave)流動動作去串聯不同身體部位的上揚節奏(up beat),讓整體動作有昂揚輕快的氛圍。中間有一段落使用一個黑色半身假人模特兒,先由男舞者背對著捧著它的軀體,結合自身的手腳與臀部結合,賦予活生生人體的擬仿,陰陽同體的存有狀態陰柔而美麗。後半段改由女舞者面對著結合它具有女性曲線的軀體,在塑料它者與肉身自己之間,彷若長出來的手腳若假似真地舞動滑移。


BE THERE(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最令人驚喜的是多道大幕與燈光的使用,將雲門劇場舞台切割為幾何空間的方式,讓觀眾的視域疆域與身體共感能隨之移轉置身於不同時空。舞作之初舞者們轉身回到舞臺上,在最前方第一道大幕之前舞動,在齊聚中央後向後穿越,第一道大幕開啟後,後方為一橫越舞臺長條黑幕。舞者在前兩道前後狹窄的橫向空間中舞蹈,身後空間因黑色而顯得無窮無盡地展延。而後左舞臺中隔黑幕,右舞臺光亮,成右白左黑,框出半個明亮的方正空間舞臺,聚焦舞者其中的身體動作;接著由左舞臺燈光打出斜長三角形空間,讓狹長幾何空間形成黑、灰、白的三層次色階,舞者在光影交界處自在穿越起舞。編舞者營造出這樣 既邊緣又中心的時空,在流動與跳動的肢體動律間被聚成了焦點,突顯出光影與身體之可見與不可見。

雲門「春鬥2024」的三個作品,以各自獨特觀點去解析並重新排列舞蹈身體之當下片刻,呈現出肉身在凝視(Gaze)中的存有時空與鏡像延異,無論是運用科技影像顯現存在卻不可見的肉身宇宙;在喃喃自語中複演詮釋地震當下的平行時空;或是在鬆動的空間與肢體裂縫中挑戰可見與真實,皆為對觀眾視域下的舞蹈身體所提出的質問與回應。

《春鬥2024》

演出|鄭宗龍、蘇文琪、王宇光
時間|2024/05/25 13:3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