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響樂描繪大自然的浩翰無垠,以小提琴技法豐富了藝術理想,以民謠素材表達對民族的認同,凡事講求精準與浪漫,這就是西貝流士音樂最重要的思維,在他離世的六十年後,大家仍然不忘他的音樂精神。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名家精選》系列音樂會,此次特別邀請兩位詮釋西貝流士音樂的名家來台共襄盛舉,分別為指揮家奧科.卡姆(Okko Kamu)與小提琴家鮑里斯.貝爾金(Boris Belkin) ,讓台灣的觀眾能在這秋高氣爽的午後,聽聞純粹的北國之音。
卡姆曾多項大獎集一身:在1969年獲得柏林第一屆卡拉揚指揮大獎及2011年Diapason d'Or金音叉獎,他所帶領的拉赫蒂交響樂團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為BIS唱片所灌錄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早已被奉為圭臬,此次受邀帶領北市交演出全場西貝流士的管弦樂作品,而小提琴家貝爾金將要演奏《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兩位音樂家皆縱橫國際樂壇多年,早已有口皆碑,此次《純粹西貝流士》所要演出交響詩《鶴之情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第一號交響曲》,所需的技巧性及細膩感深具挑戰性,因此這場演出相當受到矚目。
首先登場的是西貝流士的交響詩《鶴之情景》,卡姆將此曲處理的隱晦、深邃,彷彿用絃樂表現自然界的延續音,再由兩支單簧管的旋律蜿蜒於絃樂的綿長和聲中,的確營造了千變萬化的深邃迷濛,浸潤於北國風情的雲霧中,用塊狀音響歌詠大自然。但如果一開始小提琴聲部力度再輕盈些,多一點神秘性,而單簧管在一開始出現的倚音如更能緊密的與絃樂在九度音程中交融,並且產生出和聲的張力,在聽覺上會更有連貫性。
貝爾金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傳人,除了以獨奏家之姿與世界著名的樂團合作,同時也熱衷於室內樂的演奏,他的現場拉奏的確具有一定的水準,重音及斷奏的準確度及流暢的音樂性果然名不虛傳。但西貝流士的這首協奏曲頗具技術性,牽涉到的層面除了把位及運弓的精確性外,還兼具弓段的選用、換絃的左右手協調性、運弓節奏的穩定性、裝飾音的清晰度、換把位時的流暢度等等,此外,左右手還必須兼顧互相搭配的協調性,尤其是跨絃換把位時,更是演奏者的「罩門」。西貝流士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三度、六度、八度、十度的雙音音程,還有用雙音技巧所延伸的特殊和弦,其綜合複雜的程度著實讓貝爾金在某些高難度之處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第三樂章的雙音連續斷奏,同時必須要與樂團聲量抗衡,又得要呈現炫技的效果,難免無法全然俐落。但到了安可曲時,再次演奏這段輪旋曲,可能是全神貫注處理這些高難度的樂段,不用像之前必須接連演奏三個樂章,身心處於極度高壓狀態,樂團與獨奏家的表現比之前更收放自如,此時才感到終樂章的奔騰自在。
北市交在卡姆帶領下,以古典的架構展現後浪漫主義的情感,整體來說音樂演奏是有內聚力的。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在動機發展中聽見斯拉夫及芬蘭的民族色彩,也帶有華麗的浪漫風格及自然的田園氣氛,時而深沈,時而壯闊,這群音樂家皆拿捏得宜,的確感受到北國冷冽的氣息。尤其在終樂章匯流所有的主題能量,在絃樂的推波助瀾下加入銅管,開展出「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無限寬廣。當在所有主題匯流於此,最後的兩聲撥奏和弦,如同音樂的能量仍在休止符中無限延伸…。
《純粹西貝流士》
演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奧科.卡姆、小提琴/鮑里斯.貝爾金
時間|2017/10/01 14: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