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共長天一色《純粹西貝流士》
10月
10
2017
純粹西貝流士(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3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以交響樂描繪大自然的浩翰無垠,以小提琴技法豐富了藝術理想,以民謠素材表達對民族的認同,凡事講求精準與浪漫,這就是西貝流士音樂最重要的思維,在他離世的六十年後,大家仍然不忘他的音樂精神。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名家精選》系列音樂會,此次特別邀請兩位詮釋西貝流士音樂的名家來台共襄盛舉,分別為指揮家奧科.卡姆(Okko Kamu)與小提琴家鮑里斯.貝爾金(Boris Belkin) ,讓台灣的觀眾能在這秋高氣爽的午後,聽聞純粹的北國之音。

卡姆曾多項大獎集一身:在1969年獲得柏林第一屆卡拉揚指揮大獎及2011年Diapason d'Or金音叉獎,他所帶領的拉赫蒂交響樂團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為BIS唱片所灌錄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早已被奉為圭臬,此次受邀帶領北市交演出全場西貝流士的管弦樂作品,而小提琴家貝爾金將要演奏《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兩位音樂家皆縱橫國際樂壇多年,早已有口皆碑,此次《純粹西貝流士》所要演出交響詩《鶴之情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第一號交響曲》,所需的技巧性及細膩感深具挑戰性,因此這場演出相當受到矚目。

首先登場的是西貝流士的交響詩《鶴之情景》,卡姆將此曲處理的隱晦、深邃,彷彿用絃樂表現自然界的延續音,再由兩支單簧管的旋律蜿蜒於絃樂的綿長和聲中,的確營造了千變萬化的深邃迷濛,浸潤於北國風情的雲霧中,用塊狀音響歌詠大自然。但如果一開始小提琴聲部力度再輕盈些,多一點神秘性,而單簧管在一開始出現的倚音如更能緊密的與絃樂在九度音程中交融,並且產生出和聲的張力,在聽覺上會更有連貫性。

貝爾金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傳人,除了以獨奏家之姿與世界著名的樂團合作,同時也熱衷於室內樂的演奏,他的現場拉奏的確具有一定的水準,重音及斷奏的準確度及流暢的音樂性果然名不虛傳。但西貝流士的這首協奏曲頗具技術性,牽涉到的層面除了把位及運弓的精確性外,還兼具弓段的選用、換絃的左右手協調性、運弓節奏的穩定性、裝飾音的清晰度、換把位時的流暢度等等,此外,左右手還必須兼顧互相搭配的協調性,尤其是跨絃換把位時,更是演奏者的「罩門」。西貝流士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三度、六度、八度、十度的雙音音程,還有用雙音技巧所延伸的特殊和弦,其綜合複雜的程度著實讓貝爾金在某些高難度之處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第三樂章的雙音連續斷奏,同時必須要與樂團聲量抗衡,又得要呈現炫技的效果,難免無法全然俐落。但到了安可曲時,再次演奏這段輪旋曲,可能是全神貫注處理這些高難度的樂段,不用像之前必須接連演奏三個樂章,身心處於極度高壓狀態,樂團與獨奏家的表現比之前更收放自如,此時才感到終樂章的奔騰自在。

北市交在卡姆帶領下,以古典的架構展現後浪漫主義的情感,整體來說音樂演奏是有內聚力的。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在動機發展中聽見斯拉夫及芬蘭的民族色彩,也帶有華麗的浪漫風格及自然的田園氣氛,時而深沈,時而壯闊,這群音樂家皆拿捏得宜,的確感受到北國冷冽的氣息。尤其在終樂章匯流所有的主題能量,在絃樂的推波助瀾下加入銅管,開展出「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無限寬廣。當在所有主題匯流於此,最後的兩聲撥奏和弦,如同音樂的能量仍在休止符中無限延伸…。

《純粹西貝流士》

演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奧科.卡姆、小提琴/鮑里斯.貝爾金
時間|2017/10/01 14: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