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歐洲吹起了一股「古樂」復興的潮流,在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 1929-2016)、雷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 1928-2012)等眾多名家的帶動下,古樂運動至今已風靡世界約六十逾年,在現今的歐洲早已是顯學,各大音樂學院都設有「古樂系」,培養專門的古樂人才。不過可惜的是,古樂的復興運動在亞洲卻起步得相當緩慢,尤其是我們台灣,至今仍少有人重視、談論古樂。在主流的音樂圈內,多數人對古樂並未有著正確的認識,甚至產生了「古樂器音不準、音色難聽」、「既然都有現代樂器,為何還要聽古樂」這樣的荒謬論述,慢慢的讓台灣成了古樂的沙漠,國外眾多著名古樂團在進行亞洲巡迴時,往往略過台灣,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現況。縱使在台灣,古樂屬於小眾中的小眾,然而成立於2016年的「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卻十分勇敢的在台灣踏出了自己的一小步,配合著「台灣歐洲古樂協會」的講座活動,默默的耕耘、推廣,終於稍微帶動了古樂在台灣的發展,也培養出一些忠實聽眾。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今年的音樂會《驚艷凡爾賽II》,台北的場次在演出前售罄,無疑是令人振奮的。
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團員來自世界各地,除台灣籍樂手外,還包括大陸地區、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這些團員均留學在外,受專業的古樂教育。除了年輕的樂手外,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樂團的成員,還包括了早已叱吒樂壇多年、當今最受矚目的古樂大師在其中,包括了韓岱兄弟(古長笛手Marc Hantaï、此次音樂會的指揮 Pierre Hantaï)、古雙簧管演奏家Patrick Beaugiraud、比利時利恰卡爾古樂團首席Luis Otavio Santos等。原本已經有著相當好的程度的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加上這些老大師們的加入,等同如虎添翼,呈現出極高水準的古樂演奏。此次音樂會名為《驚艷凡爾賽II》,顧名思義延續了去年的音樂會主題,將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的音樂當作重心,呈現凡爾賽宮中優雅、莊嚴的藝術品味。此次音樂會的重點無疑是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與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的歌劇選曲,並由歐洲當紅的男中音Marc Mauillon 演唱。盧利早期的宮廷舞劇作品(ballet de court)《薛西斯》(ballet de Xerxes)當中的幾段舞蹈選曲,與音樂悲劇(tragédie en musique)《羅蘭》(Roland)、《賽姬》(Psyché)中的歌曲選段穿插在一起,不同風格、情境的音樂被混合在一塊兒,一點都不突兀,還自成邏輯,像一種綜合的大組曲(Suite)般,引人入勝。
古樂的細膩、重對比,在《薛西斯》序曲中就可清楚聽到。這一標準的法式序曲,由「慢—快」兩段落交替構成,慢速度的樂段較為重要,在Pierre Hantaï的指揮下,樂團將法式序曲的「長附點」(overdotting)清楚的演奏出來,與短小、輕快的快速度段落形成強烈對比。莊嚴肅穆與靈巧生動的轉換如此自然而細緻,這就是古樂團的魅力之一。《薛西斯》中的其他舞曲,有著相當討好觀眾的效果,這些生動、活潑的小曲,像是《迴旋式的嘉禾舞曲》(Gavotte en rondeau)、《駝背客與小丑的歌曲》(Polichinelles, Matassins)等。這些舞曲原是盧利為卡瓦利(P. F. Cavalli, 1602-1676)歌劇《薛西斯》所創作的「娛賓段」(divertissements),在這段落中,主要歌者、合唱團員皆可進行舞蹈(宮廷舞蹈是法國特有的一項藝術傳統,歷史悠久),盧利創作的這些「娛賓段」音樂,加以整理,就成了此次音樂會演出的作品了。音樂會下半場安排了拉摩的歌劇作品,從著名的音樂悲劇《達爾達奴斯》序曲(Dardanus)開始,穿插了 《伊坡里特與雅莉西》(Hippolyte et Aricie)的幾首詠嘆調(歌曲),再以拉摩的舞蹈歌劇(opéra-ballet)《異邦戀情》(Les Indes Galantes)中的幾段合奏曲作結。
男中音Marc Mauillon是歐洲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歌手,演唱曲目多元,從早期音樂到當代音樂均有涉獵,備受評論家讚譽。此次與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的合作同樣相當精彩,Mauillo乾淨、清澈的嗓音,演唱法式歌劇中的各種歌曲時,從單純的歌頌愛情到講述可怕的惡魔、強大的海神,情緒的轉換之大,細膩的表情都被清楚的表達出來。尤其法式歌劇相當注重法文語韻與旋律的配合, Mauillon不會過於厚重的音色,是最能具現出法文陰柔婉約的特性。除了演唱之外,Mauillon還會幫忙演奏打擊樂器。像是《達爾達奴斯》中的〈鈴鼓舞曲〉(Tambourins),Mauillon輕快的操持著鈴鼓,加入到樂團熱情、歡愉的氣氛中。
除了歌劇選曲的演出外,上半場的巴赫《小提琴與雙簧管C小調協奏曲》, BWV 1060同樣值得一提。古雙簧管演奏家Patrick Beaugiraud與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有著多次的合作經驗,默契自然不在話下,與巴洛克小提琴家Luis Otavio Santos(也是該團首席)合作起巴赫這首相當著名的協奏曲,同樣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儘管當天小提琴家的演奏或許不在最好的狀態內(可能是天氣的問題),但巴赫音樂中的複音織度,與不斷蜿蜒、飛升的線條,仍然清楚呈現出來。
此次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的年度演出除了台北、新竹、高雄的場次外,還受邀到天津、北京進行演出,均受到熱烈的迴響。北京的場次為「紫禁城古樂季」系列節目之一──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北京),近年來均會舉辦古樂季,邀請世界各地的古樂團共襄盛舉。由此可知,我們的周邊鄰居們早已開始了古樂的流行,反觀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在「娘家」台灣卻受到種種的挫折,令人寒心。古樂無疑是現在整個樂壇的潮流,很多指揮不一定選擇用仿古樂器演奏,但幾乎都會受到古樂思維的影響,就好像現在各大樂團在演奏貝多芬的交響曲時,卡拉揚式的「後浪漫」編制、詮釋早已過時了。一向保守的台灣音樂界,必須好好珍惜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這是一支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優秀團隊,他們雖不演奏台灣民謠,卻是代表著台灣的藝術軟實力。
《驚艷凡爾賽II》
演出|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Pierre Hantaï、Marc Mauillon、Patrick Beaugiraud等
時間|2019/04/27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