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在(異)身體之間——Tjimur藝術生活節《中山休息(sekezi)站》
2月
04
2023
中山休息(sekezi)站(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周志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7次瀏覽

文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結合工作坊、論壇、展演及深度之旅等內容的「Tjimur藝術生活節」去年邁入第五屆。前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原定第四屆「tazua・那時」因而延期,歷經更長時間沉澱,策展人Ljuzem Madiljin(路之.瑪迪霖)轉以「sekezi・休息」作為本屆主題,聚焦身體對土地及日常的感觸,試著從休養生息的過程,深掘藝術生活無限的可能。與前三屆有別的是,參與者除了舞團團員及受邀藝術家外,另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生,使得本屆最終展演成為歷屆藝術家人數最多的一次。歷經五天共同生活的藝術行程後,所有參與藝術家齊聚分組,一同為觀眾帶來《中山休息(sekezi)站》演出。本文將以此節目為核心,細究各組在短時間內所激盪的細節與火花。

長期摸索何為「排灣族當代」身體語彙的蒂摩爾古薪舞集,對外界如何看待及理解原住民有極深的體悟及創作實踐【1】。這次演出地點原設定於三地門鄉公所旁的中山公園,演前策展人提及,過往那裡曾有不少售票表演,外來朋友多半藉此來認識部落,復返該處的展演規劃有重新開創對話的企圖。無奈天氣因素,最終改以舞團室內排練場,和周邊空間作為演出場域。

節目分為五段,五組藝術家散落在建物不同地點,接續進行各約二十至三十分鐘不等的表演。觀眾必須遊走參與,最終回到起點,路程正巧經歷空間一次進出循環。一切始自策展人戶外引言,而後觀眾被帶入一處設有桌椅區的半戶外休憩空間,觀看周寬柔、楊淨皓及Fabiola Guillén三人一段無法對話的閒聊。同桌但語言不通、同在卻互不熟識,他們努力言說拋接,似是理解而回應,又在不斷反覆確認的過程,一再察覺根本不對頻的翻譯窘境。他們聊刺青與穿洞,也互現肢體技能,最後帶勁起舞,輪流向眾人教學藏在身體裡的動作記憶。在大聲公擴音又滿場跑帶動的渲染下,原先靜默凝視的觀眾,於是被捲入歌聲與肌肉協作的洶湧律動,融會了三人迥異的動作質地。毫不矯飾的隨興空間,在他們仿若戲弄的玩笑裡,顯現深具批判潛能的對話情境,凸顯在未必充分理解的情況下,身體感受經常優先於語言的實證,但荒謬的是人們總信仰語言的便捷與可能,扭曲、誤解甚或新解於是從中有發揮的空間。

第二段進入排練場,余承婕、江聖祥、邱瑋耀及張又瑄各自攜帶月桃莖登場。混搭族服與交管背心的他們,先是手持月桃列隊向觀眾進行移動管制,幾次分裂聚合後置月桃於地上圍出方陣,在一旁反覆吶喊數字一至十,同時配合聲韻律動身體,舞出大幅度甩盪雙臂、精確轉向方位、著重步伐踩踏的組合動作。除此之外,場上藍芽音響傳來孩童歌聲,有人抓孩童共舞、有人拿手機交換拍攝,也有人脫下衣服給觀眾穿上。弔詭的是,在潔淨明亮的室內出現最不需要的反光背心,最該站在邊界管制的角色成為被凝視的核心,促使整體空間彷彿有些錯置與變形,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也相繼亂了秩序。這段演出極為不對勁,隱約透露某種被迫、受控、強顏歡笑並帶有劇烈反動的內在情緒,呈現難以言語復刻的現場張力,十足翻攪觀眾的體感與思緒。

接續來到第三段,一行人走上旋轉樓梯抵達窄小、陰暗的餐廳,唯一明亮的地方是由草蓆包覆的單人座位,陳惠蓮、康書瑄、王秋茹、黃翠絲四人輪流上場,入座、用餐、離席,而後為下一位入座者上菜,互相形成循環。如此簡潔的表演,卻可能是最具衝突與挑釁力道的片段,但同時又顯現強烈的幽默氣息,引起觀眾低聲談論甚至發笑。有此反應,關鍵在於上桌的套餐組合及用餐方式,無一不令人納悶至極:以咖啡杯盛維士比並徒手吃滷肉飯、用竹筷吃油漆桶倒出的薯條配小米酒、拿火槍自烤蛋塔搗爛後配米酒入口、以刀叉吃著cinavu(吉拿富)並啜飲紅酒。桌上料理及餐具越來越紛亂,只見她們極其靜謐與優雅地享用他人端上的餐點,一點異議也沒有,卻也毫無期待,滿臉抑鬱低沈,彷彿只管吃就對了。他們滿腹對跨文化現況的接納與質疑,全然凝縮在一個餐桌及一位輪替的用餐者身上,巧妙將切身議題融合日常行為,造就令觀眾無法鬆懈而忽視的思辨場域。全程幾近無聲,想說的話再多,卻一再與融並的佳餚吞食下嚥。

第四段由林克偉、Ljaucu Tapurakac(舞祖.達卜拉旮茲)及游馨琁帶來最接近心靈的時刻。他們以鼻笛與吉他演奏、古謠吟唱與書寫行為包覆觀眾,在比餐廳更親密的夾層休息空間,引領大家並肩乘坐與搖曳,而後合唱〈姐妹〉、〈解脫〉、〈愛情釀的酒〉及〈情非得已〉等中文流行歌曲,和諧沈穩的氛圍明顯一反前段靜默卻緊繃的吃食演出。或許兩段並無直接關聯,不過皆同時碰觸到某種當代情境。在不同文化背景高度交流並交融的此刻,身體經驗養成已不再扁平單一,實際上複合了多重元素拼組,有時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線索將會指引彼此製造關係。就像餐桌上的味道、歌聲裡的旋律、動作中的質地,看似平凡無奇的記憶,都是深埋在生活裡解密自己並重新連結彼此的證據。

末段,觀眾被引導回到戶外起點,李律出現在舖滿石頭的停車場,展開佛朗明哥舞蹈與吟唱。溫柔聲線藏有初來乍到的生命力,伴隨忽疾忽緩的輕快踩踏,曾智偉與AL Garcia(賈西亞)於遠方車輛後車廂蹦出。兩人幾近裸身糾纏在布匹裡,他們以詭譎變異的八足獸身,不斷幻化爬行體位朝向李律移動。像是牽引或召喚,三人成列逐漸走向斜坡,解體開始變裝。他們有意拼組、跨置性別,穿脫衣料同時,李律歌聲延續不止。在歡騰激昂時刻,一道紙做的紅毯在曾智偉面前沿坡滑出,他過度標準地唸誦上頭偌大文字:「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顯然他們當下行徑正刻意要反對此教條。最終,三人踩踏紅毯走秀狂舞,一邊猛爆撕毀文字,一邊拍打節奏唸唱「don’t stop dancing/I miss myself」作結。這段結尾像是重生宣告,試圖擺脫一統訓教,分化每具身體殊異特質,企圖彰顯差異並存的事實與價值。延續前面幾段跨文化身體探尋,此處態度丕變,他們不對話、不詰問、也不捲動記憶,而是飛快抵達現況,將追尋自我的心聲用力放送,埋在顫動香豔的動作之中。斜坡霎時成為展示差異的舞台,要人見識到流變的掙扎過程與蛻變的歡快。

中山休息(sekezi)站(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周志龍)

綜觀由五段演出構成的《中山休息(sekezi)站》,儘管每位藝術家身體截然不同,但接續觀看並未有過度紛亂之感,反倒浮現某種斑斕色彩不停交匯的動態調和。不難看出各自差異,卻又可見某種互通意念,流動在彼此身體之間。這場帶有駐村呈現、階段性或現地創作成分,且與空間緊密關聯的展演,儘管臨時更換地點(原定中山公園戶外,一度改為三地門文化館室內,後又確定於舞團演出),然而成果仍有高度縝密、流暢且細膩的展現,要說是個經歷長時間構思與排練的節目,或許也能被信服。

嚴格說來,各段內容與「休息」命題或有遠近差距,不過各組藝術家在幾天之內可組織出明確概念,並且可被協作執行的演出計畫,一方面表現了驚人的觀察、省思及轉化能力,二方面也凸顯蒂摩爾古薪舞集多年來策劃生活節的精準調度。「休息」意味著靜候下一次開端,期待這項演出能不只停留於此,來日還有哪些拓展或延續可能,深深值得繼續觀察下去。

註釋

1、舞團團長Ljuzem Madiljin(路之.瑪迪霖)及編舞家Baru Madiljin(巴魯.瑪迪霖),在訪談中提到自身學習及創作舞蹈的過程,反覆思索能如何抵抗人們看待原住民文化的刻板印象,因而在他們的作品裡,經常可見以身體探究觀看/被觀看、如何認識彼此、如何對話差異等相關命題。以上內容參考自高雄市立美術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蒂摩爾古薪舞集《傾聽音韻的身體:邁向國際之路》」。

《中山休息(sekezi)站》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主辦
時間|2022/12/18 16:00
地點|蒂摩爾古薪舞集(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