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未竟的詩意推理《自由的幻影》
12月
25
2013
自由的幻影(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3次瀏覽
劉容君(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進場時,舞台上已有一個穿著睡衣的男子趴倒在地,是在睡覺嗎?或者其實狀況不明。接著等待開場的過程中,另一個人也走了進來,在餐桌邊坐下,他寫東西,像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他完全忽略趴在地上的那位,似也如常。場景極簡乾淨,灰白的去蕪存菁,除了望著窗外的一隻巨鳥有些突兀外,這個似開場的畫面,決定了整齣戲的調性;就連那巨鳥的刻意突兀,和睡衣男子的莫名荒謬也算計其中。

真正的開場,又一個人走到桌邊,和原本佔據桌子的男子共進早餐。這是第一次我們知道他們的名字,郭老與廖呆,他們「好像」都是作家,一同住在文學駐村的公寓裡。正當觀眾跟著角色一層層墜入他們的世界時,瞬間,一個翻轉,廖呆成了精神病患,眼前的文學之家成了精神病院。而就在觀眾一步步走進重新建構的空間時,出其不意,情節又再度翻轉,跳到了另一個空間。然而,編導鴻鴻尚未罷手,以這樣的手法延續至整場終了。真實與虛幻,現實與理想,困境與脫逃,舞台上的世界和我們眼下所處的環境,以一種荒謬的方式建構,然後毫不猶豫的撕裂,接著又即刻重組。在重組的破口處,有一些不需解釋的荒謬又巧妙的幽默,使得觀眾得以在團團渾沌中,跳脫出另一種觀賞角度。

就劇本結構而言,《自由的幻影》如同詩一般地乾淨清爽,神祕美麗。編導鴻鴻所想要諷刺或控訴的台灣當下,在這樣的肌理下,表達的清楚到位。語言所能及的,鏗鏘有力,而語言所不及,或者選擇不以語言觸及的,也絃外有音。倘若真讀不到創作者的內在用意,單純就一場表演而言,也饒富推理趣味,輕易便能一步步被情節推著走,這完全拜劇本紮實之賜。

然而,有著強大卡司的《自由的幻影》,編導在此劇中對於演員表演方式的處理與權衡,反而成為一大遺憾。演員的表演語法偏大舞台劇式的,使得觀眾與角色之間產生很大的距離感,這迫使觀眾只能成為冷眼的旁觀者,疏離且事不關己。特別是本劇企圖處理與我們如此切身相關的主題,倘若能更了無痕跡的將觀眾勾進建構的世界中(最起碼是心理上的一份子);意即,表演方法的選擇,若能更接近寫實人生,或許,在看似迷亂的劇情推展下,台下的觀眾便能在暗示中,更輕易產生自己與舞台世界的連結或投射。比如劇中飾演郵差的安原良,看似輕盈的表演力度,雖然篇幅不多,但每次出現都能輕易將觀眾視線帶著走。

舞台乾淨明亮,與劇本所呈現的質感一致。然而,所有角色濃縮在意象之中:一隻巨大的鳥,想自由的飛出去,又或者羨慕屋裡的牢籠人們,這類的心神領會有太過淺白之嫌。好在巨鳥大得突兀,呈現另一種無形壓迫。而劇中角色不時會從巨鳥看出去的窗走過去,消失,又在突然的某刻,從另一端的門走進來。這種走位調度,無需過多解釋,也自能在觀眾心中發酵成另一篇幅的小故事,頗值得玩味;且同時,將舞台所能象徵的意義更為深層化。

《自由的幻影》在極簡風格的詩意推理中,一步步走向迷霧,而未竟的是留白的無窮想像。在觀賞中,也在散場後,觀者企圖尋求創作語言真相的曖昧之際,好戲才真正發酵餘韻蔓延。

《自由的幻影》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3/12/20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