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際交流與聆聽《讀響》
1月
03
2019
讀響(財團法人國際沛思文教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4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成立於1962年的讀賣日本交響樂團(讀響)(Yomiuri Nippon Symphony Orchestra),是日本相當著名、老牌的樂團,在世界樂壇有著一定的知名度,他們發行的唱片,甚至被選為日本《唱片藝術》特選盤,成為音響玩家、發燒友津津樂道的名盤。今年(2018)歲末,讀賣日本交響譽團十分難得的進行了第一次的台灣公演,兩場演出分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與台北國家音樂廳。這此的登「台」演出也可說是一次台日音樂交流,台中場由甫拿到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的林品任擔綱協奏,台北場則由日本鋼琴家小山 實稚惠(Koyama Michie )與樂團合作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台灣音樂家與日本樂團共同合作,無疑能讓雙方有所交流,因為相對來說,日本樂團是鮮少在台灣演出的,比起歐美各大樂團的頻繁訪台,同在亞洲的幾個樂團,彼此之間卻較為陌生。

此次台灣演出由客席指揮小林研一郎(KobayashiKen-ichiro)領軍,台北場安排了貝多芬《艾格蒙》序曲(Beethoven: Egmont Overture, Op.84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 (Tchaikovsky:Symphony No.5 in e minor Op.64)等作品,均是相當著名、耳熟能詳的基本曲目,台灣聽眾對這些樂曲相當熟悉,因此更期待日本樂團能夠帶來哪些不一樣的詮釋與驚喜。小林研一郎的指揮顯得有些中規中矩,與樂團的合作可說是穩紮穩打,除了在柴可夫斯基第五加入了許多彈性速度外,基本上音樂是相當平實、流暢的。由貝多芬《艾格蒙》序曲所呈現厚重、方正的格局便可明顯得知,小林研一郎在每一首樂曲開始(甚至是樂章)前,都會先與樂團團員鞠躬,才開始下預備拍,這雖是與音樂無關的動作,卻能看出指揮的謙虛、尊重團員。另外,動作不大、少有花俏、多餘手勢的小林研一,習慣微屈著膝蓋,彷彿讓自己融入到團員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一樣,這讓筆者聽下來能夠很享受指揮與團員一起做音樂、一起呼吸的瞬間。《艾格蒙》序曲用到了四把法國號,對於此樂器來說有許多表現的機會,「讀響」的管樂演奏家們均有一定的演奏水準,尤其是對於合奏能力的掌握,讓彼此的音色統一、諧和。雖然在獨奏樂段時,他們的音色不一定會讓人為之驚艷,但卻能夠充分的融入在樂團之中。

舉例來說,《艾格蒙》序曲再現部第二主題的結尾段落,由四支法國號的Tutti開始,雖然在這裡法國號的音色被吹奏的並不是非常漂亮,卻與樂團的情緒與音色融合。又或者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第二樂章法國號與雙簧管相當著名的對唱,當晚「讀響」聲部首席的吹奏只能算是穩定,卻沒有特別動人;第三樂章長笛首席的獨奏同樣的並不在最好的水準內,筆者並不喜歡這樣的音色。不過他們的演奏卻與其它聲部彼此應和著,發揮了室內樂般相互傾聽、合作的精神,因而補足了上述的種種問題。「讀響」的弦樂厚實、溫暖,但在音色上卻可以更有變化。相較之下台灣樂團的弦樂更具優勢,對比「讀響」,台灣樂團的弦樂可塑性相當高,細膩、多層次的音色是這個樂團較缺少的,因此不論是貝多芬的音樂,或是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弦樂似乎少有變化,而維持著一貫強勁、低音共鳴充分的特色。

小山實稚惠是日本相當有名氣的鋼琴家,曾在多個國際鋼琴大賽中獲獎,此次與「讀響」協奏,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卻很可惜的並不在她最好的狀態內,過多的錯音、觸鍵的細膩與音色都有更多改善的空間。尤其第二樂章是一個比較闃靜、甜美的慢板樂章,鋼琴在這裡應能有較多的發揮空間,不過卻被小山實稚惠彈奏的過於平淡、輕浮。炫技的樂章當然更難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讀響」來台當然是一次很好的台日音樂交流,也不免激起雙方的「良性競爭」。雖然「讀響」經過前後多位指揮大師的訓練,讓他們在國際的能見度較高,並且大量的發行專輯,這是台灣樂團最欠缺的。不過台灣的樂團在弦樂上還是具有相當優勢。至於銅管,則是亞洲樂團普遍的弱項。期待之後能有更多的亞洲樂團訪台演出,不只是日本,乃至韓國、新加坡、大陸地區的樂團,都是我們要學習、競爭、合作的對象。讀賣日本交響樂團的來台,開啟了這扇門。

《讀響》

演出|讀賣日本交響樂團、指揮/小林 研一郎、鋼琴/小山 實稚惠
時間|2018/12/1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