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際交流與聆聽《讀響》
1月
03
2019
讀響(財團法人國際沛思文教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8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成立於1962年的讀賣日本交響樂團(讀響)(Yomiuri Nippon Symphony Orchestra),是日本相當著名、老牌的樂團,在世界樂壇有著一定的知名度,他們發行的唱片,甚至被選為日本《唱片藝術》特選盤,成為音響玩家、發燒友津津樂道的名盤。今年(2018)歲末,讀賣日本交響譽團十分難得的進行了第一次的台灣公演,兩場演出分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與台北國家音樂廳。這此的登「台」演出也可說是一次台日音樂交流,台中場由甫拿到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的林品任擔綱協奏,台北場則由日本鋼琴家小山 實稚惠(Koyama Michie )與樂團合作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台灣音樂家與日本樂團共同合作,無疑能讓雙方有所交流,因為相對來說,日本樂團是鮮少在台灣演出的,比起歐美各大樂團的頻繁訪台,同在亞洲的幾個樂團,彼此之間卻較為陌生。

此次台灣演出由客席指揮小林研一郎(KobayashiKen-ichiro)領軍,台北場安排了貝多芬《艾格蒙》序曲(Beethoven: Egmont Overture, Op.84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 (Tchaikovsky:Symphony No.5 in e minor Op.64)等作品,均是相當著名、耳熟能詳的基本曲目,台灣聽眾對這些樂曲相當熟悉,因此更期待日本樂團能夠帶來哪些不一樣的詮釋與驚喜。小林研一郎的指揮顯得有些中規中矩,與樂團的合作可說是穩紮穩打,除了在柴可夫斯基第五加入了許多彈性速度外,基本上音樂是相當平實、流暢的。由貝多芬《艾格蒙》序曲所呈現厚重、方正的格局便可明顯得知,小林研一郎在每一首樂曲開始(甚至是樂章)前,都會先與樂團團員鞠躬,才開始下預備拍,這雖是與音樂無關的動作,卻能看出指揮的謙虛、尊重團員。另外,動作不大、少有花俏、多餘手勢的小林研一,習慣微屈著膝蓋,彷彿讓自己融入到團員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一樣,這讓筆者聽下來能夠很享受指揮與團員一起做音樂、一起呼吸的瞬間。《艾格蒙》序曲用到了四把法國號,對於此樂器來說有許多表現的機會,「讀響」的管樂演奏家們均有一定的演奏水準,尤其是對於合奏能力的掌握,讓彼此的音色統一、諧和。雖然在獨奏樂段時,他們的音色不一定會讓人為之驚艷,但卻能夠充分的融入在樂團之中。

舉例來說,《艾格蒙》序曲再現部第二主題的結尾段落,由四支法國號的Tutti開始,雖然在這裡法國號的音色被吹奏的並不是非常漂亮,卻與樂團的情緒與音色融合。又或者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第二樂章法國號與雙簧管相當著名的對唱,當晚「讀響」聲部首席的吹奏只能算是穩定,卻沒有特別動人;第三樂章長笛首席的獨奏同樣的並不在最好的水準內,筆者並不喜歡這樣的音色。不過他們的演奏卻與其它聲部彼此應和著,發揮了室內樂般相互傾聽、合作的精神,因而補足了上述的種種問題。「讀響」的弦樂厚實、溫暖,但在音色上卻可以更有變化。相較之下台灣樂團的弦樂更具優勢,對比「讀響」,台灣樂團的弦樂可塑性相當高,細膩、多層次的音色是這個樂團較缺少的,因此不論是貝多芬的音樂,或是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弦樂似乎少有變化,而維持著一貫強勁、低音共鳴充分的特色。

小山實稚惠是日本相當有名氣的鋼琴家,曾在多個國際鋼琴大賽中獲獎,此次與「讀響」協奏,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卻很可惜的並不在她最好的狀態內,過多的錯音、觸鍵的細膩與音色都有更多改善的空間。尤其第二樂章是一個比較闃靜、甜美的慢板樂章,鋼琴在這裡應能有較多的發揮空間,不過卻被小山實稚惠彈奏的過於平淡、輕浮。炫技的樂章當然更難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讀響」來台當然是一次很好的台日音樂交流,也不免激起雙方的「良性競爭」。雖然「讀響」經過前後多位指揮大師的訓練,讓他們在國際的能見度較高,並且大量的發行專輯,這是台灣樂團最欠缺的。不過台灣的樂團在弦樂上還是具有相當優勢。至於銅管,則是亞洲樂團普遍的弱項。期待之後能有更多的亞洲樂團訪台演出,不只是日本,乃至韓國、新加坡、大陸地區的樂團,都是我們要學習、競爭、合作的對象。讀賣日本交響樂團的來台,開啟了這扇門。

《讀響》

演出|讀賣日本交響樂團、指揮/小林 研一郎、鋼琴/小山 實稚惠
時間|2018/12/1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