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與混雜《2013新人新視野:劇場篇II》
9月
10
2013
Dear All(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8次瀏覽
薛西(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國藝會主導的「新人新視野」雖已邁入第六年,但我直到今年,而且是在幾位臉友的強力轉貼之下,才臨時決定進場,見識新人們的創作。

上半場,音樂背景的洪于雯意圖結合擊樂、舞蹈、戲劇等領域,開創新的音樂肢體劇場可能。一開始,並非由現場的擊樂敲開序幕,而是表演者依隨著預先的錄音,面向觀眾,行著猶如指揮的動作,手勢於微亮燈光的探照之中晃動,這是個帶點小小寂寞感的開場,即是洪于雯《Neverland》的第一場〈黑洞周圍〉。

第二場〈未竟之愛〉,音樂轉為現場配給,舞者同樣僅有一人,氛圍漸漸被激烈地攪動起來,起初仰躺床上的舞者慢慢起身,舞者與樂手分踞兩側,樂音與舞動卻有著彼此糾纏的關係,將第一場音、舞分離的結構推進一步。接著第三場〈盲目追尋〉與第四場〈就算我們從未著陸,也無需擔心……〉,舞者從一人增加為三人,敘事性與音樂節奏也愈見增強,似乎顯現創作者有意透過這種「漸進」的過程,逐漸讓觀眾有所體會。可能就是因為這樣顯得小心翼翼的結構,雖然音樂與肢體在作品裡面能夠交融,但也沒有讓人感到兩者嘗試互相超越的鬥爭感,也就少了一些勇於嘗試的力量。

李銘宸的《Dear All》則可用「混雜」來形容。從他的文本可以閱讀到影視、劇場、流行音樂、裝置藝術、達達等多領域的影子,但又甚麼都不能算是,這種「混雜」的情境同樣在他的調度語言出現。《Dear All》其實是比較接近鏡頭式的語言,但是由於又不是像我看過的一些作品一樣,只是帶著把「鏡頭」當成無盡分割場景的碎裂邏輯,導致戲不像戲。《Dear All》的「鏡頭」是把場面當成一個一個「焦點」來處理,但又維持某種戲劇的成分,讓不在場上的演員把台上人物需要的物件,以一種「故意趕時間」的節奏送到台上,恰好與角色正要進行的動作無縫接軌,這種很節奏感的調度玩法,同時賦予作品幽默感與荒謬感(如果玩得不夠開,也會很尷尬)。茶飲店、二手衣物店、家庭這些生活場景,一個接一個在創作者的眼裡閃成浮世,人若擁有將這浮世荒謬化的眼光,內裡可能也具有哀傷、早熟的抒情成分。

另一方面,這些上下道具的演員(很難定義他們在當下是有戲份還是沒有戲份),和他讓演員拿假Model小腿當話筒、外套當垮褲(因此出現演員下半身很大一包的情色感)等等這一類的調度,都像是「現成物」概念的實行。《Dear All》的時間性因而完全是當下性的,空間則被他用陋舊二手物件,看似隨機地堆積、推倒再堆積而來的手法,形成裝置藝術般的舞台。如果所有的藝術創作都避不了「時間」與「空間」的向度,《Dear All》表現出來是比較內縮,我想,這和我以為此作是用「焦點」取代「情節」,「鏡頭」取代「場景」的調度手法有些關係。

結尾原本使人錯愕。似乎是李銘宸本人吧,他上台演奏鋼琴,一下子破壞了前面花費八十分鐘左右建立起來的流利節奏,頗有可議之處。但散場以後我想起開場的畫面,那是十位演員背面緊圍成圈,手勾著彼此,然後逐漸鬆開的,從群居到個體的疏離過程。而此作的最後,竟又回到一個人莫名其妙上台,正經八百地演奏此前根本沒派上用場的那架鋼琴,首尾隱隱約約有些對應,但又讓人沒那麼確然。只能說,或許有另外的選項可以解釋這一段,但線索不一定藏在這一部作品,而是下一部。

《2013新人新視野:劇場篇II》

演出|洪于雯、李銘宸
時間|2013/09/06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