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詩起舞《牽出合走》
3月
14
2019
牽出合走(牧夫肢間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2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春、夏、秋、冬,週而復始,人類在宇宙時序裡,既渺小又如過眼雲煙。或許是對生命的無常,又或者是時間從不曾為我們停留,編舞者陳福榮讓創團首演《牽出合走》以傳統社會的時令節氣為題,以獨白、物件及肢體動作等,演繹關於宇宙與生命旅程的觀察。

《牽出合走》選在中2館果酒練舞場演出,長方型的排練室被觀眾席切割成不規則四角形。舞作則共分五段詮釋,每段舞蹈皆由一位全身塗白的男子(林書函飾),以獨白的方式揭開或詮釋舞段的意象。從獨白語調的節奏性與情緒性,時而停駐念詞,時而以肢體表意之轉換,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欲以一種古詩文(五言與七言)押韻的詩意,傳遞抽象的四季與人生。

詩文關鍵詞所涉及的內容範圍極廣,其意象從宇宙自然輪替到物種生滅,再至象徵人類七情六慾的寫意,如「序」:時空、時分、兩儀、四象、春冬、天地、魚躍、柳芳、早梅、雨水、殘雪、朝陽、萬物、新意、同歡、鹿鳴、鼓瑟、吹笙、人生季節、流轉不息;「秋」:人影、樹梢、信號、天、地、人間;「冬」:短命、一杯酒、人已到;「冬末」:魅力衣裳、小丘、山谷、榖音、迴響;「春」:忘掉、恐懼、悲傷、奔跑、歡笑、遊玩;「清明」:清明、墓田、白蝴蝶、紅杜鵑、狐狸、兒女、醉、九泉……;【1】,上述詩詞出現在舞蹈段落〈述說〉、〈經歷〉、〈分身〉、〈面對〉與〈回歸〉之中,以詠詩起舞之狀表現。

首先「序」〈述說〉是一位男子以細膩且發自內心深處的肢體表現,似舞踏舞者的身心合一,偏向由意念出發,肢體隨意念起舞;「秋」〈經歷〉則由四位穿著白色塑膠衣、肢體表現力強的舞者,以獨立及群體動作等混雜編排,搖晃了上一段男子所營造的孤寂之態;「冬、冬末」〈分身〉的女女雙人,是獨立個體也像是一面雙稜鏡,多遊走在依附與扶持的肢體表現;而「春」〈面對〉與「清明」〈回歸〉應用多種物件如會發光的盒子、雙層大長袍、枯枝等,在視覺上產生多層次的意義變化。其中長袍結束前的舞段,舞者選定觀眾在其身體周圍進行隔空慰靈之舉,對筆者來說甚感疑惑。

就以創團首作來說,上述檢閱了《牽出合走》所拋出的信息,除了大量詩文成為舞蹈意象的文本,編舞者陳福榮似乎選擇以一種大敘事的週期意境,試圖闡明關於生命的哲學性出口,然而在宇宙週期裡,要處理詩文與肢體這兩種迥異的語言系統,它們彼此又蘊含了各自的文化性與時代性,在視覺與聽覺上總有一層斷裂感,偶有不經意地讓肢體流於符號的捕捉,反而讓詩文的意義懸浮於外。

然而值得讚賞的是,塗白男子林書函在整齣舞作中,所投注的身體能量與精神狀態始終飽滿貫徹,其肢體由內而外意隨心走的深層情感,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陳福榮不拘泥於「結構」編舞技法,《牽出合走》多以「關係的建構」來處理肢體的發展,如力量交替、呼吸律動、眼神凝視、情緒渲然等,明顯地為這首作品的動作風格確立一個方向。

觀後,《牽出合走》就其主體核心思想是相當清楚的,但就形式表現上,迥異的符號系統固然能創造與衝撞出跨域後的火花,然採取何種表達形式能緊緊扣問關於人類生存與自然界的生死命題?詩文意義如何滲入觀者之中與之共鳴?又如何能讓觀眾在觀演後留下深刻印象?在創團首作之後,相信牧夫肢間舞團有更多事情要做。

註釋

1、詩文關鍵詞,摘錄自牧夫肢間舞團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ufubemove/

《牽出合走》

演出|牧夫肢間舞團
時間|2019/03/09 14:45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果酒練舞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牽出合走》的編排構思明顯地給予世俗生活陰暗沉重的色彩,卻相對給另一個未知時空的存在狀態輕鬆歡快的慶祝。如此編排,打破凡人對此生的執著,邀請我們想像此生不曾體驗過,但卻在古老傳說與宗教中不斷被訴說的另類時空之生存樣態。(徐瑋瑩)
3月
14
2019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