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木偶劇團日前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白蛇傳奇》,這齣戲有個副題「情定西湖」,循此,原以為演出將循劇團擅長的細膩操偶功底,上演一齣精緻動人的布景戲(意為使用布景,非僅傳統彩樓舞台),孰料,劇團跨越幅度遠超預期,不僅將一尺高傳統戲偶、一尺半金光戲偶、一米高電視木偶大小並用,還請來呂雪鳳、李靜芳兩位歌仔戲唱將全場唱曲;加上開口約傳統兩倍半的舞台、滾動布景(走景)、水景、乾冰、燈光效果及聲勢可觀的文武場,一謝幕,前後場堂堂並列近三十人,光景好似武林會師,或者說,某種「南北合」政治宣示,令人印象深刻。
亦宛然出身的台北木偶劇團,從2010年成立後,亟於突破門閥派別之爭,展現融合與創新企圖。《白蛇傳奇》並非全新創作,她的編劇來自師傅李傳燦,援用的是再上一輩李天祿老師傅走過的改良舞台風格,在此基礎上,如今擴大為金光戲舞台布景規格,並邀來明興閣掌中劇團主演蘇俊榮、興洲園掌中劇團負責舞台設計、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擔任電視木偶操偶。大小不一的木偶出現在舞台上,如何布置分配?導演想得並不複雜:當白蛇與許仙西湖相會後,白蛇邀許仙赴錢塘家中小坐,兩仙小偶一隱身,舞台前、觀眾席前方倏地出現放大超過數倍的電視木偶版白蛇、許仙,同樣一番情思繾綣,但「腳步手路」難免卡住。再來,白蛇夜伴誘引許仙,兩人交頸而眠,唏唏啐啐之際,後方舞台忽然出現大偶,說是夢境,卻像放大的巨靈。同樣地,土地公保護白蛇,神將包圍白蛇,像格列佛翻版,一個小人兒陷入金光巨人陣。
這些邏輯難解的大小變化,只有到了水漫金山寺,一陣開打後,換成電視木偶舞台前方一式排開,大開殺戒,配上隆隆鼓聲,才有舞台延伸的合理視覺效果。
同樣地,儘管呂雪鳳、李靜芳兩位唱將聲情俱美,但,任一曲四句連唱的歌仔調,原係依和「大戲」表演時間感,真人演出尚可擺首弄姿,木偶演出卻難出手掌心,唱曲一出,木偶只能呆立,果真成了「柴頭尪仔」。此劇配曲殊為用心,南管、北管、京劇鑼鼓、歌仔調全上,但誠如最後一曲【望月調】,明明是打得火熾迅即可收場的結尾,硬生生再來一曲慢板,飽滿情緒立刻「消風」。
綜觀這些刻意、過多使用的戲偶變化與曲調安排,與其說劇團不知節制,不如說劇團尊師重道──希望盡可能地讓前輩諸賢、同行豪傑各展其藝,共繪「理想藍圖」。從台灣布袋戲發展「江湖史」來看,這樣的同台演出具有高度象徵意涵,《白蛇傳奇》也的確帶給較少觀看布袋戲的觀眾一次嶄新經驗─一次看盡布袋戲類型。然,藝術風格因差異而可貴,類此合作仍須轉化吸收,吐納為一完整形式,否則露出拼湊痕跡,作為餘興尚可,作為創造尚缺內在統協。
單看金光戲,總驚豔於其聲光效果;看電視木偶,對其結合影像的空間手法保有高度期待;注視掌中戲,任誰也不可能不佩服其操偶之細膩傳神、莊諧有致的口白及節奏緊湊的後場「應和」。整齣《白蛇傳奇》,我們看到的就是獨立的表現:電視木偶的大戰氣勢、金光布袋戲的神妖變化、傳統木偶的擬真與口白,最為精彩。當演師托借劇中人說著:有夠累,不曾搬過這呢大的(舞)台!這句話消解了我們對那比例不對、顯得太小的小偶的微恙,但當下卻有一念頭萌生:如果各演各的,「西湖演義」車拚,會不會更有看頭?
《白蛇傳奇》
演出|台北木偶劇團
時間|2012/05/1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