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兩椅的寫實反叛?《NSO歌劇-托斯卡》
3月
05
2019
NSO歌劇-托斯卡(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6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2019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一檔歌劇音樂會節目,演出普契尼(G.Puccini,1858-1924)膾炙人口的歌劇《托斯卡》(Tosca)。事實上,這齣由林懷民導演、NSO國家交響樂團製作演出的組合,早在2003年便已呈現過,當時由時任音樂總監簡文彬指揮。時隔十六年,相同的製作再次上演,雖然指揮、歌手均已不同,但整個製作的大方向都還是相同的。林懷民導演的《托斯卡》,特別強調我國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元素,將京劇的寫意精神,用在普契尼一齣寫實主義性質的歌劇,這本質上的相悖將如何碰撞,特別令人期待。當晚國家音樂廳的舞台分成前後兩區塊,樂團縮移至舞台後方,並採用「樂池」的配置,弦樂集中於舞台左側,管樂則放置於右方。弦樂與管樂的分隔,讓音響效果十分特殊,弦樂彼此間緊密、細緻的流動,表現出歌劇中少見的細節。

沒有佈景、沒有另搭舞台、沒有多媒體投影,舞台上映入眼簾的是傳統戲曲常見的紅色桌椅,以及蠟燭環繞的簡單天主教祭壇。與一般製作相比,林懷民的處理,已是相當簡潔、俐落,並嘗試不要掉入寫實主義的泥淖之中,而將現實的場景適度的昇華、意象化。然而服裝設計卻破壞了導演辛苦嘗試的效果,女主角亮色系的戲服、合唱團五顏六色的衣服等,一下子讓舞台豐富了起來,顏色一多,就無法化繁為簡了。加上天主教儀仗隊道具的加入,事實上舞台已被「塞」的有些滿,這時候紅色的一桌二椅已失去了它原本的精神,成為了舞台上一個實際的道具。令筆者感到可惜的,一桌二椅在這裡成為了一個道具,而不是一個精神,更不是一個手法,因此它就單純的成為了一個寫實的道具,而沒有其他的象徵意義。筆者不禁自忖,既然桌椅在這裡就真的只是桌椅,為何不乾脆擺上西式的漂亮餐桌與沙發椅,或許更符合整體視覺上的感受。其實,「一桌二椅」本身就已代表了所有的可能,桌子可以是床也可以當作山,甚至天主教的祭台也可以簡單地用一桌兩椅來呈現。「一桌二椅」的概念是相當好的出發點,但在實際運用上應是相當困難的,如何讓寫實的一齣歌劇,朝向寫意的、京劇式的、充滿象徵元素去發展,光是靠這項道具,是無法成功的,還必須與所有環節相配合,例如統一單色調的服裝、避免寫實的道具(例如十字架、甚至直接穿上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服裝等)、東方藝術觀點的運用(例如適度的留白、避免舞台過於熱鬧、導戲手法不能過於直接)等等,如此才能讓「一桌二椅」畫龍點睛,而不會淪於形式上的噱頭而已。

若「一桌二椅」真正發揮了它的精神,並將之延伸成為真正在歌劇院上演的「歌劇」(而不是音樂會形式的半歌劇),那麼此製作必然是一次可觀的呈現,絕對有資格帶入國際,且會令西方觀眾耳目一新,尤其與呂紹嘉內斂、含蓄,相當深層的音樂處理得以相互映照。有別於一般人對於普契尼「灑狗血」式、情感外露、頗具激情的音樂印象,呂紹嘉一貫的重細節、精於調配、著重平衡的詮釋,是非典型的普契尼處理。國家交響樂團在其帶領下,演奏出相當多的細節,弦樂溫暖、集中,管樂爆發力十足,卻不會過於外放。筆者觀賞的版本為A Cast,由左涵瀛飾演托斯卡,路奇歐.蓋洛(Lucio Gallo)演唱斯卡皮亞,韓國男高音鄭皓允飾唱卡瓦拉多西。左涵瀛出色的音質,戲劇性的高音與充沛的音量,是台灣女高音中少見的,前年(2017)NSO歌劇《三部曲》(Il Trittico)演出,左涵瀛便擔綱〈外套〉(Il Tabarro)一劇的女主角(可參閱筆者評論《人性的三折展演——普契尼三部曲》,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台【1】),當時她的演唱就已震撼了台灣的樂壇。此次演唱托斯卡,依然展現了極高的丰采,唯可惜的是到了第二幕後,感覺出聲音有些疲憊,以至於那首著名的詠嘆調〈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 vissi d’amore)雖然同樣真摯動人,卻有著讓人不無更加期待的空間;另外在演戲上,左涵瀛展現了直爽、灑脫般的氣質,相較之下像是成熟、獨立的勇敢女性,而不是愛吃醋、為愛癡狂的普契尼女子。

路奇歐.蓋洛老練的歌唱經驗,使得他所演唱的斯卡皮亞是游刃有餘、充分發揮的,靈活的歌唱技巧與扎實的戲劇呈現,就好像他在歌劇《強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 )(2017年NSO歌劇三部曲的第三齣)所展現的巨星風範般,相信讓與之合作的台灣聲樂家有著難忘的學習經驗。鄭皓允的音質先天上有些緊,以至於在高音時無法靈活、輕鬆的演唱,尤其在許多重唱、與樂團同時出現的樂段,鄭皓允的聲音常常淹沒在汩汩音潮中。總而言之,音樂會形式的歌劇有它的優點與缺點,至少方便巡演,讓屏東、中壢地區的觀眾,得以領略歌劇的震撼,至於台灣尚未有歌劇團,導致歌劇演出的風氣與文化仍然是相當不成熟的,如何改善「湊合著」演歌劇這樣的窘境,仍須走一段長遠的道路。

註釋

1、武文堯:〈人性的三折展演——普契尼三部曲《外套》《修女安潔麗卡》《強尼・史基基》〉,表演藝術評論台,刊登日期:2017/07/24。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5450

《NSO歌劇-托斯卡》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指揮、林懷民導演
時間|2019/02/2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