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離主流的焦慮 ── 《今晚,我想來點》(再度)翻轉の人生音樂劇
11月
28
2023
今晚,我想來點(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09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叮咚!今晚我想來點⋯⋯」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隨著病毒擴散,已成為生活裡的音符之一,唱歌集音樂劇場將三級警戒的生活濃縮成九十分鐘的人間縮影,外送路線串連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佐以數學情話,笑鬧間呈現人們的疫期求生術。

做為原創作品,《今晚,我想來點》以各種手法緊扣著翻轉的命題,從演前須知就將官方冷冰冰的廣播設定成日常閒聊,正式進入作品前就藉由聽覺引導觀眾進入作品情境。除了劇情的轉折、角色個性的翻轉,以多人視角的方式來述說同一事件,這是時間軸上的跳轉,換個視角再說一次,不僅能強化角色塑造的立體度,觀眾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貌。亞哥(宮能安飾)設定為劇場製作人,一方面點出劇場產業的辛酸血淚,更是理直氣壯地置入勸世三姊妹今年十二月將在彰化演出的資訊,連宋國珍這個名字都偷偷出現在點名的橋段,還不忘提及唱歌集過往的作品,劇場人一邊中箭又一邊戳中觀眾笑點,是個很討巧的設計。特別想說進歌的時間點,延續著該角色說話的節奏,保持情緒的狀態,沒有空拍等待進歌而產生的拖延感,也沒有長長的前奏預告觀眾接下來要從說話進入唱歌的轉換所造成驚喜感的降低。

社恐宅男卻能在直播間提問刷火箭,傻萌姐姐搖身變成霸氣教師,換一個媒介,人向外投射的面向也不一樣,同樣的特質到了另一個人身上,翻轉出不同的面向。也許亞哥(宮能安飾)欣賞的是文彥(蘇志翔飾)勇敢追愛的勇氣,這樣的勇氣也顯現在他對劇場的熱愛;文彥對小雄(黃豪平飾)的照顧也體現在亞哥承受來自姐姐妍君(詹喆君飾)幸運的不幸;妍君反覆見到代號Foober 108的小雄因為熟悉而產生的好感與文彥克服社交恐懼的動機是相同的;人性是一樣的,情感是類似的,透過別人映照出我們自身,我們發現對方與自己身上相同的氣味,也渴望擁有對方身上而自己沒有的特質。


左:演員蘇志翔,右:演員詹喆君(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任何與主流價值不符的選擇都無法說出口。我們需要響亮厲害的職銜,需要百萬年薪、需要各種標籤來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中以漂亮的價格進行交易,這些標籤貼出了一個框,覆蓋了這些難言之隱,有時這些標籤讓我們感到安全;有時,卻不想被這些標籤定義,人總在這樣的矛盾中,走一步,是一步。

疫情改變了人類過往的生活常態與接觸世界的方式,人們只能活在逼仄狹窄的格子裡,手機、電腦、房間,當真人變成數位影像,短暫降低了人與人真實接觸的頻率,卻讓我們更需要感官的刺激,更依賴自己捕捉到的訊息,卻也產生更巨大的匱乏。當人們在疫情的洪流中漂浮,因為與他人之間關係、情感,讓我們找到著陸的重量,自身的命運也因為他人的到來與離去產生變動。硬梆梆的數學邏輯可以推算、驗算,進而得出一個公式,但無法獲得愛情攻勢。感受世界的複雜變化,看見人性的柔軟可愛,當初那些所有擊潰意志的事情,洪流過後,現在看來都是生命裡有趣的點綴。

《唱歌集《今晚,我想來點》(再度)翻轉の人生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23/11/18 (六)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