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離主流的焦慮 ── 《今晚,我想來點》(再度)翻轉の人生音樂劇
11月
28
2023
今晚,我想來點(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47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叮咚!今晚我想來點⋯⋯」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隨著病毒擴散,已成為生活裡的音符之一,唱歌集音樂劇場將三級警戒的生活濃縮成九十分鐘的人間縮影,外送路線串連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佐以數學情話,笑鬧間呈現人們的疫期求生術。

做為原創作品,《今晚,我想來點》以各種手法緊扣著翻轉的命題,從演前須知就將官方冷冰冰的廣播設定成日常閒聊,正式進入作品前就藉由聽覺引導觀眾進入作品情境。除了劇情的轉折、角色個性的翻轉,以多人視角的方式來述說同一事件,這是時間軸上的跳轉,換個視角再說一次,不僅能強化角色塑造的立體度,觀眾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貌。亞哥(宮能安飾)設定為劇場製作人,一方面點出劇場產業的辛酸血淚,更是理直氣壯地置入勸世三姊妹今年十二月將在彰化演出的資訊,連宋國珍這個名字都偷偷出現在點名的橋段,還不忘提及唱歌集過往的作品,劇場人一邊中箭又一邊戳中觀眾笑點,是個很討巧的設計。特別想說進歌的時間點,延續著該角色說話的節奏,保持情緒的狀態,沒有空拍等待進歌而產生的拖延感,也沒有長長的前奏預告觀眾接下來要從說話進入唱歌的轉換所造成驚喜感的降低。

社恐宅男卻能在直播間提問刷火箭,傻萌姐姐搖身變成霸氣教師,換一個媒介,人向外投射的面向也不一樣,同樣的特質到了另一個人身上,翻轉出不同的面向。也許亞哥(宮能安飾)欣賞的是文彥(蘇志翔飾)勇敢追愛的勇氣,這樣的勇氣也顯現在他對劇場的熱愛;文彥對小雄(黃豪平飾)的照顧也體現在亞哥承受來自姐姐妍君(詹喆君飾)幸運的不幸;妍君反覆見到代號Foober 108的小雄因為熟悉而產生的好感與文彥克服社交恐懼的動機是相同的;人性是一樣的,情感是類似的,透過別人映照出我們自身,我們發現對方與自己身上相同的氣味,也渴望擁有對方身上而自己沒有的特質。


左:演員蘇志翔,右:演員詹喆君(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任何與主流價值不符的選擇都無法說出口。我們需要響亮厲害的職銜,需要百萬年薪、需要各種標籤來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中以漂亮的價格進行交易,這些標籤貼出了一個框,覆蓋了這些難言之隱,有時這些標籤讓我們感到安全;有時,卻不想被這些標籤定義,人總在這樣的矛盾中,走一步,是一步。

疫情改變了人類過往的生活常態與接觸世界的方式,人們只能活在逼仄狹窄的格子裡,手機、電腦、房間,當真人變成數位影像,短暫降低了人與人真實接觸的頻率,卻讓我們更需要感官的刺激,更依賴自己捕捉到的訊息,卻也產生更巨大的匱乏。當人們在疫情的洪流中漂浮,因為與他人之間關係、情感,讓我們找到著陸的重量,自身的命運也因為他人的到來與離去產生變動。硬梆梆的數學邏輯可以推算、驗算,進而得出一個公式,但無法獲得愛情攻勢。感受世界的複雜變化,看見人性的柔軟可愛,當初那些所有擊潰意志的事情,洪流過後,現在看來都是生命裡有趣的點綴。

《唱歌集《今晚,我想來點》(再度)翻轉の人生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23/11/18 (六)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