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離主流的焦慮 ── 《今晚,我想來點》(再度)翻轉の人生音樂劇
11月
28
2023
今晚,我想來點(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06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叮咚!今晚我想來點⋯⋯」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隨著病毒擴散,已成為生活裡的音符之一,唱歌集音樂劇場將三級警戒的生活濃縮成九十分鐘的人間縮影,外送路線串連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佐以數學情話,笑鬧間呈現人們的疫期求生術。

做為原創作品,《今晚,我想來點》以各種手法緊扣著翻轉的命題,從演前須知就將官方冷冰冰的廣播設定成日常閒聊,正式進入作品前就藉由聽覺引導觀眾進入作品情境。除了劇情的轉折、角色個性的翻轉,以多人視角的方式來述說同一事件,這是時間軸上的跳轉,換個視角再說一次,不僅能強化角色塑造的立體度,觀眾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貌。亞哥(宮能安飾)設定為劇場製作人,一方面點出劇場產業的辛酸血淚,更是理直氣壯地置入勸世三姊妹今年十二月將在彰化演出的資訊,連宋國珍這個名字都偷偷出現在點名的橋段,還不忘提及唱歌集過往的作品,劇場人一邊中箭又一邊戳中觀眾笑點,是個很討巧的設計。特別想說進歌的時間點,延續著該角色說話的節奏,保持情緒的狀態,沒有空拍等待進歌而產生的拖延感,也沒有長長的前奏預告觀眾接下來要從說話進入唱歌的轉換所造成驚喜感的降低。

社恐宅男卻能在直播間提問刷火箭,傻萌姐姐搖身變成霸氣教師,換一個媒介,人向外投射的面向也不一樣,同樣的特質到了另一個人身上,翻轉出不同的面向。也許亞哥(宮能安飾)欣賞的是文彥(蘇志翔飾)勇敢追愛的勇氣,這樣的勇氣也顯現在他對劇場的熱愛;文彥對小雄(黃豪平飾)的照顧也體現在亞哥承受來自姐姐妍君(詹喆君飾)幸運的不幸;妍君反覆見到代號Foober 108的小雄因為熟悉而產生的好感與文彥克服社交恐懼的動機是相同的;人性是一樣的,情感是類似的,透過別人映照出我們自身,我們發現對方與自己身上相同的氣味,也渴望擁有對方身上而自己沒有的特質。


左:演員蘇志翔,右:演員詹喆君(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任何與主流價值不符的選擇都無法說出口。我們需要響亮厲害的職銜,需要百萬年薪、需要各種標籤來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中以漂亮的價格進行交易,這些標籤貼出了一個框,覆蓋了這些難言之隱,有時這些標籤讓我們感到安全;有時,卻不想被這些標籤定義,人總在這樣的矛盾中,走一步,是一步。

疫情改變了人類過往的生活常態與接觸世界的方式,人們只能活在逼仄狹窄的格子裡,手機、電腦、房間,當真人變成數位影像,短暫降低了人與人真實接觸的頻率,卻讓我們更需要感官的刺激,更依賴自己捕捉到的訊息,卻也產生更巨大的匱乏。當人們在疫情的洪流中漂浮,因為與他人之間關係、情感,讓我們找到著陸的重量,自身的命運也因為他人的到來與離去產生變動。硬梆梆的數學邏輯可以推算、驗算,進而得出一個公式,但無法獲得愛情攻勢。感受世界的複雜變化,看見人性的柔軟可愛,當初那些所有擊潰意志的事情,洪流過後,現在看來都是生命裡有趣的點綴。

《唱歌集《今晚,我想來點》(再度)翻轉の人生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23/11/18 (六)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