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暴力,與為何要現代化經典文本《泰特斯瘋狂場景》
4月
29
2021
泰特斯瘋狂場景(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1次瀏覽

劉惠澤(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表演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台南人劇團《泰特斯瘋狂場景》(簡稱《泰特斯》)是以莎士比亞復仇劇《Titus Andronicus》改編而來的演出,導演/劇本改編為駐團導演蔡志擎;全劇約一百三十五至一百五十分鐘長,包含十五分鐘的中場休息,以中文在南海劇場演出。

《泰特斯》在導演手法上做出了許多理想的選擇,但在回答「這齣劇與當代觀眾的關係是什麼?」的大哉問上,還有一些空間需要填補。

故事從哥特王國的滅亡開始:哥特女王塔摩拉的國家遭到由泰特斯將軍率領的羅馬軍隊征服,長子被帶回羅馬公開處決,而淪為階下囚的塔摩拉也因此決意向泰特斯復仇。雖然劇情是由塔摩拉的意志啟動,但正如劇名所暗示的,《泰特斯》的主角是泰特斯將軍與他的悲劇。泰特斯的家族會毀於塔摩拉的一連串計謀,而塔摩拉最後也會死在失去一切的泰特斯手上。

在呈現選擇上,《泰特斯》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舉例來說,全劇以「潑澆紅水」來代表所有的「傷害/殺害」。舉泰特斯殺害塔摩拉的動作為例:泰特斯提起錫水桶,將紅水潑在塔摩拉身上。短暫掙扎後,塔摩拉倒地不起。從這裡可以看出《泰特斯》一劇並不追求「殺害的方式與反應之寫實」,只是用「潑澆紅水」來簡潔成立「兇手-暴力-受害者」的場景。這樣的手法比起追求逼真,更能將場上焦點集中在「暴力」之上。

對於焦點的熟練掌握,接下來這一例子上也能看到。劇情中,在塔摩拉的授意下,泰特斯的女兒拉維亞遭到塔摩拉的兒子們強暴、斷手、割舌。這裡暴力的處理不外乎是借位、脫而不露點、潑澆紅水的半寫實手法。但真正觸動到我的部分,是拉維亞被釋放後,獨自在樹林中沉默徬徨的數分鐘。這裡製作團隊選擇不使用音樂這一點非常理想,使得場面焦點真正聚焦在拉維亞上:她生理、心理上的痛苦不需要其他人來幫她說話,而是讓演員的表演與觀眾對撞,讓意義在這個簡單的框架中無聲無息的誕生──在那一景中,觀眾都能看到她的痛苦,不需要任何人來畫蛇添足。

反過來說,劇本改編方向的掌握便沒有那麼得心應手了。《泰特斯》的改編,可以說是:「將各種現代元素安插到原劇本《Titus Andronicus》的古羅馬帝國中」。這些新的元素是顯而易見的。一開場,新聞焦點音樂和演員們主播式的唸詞,立刻轟向觀眾;羅馬的領袖被稱為「總統」,以全民普選的方式產出;兩側的攝影棚,明示著電視台/網路的存在;台詞中似乎影射著左翼理想主義和右翼軍國主義的衝突。

這些現代化的元素雖然使原劇本《Titus Andronicus》更能貼近當代台灣,但到了最後,這些改編背後的「意見」卻沒有呈現出來──即是,為什麼要現代化?除了讓觀眾更好入戲外,這些新元素與當代台灣的連結並沒有在劇中被探討。

蔡志擎在Podcast《演員的副業》中,也提及了他最初對於改寫原劇本的想法「……最開始真的希望,是把它裡面的一些行為,行動跟情感就移植……所以來到這樣的改編的時候,就會遇到蠻多需要做選擇的事情。同時因為自己也需要導,那個導演的腦袋就會卡在寫的前面……」(《演員的副業》由陳群堯主持,本文所提段落在節目32:00處)【1】。

「更新」一個劇本的理由是需要被考慮的。比較理想的情況下,製作方對改編的方向會有覺察、反思、追問──這些新的文化符號與當代的連結是什麼?要怎麼看這些連結?以這個標準來看,《泰特斯》還缺了臨門一腳。而身兼導演、改編兩大職責的蔡志擎,雖這次可能沒有圓滿這個思辨的過程,但仍用了十分恰當的方法講了一個好故事;而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地點,用這個方法,跟我們這群人講這個故事,就是需要再更進一步回答的問題了。


註釋

1、陳群堯,主持人。《剁手、強暴、復仇的人性瘋狂到底怎麼導、怎麼演啦!feat. 〈泰特斯瘋狂場景〉導演志擎、演員劉桓老師》演員的副業,第二季,第十一集,31/03/2021,https://actoryaoshow.firstory.io/episodes/ckmxgbs5t1y9s0853gag4hczx。

《泰特斯瘋狂場景》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21/04/16 19:30
地點|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改編將角色之間的仇恨程度發揮至另個層面,將看似「文明」的待客之道,包裝成間接性的暴力攻擊,同時反諷著人類文明的理性,暗喻人們行使暴力如同家常便飯⋯⋯(尹良豪 )
5月
20
2021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