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靈巧的千禧之舞《千禧之龍》​
6月
28
2023
千禧之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3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千禧之龍》為南韓舞蹈家安銀美繼《南韓跳,北韓舞》、《跳舞ㄚ嫲》之後再次來台的作品,也是衛武營與其它來自韓國、法國、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等多國國家藝術機構的共製。此作源起於2018年法國巴黎市立劇院的邀約:2000年出生的千禧寶寶經過20年的成長,成為了什麼樣的大人(在東北亞文化中,2000年為龍年)。 

開場前,大型的銀白色伸縮鋁管從上而下掛滿整個舞台,搭配舞台前緣紗幕上的Mapping綠色景像投影,整體充滿科技與近未來之感,甚至一度還懷疑是否使用3D浮空投影技術。舞作一開始,身穿改良式韓國傳統服飾,頂著標誌性光頭造型的安銀美率先從眾多伸縮鋁管中登場,其色彩鮮艷、大膽且帶著金屬光澤的衣飾布料,明亮輕快的音樂旋律,和靈巧多變的肢體,旋即為整支舞作定調。 

靈活多變、追求自我認同與高度自由是這群被稱為Z世代的孩子的特質。他們在網際網路泡沫化出生,卻也深受網際網路、社群媒體、3C科技快速發展、進階的影響,可說是數位原住民。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受到911、SARS、Covid-19等改變國際情勢重大事件的影響。在《千禧之龍》裡,這六位千禧年出生的舞者沒有以真實肉身出現在舞台上,而是利用投影技術將他們各自舞蹈影片、社群短影音、線上會議、個人影像與個人資訊投到紗幕上,與現場其他舞團舞者一起現身。雖說這是受到Covid-19疫情不得不的改變,然而於我而言,這反而更呈現此世代的面貌,擅於使用科技、圖像與影片傳遞自我、紀錄心情、參與事件。 

安銀美擅長翻轉道具既定印象,藉由伸縮鋁管質地輕盈、可扭轉塑型的特性,舞者們將鋁管時而環繞在脖子上、時而套入手臂或身上、時而盤旋成帽子,使觀者在萬千變化裡彷彿看到了印度的Kathak、印尼傳統舞、韓國傳統薩滿舞等的象徵性姿態。同時配合精準的Mapping技術,鋁管以虛實交錯形態,時而幻化成龍、蛇,時而是繩、幾何等在舞台上飛舞,形成東西方多重文化象徵。當中,將鋁管套進舞者全身,使舞者身型猶如大型水管裝置,管口設置螢幕,螢幕上的頭像是六位千禧舞者,並以旋轉、緩行滑步、上下伸展的方式移動,搭配燈光顏色變化,真是充滿近未來的科幻感,完全體現以低科技的方式展現高科技視覺幻象,令人驚豔不已。 

舞作的最後,先是一名舞者在舞台中央跪坐,雙手隨著音樂節奏拍打身體,接著旁邊的舞者陸續加入,投影畫面上也越來越多舞者、民眾加入複製這段舞蹈的行列。這段被命名為「千禧之龍Challenge」短影音串連,不只映現當下疫情痕跡,更是即時映現短影音在Z世代社群媒體、行銷上的吸引力。靈巧、重複、小片段、主題發展的動作元素,帶有亞洲國家傳統舞的象徵性姿態,結合具電聲元素的音樂,鮮艷、大膽、跳色且帶有光澤的衣飾、不對稱襪,充滿未來感的舞台,這是《千禧之龍》所展現的Z世代面貌。從中可以看到Z世代身處於:全球化下多元文化的交流刺激、資訊的快速流通與取得、自信且敢穿敢秀的態度。另一方面,在這面貌中亦能看到K-POP作為一種審美風格在音樂、舞蹈、藝術中,其於全球年輕世代的影響力,或許這也是巴黎市立劇院擇定安銀美創作的關鍵之一。 

《千禧之龍》

演出|安銀美舞團、Gadja Productions
時間|2023/06/10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