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靈巧的千禧之舞《千禧之龍》​
6月
28
2023
千禧之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7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千禧之龍》為南韓舞蹈家安銀美繼《南韓跳,北韓舞》、《跳舞ㄚ嫲》之後再次來台的作品,也是衛武營與其它來自韓國、法國、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等多國國家藝術機構的共製。此作源起於2018年法國巴黎市立劇院的邀約:2000年出生的千禧寶寶經過20年的成長,成為了什麼樣的大人(在東北亞文化中,2000年為龍年)。 

開場前,大型的銀白色伸縮鋁管從上而下掛滿整個舞台,搭配舞台前緣紗幕上的Mapping綠色景像投影,整體充滿科技與近未來之感,甚至一度還懷疑是否使用3D浮空投影技術。舞作一開始,身穿改良式韓國傳統服飾,頂著標誌性光頭造型的安銀美率先從眾多伸縮鋁管中登場,其色彩鮮艷、大膽且帶著金屬光澤的衣飾布料,明亮輕快的音樂旋律,和靈巧多變的肢體,旋即為整支舞作定調。 

靈活多變、追求自我認同與高度自由是這群被稱為Z世代的孩子的特質。他們在網際網路泡沫化出生,卻也深受網際網路、社群媒體、3C科技快速發展、進階的影響,可說是數位原住民。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受到911、SARS、Covid-19等改變國際情勢重大事件的影響。在《千禧之龍》裡,這六位千禧年出生的舞者沒有以真實肉身出現在舞台上,而是利用投影技術將他們各自舞蹈影片、社群短影音、線上會議、個人影像與個人資訊投到紗幕上,與現場其他舞團舞者一起現身。雖說這是受到Covid-19疫情不得不的改變,然而於我而言,這反而更呈現此世代的面貌,擅於使用科技、圖像與影片傳遞自我、紀錄心情、參與事件。 

安銀美擅長翻轉道具既定印象,藉由伸縮鋁管質地輕盈、可扭轉塑型的特性,舞者們將鋁管時而環繞在脖子上、時而套入手臂或身上、時而盤旋成帽子,使觀者在萬千變化裡彷彿看到了印度的Kathak、印尼傳統舞、韓國傳統薩滿舞等的象徵性姿態。同時配合精準的Mapping技術,鋁管以虛實交錯形態,時而幻化成龍、蛇,時而是繩、幾何等在舞台上飛舞,形成東西方多重文化象徵。當中,將鋁管套進舞者全身,使舞者身型猶如大型水管裝置,管口設置螢幕,螢幕上的頭像是六位千禧舞者,並以旋轉、緩行滑步、上下伸展的方式移動,搭配燈光顏色變化,真是充滿近未來的科幻感,完全體現以低科技的方式展現高科技視覺幻象,令人驚豔不已。 

舞作的最後,先是一名舞者在舞台中央跪坐,雙手隨著音樂節奏拍打身體,接著旁邊的舞者陸續加入,投影畫面上也越來越多舞者、民眾加入複製這段舞蹈的行列。這段被命名為「千禧之龍Challenge」短影音串連,不只映現當下疫情痕跡,更是即時映現短影音在Z世代社群媒體、行銷上的吸引力。靈巧、重複、小片段、主題發展的動作元素,帶有亞洲國家傳統舞的象徵性姿態,結合具電聲元素的音樂,鮮艷、大膽、跳色且帶有光澤的衣飾、不對稱襪,充滿未來感的舞台,這是《千禧之龍》所展現的Z世代面貌。從中可以看到Z世代身處於:全球化下多元文化的交流刺激、資訊的快速流通與取得、自信且敢穿敢秀的態度。另一方面,在這面貌中亦能看到K-POP作為一種審美風格在音樂、舞蹈、藝術中,其於全球年輕世代的影響力,或許這也是巴黎市立劇院擇定安銀美創作的關鍵之一。 

《千禧之龍》

演出|安銀美舞團、Gadja Productions
時間|2023/06/10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