悵然所失的道別晚會《再說,再見2》
10月
30
2014
再說,再見2(大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5次瀏覽
陳志豪(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人生是不斷的放下與離開,可是,我們往往都沒能好好道別。

—《少年Pi的奇幻之旅》Life of Pi,2012

實驗劇場沒有時鐘,時間感抽離的當下,三下緩緩閃爍的燈伴隨著昏暗的來臨,場上藉時空的短暫消逝,上演一場人生道別的儀式。舞台醒目簡潔,四周聳立著高低大小不一的抽屜,遠看似不規則的高樓形狀。它們似櫃子又像抽屜,不禁令人好奇其中隱藏多少機關,收藏了多少人們心中的秘密?序場,小丑拖著幾個裝滿物品的桶子,在燈光下仔細檢視裡頭的物品。各式玩偶、雨傘、裝飾品、書本等,彷彿留下使用過的痕跡,物品裝在貌似垃圾桶的盛器裡,頓顯被遺棄的荒涼感。小丑自娛自樂地把部分物件放在各個不同的大小抽屜,直到一個女生從櫃子門走出來。小丑將一本存摺交給他,請他想像存摺裡有龐大的金額數,女生便開心地離開了。於是,小丑抱著狗布偶,在櫃子的上端俯視著接下來將開展一段段故事。

《再說,再見2》述說了五個關於說「再見」的故事。故事間的形式與內容沒有太大聯繫,獨立成形。序場透過佈景和道具所塑造的意象頗為深刻,可惜對於這層意象與氛圍的經營,僅停留在上半場。一個與父親關係惡劣女孩,回到自己剛誕生的時空裡,企圖透過一本神奇存摺改變父親的人生,好讓自己從來不在父親的生命中出現,做出彼此傷害對方的事。回到過去的橋段屢見不鮮,此段情節亦屬動人。由於故事本身長度的關係,角色的衝突和情感來得太快,觀眾固然接受到瞬間爆發的矛盾與情緒,潸然淚下,但過於倉促的情緒拋接與收尾,不禁讓人覺得悵然所失,宛如快速墜落湖面的石頭,少了迴盪數圈的漣漪。小丑此刻被賦予了神祕奇幻力量,他給了女孩一個再見父親的機會,卻也因父親選擇保持原狀,最後只得把存摺收回,放回原先的抽屜,讓一切回到原初。

第二個故事則是關於一個女孩回憶起外公過世時家祭的情境。此時的家人們即使有心結,偶有爭吵,但外公卻是唯一能夠他們回憶起過去美好的親情的憑藉。最終,女孩坦然說出,欲向那對人事親情疏離的自己道別,重新體驗一個新的生命。與此相較,接著下半場的三個故事所要道別的事物更趨近一種狀態與價值,像是以馬戲團班主位穿著肉色緊身衣的團員裝扮,藉此探討社會對人各種虛假的定義與標籤。也有一個劇場導演在工作期間對於自我內在的價值衝突和陰暗面,以及一個人在嚴重車禍後,於醫院中面對種種生死交關的真實感觸。箇中呈現的手法較為象徵主義,並沒有一定的邏輯可言。劇中刻意將寫實和象徵兩種風格分別安排在上下半場,好讓觀眾能夠轉換心情和視野,接收不一樣的敘事手法,可惜故事的銜接卻相當突兀與莫名,讓人有硬湊之感。原為貫穿全場,唯一扮演這啟生命之旅的靈魂人物小丑,在此刻幾乎失去其角色功能。小丑看似穿梭眾人的生命當中,但除了上半場有直接地和當事者作互動,到下半場更需要對故事作出適當參與時,反倒完全跳出當下情境,成為偶而莫名參入的局外人。伴隨著的物、記憶、抽屜與遺棄等意象,也僅只出現在第一個故事,抽屜純粹成為存放道具的空間或道具本身。於是,小丑在整齣戲逐漸變得定位不明,可有可無,確實浪費了這位貫穿全劇的說書者(雖然他不曾說過一句話)。

小丑,在劇中不是一個搞笑的滑稽角色,亦非莎劇中對君王冷嘲熱諷的弄臣。他似個平凡的路人,偶爾在觀察身邊的人事,喜歡收藏舊物,幽默地看待世事,神秘卻令人感到親近。他在劇中有自身存在的特別意義,卻無法在劇中確實地被呈現。也因後期與故事的互動較少,形象變得模糊,行為多意義不明,處境略顯尷尬。因此,第五個故事的尾聲,仍需要演員大剌剌地站出來,述說故事中的生死交關正是他自己的親身經驗,希望大家能夠及時珍惜身邊人事,生命沒過不去的難關等勉勵話。角色選擇如此跳出自我交代一切的行為,委實有種說教感。

此劇若作為一種與生命「某種狀態」說再見的現場,有時顯得過於喃喃自語,有時則急於道破一切,直白得令人失去反思與再詮釋的動力。生命總會經歷各種高低起伏,錯綜複雜的旅程,患得患失之餘,總有放下的時候。藉由戲劇和自己的過去說再見,是個想當好的的發想。但當我們急於讓觀眾在戲中能夠感受到些甚麼,或領悟到人生道理,反而容易流於一廂情願的自我敘述。相信若能好好地道別,一切將不言而喻。

《再說,再見2》

演出|大開劇團
時間|2014/10/18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