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的一切陷入混亂——《往月的方向去》
10月
12
2023
往月的方向去(舞蹈空間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5次瀏覽

文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如果說一個舞團對應了一種之於舞蹈的態度、風格甚至技巧,這是不成立的,畢竟我們很難從中尋覓到一個合適的名詞,來形容舞蹈空間舞蹈團(以下簡稱舞蹈空間)這樣一個多變而無設限的組織,當然也有人誇讚其就像是一位千面女郎,但這個稱呼似乎也不甚精確,因為它只形容到舞蹈空間的外殼,卻未必能真正走進其深邃的核心,過去,舞蹈空間媒合了各種不同的創作物件、身體技法,與多位國內外的藝術家共同推出如純肢體、親子劇場等不同類型的劇場演出,如今在2023臺北藝術節的發表裡,他們再一次邀請到日本舞蹈家島崎徹(Toru Shimazaki)的《血與鋼》與《碎月》(以下簡稱為《血》與《碎》),並於舞台的上空高掛一輪靛藍而神秘的玉盤,一旁裝飾著象徵鋼骨的燈具符號,或是從天而降的幽玄銀瀑,且招募一批嶄新的青年舞者在其底下劇烈地舞蹈,說實話,這些舞台設計相較於作品,竟然顯得有些弱勢,因為下方的舞者彷彿才是唯一,他們的舞蹈似乎就足以說明一切。

《往月的方向去》是概括了《血》與《碎》的共同命名,前者以詭譎的肢體和兩種以上的情緒切換,快速營造出一種近未來的警世氛圍,後者則是回歸純粹的肢體,在男女雙人的剛柔並濟間,鋪敘一場如同肢體演奏的生命交響曲;過去筆者曾以「純身體的美好」為題,用來命名每一篇針對沒有舞台佈景的作品評論,此次《往月的方向去》也有相同的特性,但這與兩部作品極其瑰麗的視覺空間毫無關係,舞蹈空間的舞者們,以其數以千計的肢體符號和表現鮮明的身體線條,為上述的這些空白/空間(Space)填充了意義,同時這也令筆者思考著,過去從來只聽過空間會吃掉舞者,但這次或許是舞者吃掉空間也說不定。


往月的方向去(舞蹈空間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它們張開嘴嘶吼,彷彿要將未竟之聲一次吼完

《血》與過往島崎徹所帶來臺灣之作品風格有很大的不同,舞者身上賽博格(Cyborg)般的特殊妝容以及機械舞般的身體動能,替他一如既往的流線編排帶來了轉變,同時也讓舞者形塑出一種介於人與非人之間的黏稠,而這份黏稠流暢在舞者人格轉換與強烈的面部表情之中,彷彿是來自月亮的感召,能夠將狼人血液沸騰起來似的不可思議;音樂的配置上在第一時間,也能感受到作曲者為作品量身打造的細節,雖然對筆者而言,這樣的編制有時太過於豐滿,以至於失去讀者可以品味餘韻的空間,但不得不承認音樂與肢體情緒的起承轉合如雙生子般貼合,甚至在某幾個千分之一的動作高潮中,奇異的音色如打鐵時的淬火工序,將舞者的動作張力抬高到身體所觸及不到的水平,讓人不禁聽見動作,看見了旋律。

只不過在這樣鏗鏘有力的結構下,有形的編排奠基在清晰可見的對位與規律當中,「表演」的輪廓與第四面牆也拉長了現世與常世的距離,使得筆者相當意識到自己在看一場鏡框式舞台的演出,並未真正完全地走入觀者的潛意識裡頭,而舞者的肢體是否因情緒高漲而洪水氾濫,在一次又一次動作切換的時候,偶爾失去了自然的穩定性,又或者是在安全的重心當下,必然地失去些許突破極限的可能,這些有形的制約都在在考驗著舞者的功力。當有舞者能夠在編舞者無形的誘發下發出烏托邦似的預言和未竟之聲時,無關年紀、性別與舞者的體型大小,只是偶然瞥見他們的身體能在動作切換中,看見了某一種物哀與人世凋落的美感,實在是一件相當美好的事情。

把對的動作/音符放在對的位置上

島崎徹的創作背景,有很大的一部分來自於深耕日本神戶女學院的工作環境,且不論《血》其較為特殊的風格轉換,《血》與《碎》的編排結構與動作核心,依舊能看見島崎徹相當個人色彩的編排手法與簽名,其編排如樂譜般排列,在一組又一組的對位當中,催化舞者的肢體如同樂器一般演奏,讓名為動作的音符在流動過程中形成旋律線,眼下的工整是作曲者以有限的墨水,在樂譜上盡可能描繪的無限可能,《碎》之於筆者而言,便是相當島崎徹的印象與作品。

熟悉島崎徹的觀眾,或許都會著迷於他處理動作時所產生的空間感,事實上在《碎》之中,這樣的空間感時而存在於舞者之間的關係性與張力連結,時而放大到整個舞台,產生一種樂譜般的既視感受,譬如《碎》一開場的群舞隊形切換,島崎徹將舞者的演出範圍拉長到翼幕之外,使得外部舞者平行流動至舞台上的過程,產生一種會流動的樂譜視覺感、或是兩組雙人的組合到作品後半段重現一組雙人時,其反覆記號的運用以及之後動作的發展、延伸,讓未完待續的新鮮感在作品美學即將邁入疲勞之際重新迸發。

當《碎》沒有了情緒的過分延展,整個作品依舊瀰漫一種令人揪心的氛圍,雖然整個作品沒有一個特殊的角色定位,但《碎》所提供的想像迴旋依舊給了我們一個觀看的方向,乃至於從天而降的保麗龍顆粒,像是瀑布、像是沙漏,編舞者沒有額外說明卻也足夠清晰。最後在以時間作為結尾的風景下,有幾條的保麗龍顆粒剛好落完,切換至島崎徹在個人專訪中所提及的:「人類唯一能抓住的不是物質的東西,而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__ __。」筆者認為這樣的無可名狀,是《往月的方向去》所提供給我們,議題之外與身體之外的另一種價值。

《往月的方向去》

演出|舞蹈空間舞蹈團
時間|2023/09/15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