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羽翼下的溫柔呢喃《火鳥的光彩》
9月
25
2014
瓦金.阿邱卡羅(TSO北市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5次瀏覽

地點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文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學生)

「他的音樂非常特別,世上少有鋼琴家能夠彈出這種音色」。賽門.拉圖爵士如是說道。西班牙國寶鋼琴家瓦金.阿邱卡羅(Joaquín Achúcarro)正是樂壇上少見的大師,細膩的音樂描繪不說,現今樂壇,像阿邱卡羅這樣音樂曖曖含光的鋼琴家,不已幾近絕跡?TSO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火鳥的光彩》音樂會,邀來了首次訪台的鋼琴家阿邱卡羅同台合作,演出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並由美國指揮家維拉德米爾‧庫倫諾維克(Vladimir Kulenovic)率領北市交演出史特拉文斯基《火鳥》(1919版本)。

北市交自新音樂總監吉博.瓦格上任以來,樂團的演出水準日漸提升,瓦格以紮實的古典樂派曲目為樂團打底,筆者欣賞過多場瓦格與北市交演出後,深深感受到樂團的成長。其實剛開始瓦格接任北市交,其演出較無多大的改變,但經過一年瓦格的嚴謹訓練,北市交開始了蛻變的旅程。也因憑藉著瓦格在樂界的人脈,多場音樂會也邀來的許多國際樂壇上一線的大師與市交合作,這無疑也是樂團學習的好機會,9月14日音樂會上邀來的阿邱卡羅便是一例。

市面上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錄音(演出),幾乎都以力度及音量為主要走向,第一樂章定音鼓漸強後,鋼琴家便以手指在琴鍵上奮力敲擊,風馳電掣的張力似為此鋼琴協奏曲的特色之一。然而阿邱卡羅卻將此曲奏得無比內斂,第一樂章開頭的下行音形,阿邱卡羅的音量不大,當然年紀甚高可能導致指力不夠,但若聽完整首樂曲,便會被阿邱卡羅的音樂說服。如先前所提,阿邱卡羅並不以高超的技巧譁眾取寵,相反的,聆聽他的音樂都可以被一種發自內心最純淨的愛所感染,生於戰後落魄的西班牙,但仍堅持學琴的阿邱卡羅,在音樂中仍然保有這種堅持的精神,並非德奧系統出身的他,仍然用獨特的完美琴聲,征服無數聽眾。指揮維拉德米爾‧庫倫諾維克拍點清楚,指示明顯,在協奏曲中能完全配合獨奏者,讓彼此琢磨、發揮。

第一樂章阿邱卡羅的音量不大,但特別強調主題的刻畫與連接,觸鍵也十分講究,營造出音色的細微轉換,能夠將此曲奏得極為細緻動人,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出自於是阿邱卡羅對於此曲的特殊情感,以至於用自己的生命去演繹樂曲,指揮對於樂團也極為壓抑,像是大提琴吟詠的主題,都被輕輕地帶過,不刻意強調任何一聲部的表現,追求整體均勻平均的效果。第二樂章的高貴與優雅,都一一在阿邱卡羅的音樂中俱現,光是流瀉的琴音就有層次的變化,帶有者詩人般抒情的性格。從第一樂章到第二樂章,阿邱卡羅的演奏仍然憨厚質樸,每一個樂句背後都有著深刻而濃烈的情感,只是阿邱卡羅刻意將濃烈用平實加以調和,此舉更讓樂曲感人肺腑,尤其在第二樂章中,甚至能讓聽眾陷入情緒中,久久無法自拔。阿邱卡羅沒有刻意的賣弄技巧,但最自然的音樂就是最深刻的詮釋,這種樸實中的偉大,正是阿邱卡羅演奏最佳的形容。

第三樂章較具有輕快、遊戲般的特質,雖然在技巧上阿邱卡羅略有瑕疵(可能與年齡有關),但依照前兩樂章的處理態度,第三樂章的重點依然不是技巧,而是輕巧玲瓏的氛圍。很少聽到這樣深刻內斂的葛利格鋼琴協奏曲,多數鋼琴家都把此曲奏得大氣輝煌,但是否能掌握此曲的抒情性以及音樂性的流暢表達,便是鋼琴家在此曲最容易疏忽的實際問題。或許聽慣了龐大炫技的葛利格,再聽聽阿邱卡羅的葛利格鋼琴協奏曲演出時,會感到有些力度不足、氣若遊絲,但別忘了葛利格擁有「北歐蕭邦」的美譽,葛利格鋼琴協奏曲難的不是技巧,而是音樂性與力度如何抗衡與拿捏,也難怪祖賓.梅塔曾對阿邱卡羅讚譽:「我只在魯賓斯坦的演奏中聽到這樣的音色」,這種最深的情感投入,使得聆聽他們演奏時,更能被音樂緊緊抓住。比起現今許多年輕學子只重視技巧的表達,而忽略了音樂最美的體悟,阿邱卡羅成就了真正的音樂風範,像這樣的大師已屬鳳毛麟角。

儘管中山堂的場地音響乾癟,但北市交豐富的層次堆疊多少彌補了場地的不足。吉博.瓦格對於北市交的平衡功不可沒,在音樂會第一首曲目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便展現了瓦格耕耘北市交的成果。北市交可以將大小聲做到極致,音色與音量上的對比都相當傑出。下半場重頭戲《火鳥》,北市交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深具爆發力與感染力,樂團平衡出色,從公主纖細婉約的身影到魔王的兇惡之舞,情緒的轉換都能得宜的掌握,這除了是北市交的進步之外,同時也要歸功於指揮的帶領。

希望不久之後,北市交能如願在台北市找到專屬之音樂廳,這樣對於樂團想必能更上層樓。吉博.瓦格與北市交的奇妙化學作用正開始慢慢發酵。讓我們一起陪伴北市交的成長,共同呵護屬於我們的專屬樂團!

《火鳥的光彩》

演出|瓦金.阿邱卡羅與TSO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4/09/14 14: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