踰越,揉合顫慄的愉悅《如饑似渴》
7月
01
2016
如饑似渴(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7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把《孤單在一起》與《如饑似渴》放在同一檔展演中,真是有意思的選擇。若是將「為什麼要裸體」的問題,同樣問上《如饑似渴》,答案應該再明顯不過了。

關於挑戰劇場中不曾直視的,這樣的梗不稀奇。早些年,傑宏.貝爾來台的同名舞作,整晚不跳舞,只是走來走去,便溺、摳弄、拉扯身上皮膚,透過文字在身體上塗抹,象徵性地去標籤化,提醒觀眾將身體扁平的危機,更挑戰我們未意識到的框架。反觀《如饑似渴》,其迫人在於,大衛.溫帕許的確如節目單所言不做觀念藝術,不說教,不透過文字本身進行身體的標籤與去標籤。他直接脫離以語言為基底所構築的認識系統,直接在身體上硬來。

當然不只在身體上,更精確地說,也許是在於感知上。

從一進劇場那堵奪目的反光牆,反射著觀眾席變得有點亮,但又不是一般熟悉的劇場燈或白光的亮,而是有些令人目眩的亮。黃光透過凹凸不平的反光牆,折射出火光般熠熠閃動,更似乎強迫著我們進入某種奇異經驗,你必須直視,卻又難以直視。

目眩一陣,舞台燈光逐漸打白,反光牆頓時折射出令人神經緊繃的氛圍。一位身著黑色塑料衣的男子,自牆後猥瑣走出。眼神東張西望、嘴裡不斷吸啜、或咀嚼、或乾嘔,口中玩弄許久的唾液就這麼吐了出來。接著,同伴們自牆後紛紛走出,嘴部操演著類似的動作,唾沫也一樣向外噴發,像遊戲一般。很難說這些身著黑色塑料裝的人們有什麼樣的「身體」,只能說他們的身體呈現猥瑣、憋腳,卻又為即將噴發慾望而興奮不已的「存在」。

起初,你會感到這些黑色塑料人新奇、滑稽、甚至有點噁心。但逐漸,從嘴巴開始進行的奇異吸啜成為他們的溝通、親吻與咒罵,參雜著猥瑣、滑稽、甚至有些危險,彷彿病毒般擴散。就在他們一一裸露乳房、雙臀、甚至陰囊,加以拍打、捏擠、吸吮後,這些身體部位怎麼開始變形了。尤其,當年輕的女舞者不斷拍打自己的乳房,好似著火般焦急。拍著拍著,有一瞬間我以為這對乳房是假的,臀部是假的、男人的陰囊也是假的,就像表演者身上的塑料衣一般,也變為一層衣服。但別以為這是出生醫科的創作者,以科學觀點對身體刻意的客體化、無差別化。對我來說,大衛將身體裸露、戲謔與玩弄,是為了將身體的刻板印象與界線暫時模糊,大衛要將它們抹去,以重新拓展關於身體與慾望的歡慶和爆發。

於是,較年長的女人被另一位年輕女子以均速踩踏著陰部,並發出有些淒厲的叫聲,乍聽好像有點慘,但又有些曖昧。這樣叫著、踩著,我突然以為眼前看到的是一架樂器,原來後方的兩位男性加入了和聲陣容,四人就唱起來,還不錯協調。和聲有點美妙,四人也呼吸一致。關於情慾,他們不只遊戲得開心。到後來燈光轉紅,身體透過前面一陣誇張戲謔、玩弄等搖晃,各種情緒與慾望相互拉扯衝撞,就在年輕男人的陰囊被年長女人擠捏所產生的張力與叫囂下,高潮推至極致。爆點過後,男人眼神空洞了,紅色燈光下,無神地盯著觀眾席。

從頭到尾,「眼睛」與「觀看」是被刻意放大的。除了舞作開始前,反光牆在視覺上製造的暈眩與緊繃,第一段從頭到尾,一男一女矗立反光牆兩側高處,像監督者般看著這群人,卻不作聲。如此的視覺強勢,竟在接下來的一段,換成了兩顆大大的屁股。時不時,又將男性表演者的眼睛直直對比著女性表演者的乳房。從眼睛而來的觀看,或因觀看而成為強勢感官的眼睛,到底與其他身體部位有何不同?更不用說,大衛在一開始便要觀眾把視覺的強勢摘除,所以女人將男人的眼睛象徵性的拔了出來。到最後,男人的眼「神」透過身體慾望的激烈震盪與暴力擠壓,失焦了,游移慌忽了。

大衛的「儀式」不想讓眾人心醉神怡,與眼前幻象合一。相反的,他給出一種距離,甚至因為一開始的噁心與防備而產生有點警醒的距離。好比我的身體對於唾沫噴向觀眾席產生一種抗拒、一種緊繃、然後時不時的發噱一笑,鬆了一下,又繼續緊繃。但這一鬆一緊間,其實就漸漸進入他的時空,那個相互挑逗、攻擊、慾望的世界將你吸入,那是一種混合著恐懼、震顫、快感與興奮的世界。有點像是巴代伊在《情色論》中不斷辯證禁忌與踰越的關係「踰越的基本前提是尊重禁忌存在的事實,超越禁忌卻不廢除禁忌」、「禁忌與踰越反應兩股相反的力量,禁忌令人退縮,但魅力卻令人踰越。」所以他們猥瑣、憋腳、滑稽,卻又不斷推擠、拉扯,將彼此丟向踰越/愉悅的邊界。也很像獻祭,那是將生命的不連貫拋向連貫的可能途徑,卻又混雜對死亡與未知的恐懼,正是那既愛又怕的狀態得以將顫慄推向高潮。

如果說《孤單在一起》裸體後是穿上了一件美麗的舞蹈,並且多數時候乘載著「意義」,關於一場關係的隱喻。那麼《如饑似渴》的裸露則讓我分不清那究竟是肉還是衣服,他逼迫你震盪想像力至邊界的過程,所有意義可能都不及現場的真實碰撞。直到最後電子舞曲一放,我才發現肩膀終於鬆了下來,更發現自己其實無力在過程中,或者過程後思考什麼,那種恐懼與挑釁已侵襲全身。甚至有那麼一刻,我幾乎以為台上眼神詭異的長髮男子會朝我撲過來。所幸他沒有,於是禁忌還是得以保全自身,愉悅也才有了可能。

《如饑似渴》

演出|大衛.溫帕許
時間|2016/06/09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