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子弟戲的憨與鈍《紫台山》
1月
04
2021
紫台山(板橋潮和社提供/攝影甲賀創意規劃有限公司李增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4次瀏覽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憨子弟精神:敬神之樂與傳統文化復興

憨子弟精神。北管作為敬神之樂,活躍在廟會慶典之中,與台灣民間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近年的傳統文化藝術復興的風潮之下,目前北管樂擁有為數不少的職業團與眾多活躍的子弟軒社。不過,幾乎都以音樂型態為主。北管戲作為台灣傳統戲曲藝術之一,目前僅存的職業劇團只有秉持「日演北管、夜演歌仔」的漢陽北管劇團。由子弟軒社自行籌辦的北管戲公演實屬難得可貴,板橋潮和社(以下簡稱潮和社)的子弟戲演出距離上次已有七年。北管子弟戲通常是公開的免費演出,不僅是由軒社自主籌辦,自行籌措經費外聘藝師教學、租借場地、服裝和道具,投入大量經費、心力與時間排練,卻都只演出一場。

今年因疫情的影響,傳統宗教活動受到很大的衝擊,不是直接取消就是簡化低調辦理。各北管軒社的定期團練也受到影響,或被迫暫停。今年仍有臺北稻江靈安社和潮和社舉行北管子弟戲演出,著實令筆者感到振奮。潮和社《紫台山》在新北市藝文中心演出,仍秉承傳統精神,在求新求好之間不忘遵循古禮,演出當日下午先在潮和社館內,面對西秦王爺、眾神明與神將排場《天官賜福》,並出陣恭請王爺至新北藝文中心。

子弟戲特色:後場見長而前場落差大

《紫台山》文武場樂師不負所望展現北管樂的熱鬧與氣派。為首的子弟也都相當年輕,尤其是鼓吹、頭鼓手、通鼓手等後場核心人物表現優異,讓人對軒社未來的發展性充滿期待。可惜的是,後場音樂的強弱或節奏無法隨著表演者的狀況細緻調整,持續鮮明而強勢的後場反而突顯前場身段和場面的不足。相比後場的穩健台風,前場雖然在唱念與口白等音樂面向仍具有一定程度的表現,在身段方面的表現則顯得良莠不齊,甚至混有其他劇種的聲腔。本來以子弟戲的背景來說,表演者之間程度的落差是非難之罪。然而,筆者覺得疑惑的是,有幾處安排,使得整體的戲劇氣氛難以積累。

後場熱而前場冷。第一次是眾臣朝拜皇帝,第二次是群臣祝壽太后,第三次是太后飲毒酒而死,儘管後場音樂澎湃激昂,前場眾人卻全然靜止不動,後場與前場氣氛的矛盾令筆者相當不解。當太后飲下毒酒,以寫意的身段表現出吐血而亡,太后祝壽的喜慶氛圍瞬間轉成太后被毒殺的重要場景,後場音樂激昂,前場卻再度出現一種尷尬的靜止。皇帝和西宮娘娘到側台換裝,太監跟宮女絲毫不動,不僅沒有任何走位,而是連眼部或手部的細部反應都沒有,依舊直盯著舞台前方。應該高漲的舞台情緒,瞬間出現了莫名的斷裂。龍套、太監或宮女這些腳色的設計,不正是為了壯大角色氣勢或建立整體場面?這些場景不也正是初學子弟的重要表現機會?

經驗不足的缺失:「午門處斬」之誤

臨場無法應變「推出午門處斬」口誤造成的劇情斷裂。在駙馬跳油鍋而死之後,公主不顧自身安危,正氣凜然的指責皇帝為昏君,指責太師無道,卻被義兄妹關係的皇帝判「推出午門處斬」。在先生的苦苦相勸之下,皇上決定網開一面,留義妹一命,卻口誤重複說出前一句念白「推出午門處斬!」雖然只是表演者一時口誤,然而由於這是最後的重要臺詞,除了先生有表現出略微震驚之外,其他腳色顯然無法臨場應變,錯失救場機會。因此,理應被處斬的公主,下一刻卻懷抱嬰孩出場。忠心愛國的駙馬承受不白之冤而死,果敢機智的公主懷有身孕,逃過死劫,為黃家留下一條血脈的戲劇橋段,本應是觀眾的希望寄託之所在重要場景,就這樣陰錯陽差的失去張力。

另外同樣令筆者感到困惑的,當皇帝被太師和西宮娘娘欺瞞,下令駙馬下油鍋之後,突然單手扶著頭顱不動,狀似昏睡,對駙馬和公主的責難毫無反應,直到在公主責打太師時才突然醒來。皇帝在這一段雖然沒有台詞,其回應的態度應該是重要的關鍵,才能襯出駙馬與公主的不懼個人生死、敢怒敢言的氣魄。本來腳色應該有的正氣和果敢,因為對手角色進入昏睡狀態而削減了不少。

寫實與寫意並存的矛盾

角色之死風格上的矛盾削弱戲劇張力。潮和社的《紫台山》的開場相當逗趣而引人入勝,太師之子姚彪(三花)夜闖馬房,調戲父親的救命恩人徐鴻章之妻子梁氏(小旦),梁氏不從,不慎將其殺死。兩人一搭一唱的場面生動逗趣,三花充滿喜感,充分演繹紈褲子弟的淫賊形象。小旦嬌俏中帶有氣魄,勇敢抵抗太師之子欺侮,還手、還腳,還反手刺死色狼,潑辣中帶有可愛。在舞台上當眾被一刀刺死的三花,最後讓兩位兵將一人拉手、一人抬腳的方式抬走,是相當寫實的舞台死法。然而相對於開場的寫實風格,主戲的戲劇場景是建立在寫意的風格之上。

姚太師與黃駙馬結下心頭之恨,迫使太師倍感羞辱的當眾向黃駙馬與公主陪酒道歉的關鍵,就在於徐鴻章夫婦躲藏於公主的衣櫃而逃過追查,兩位成年演員躲藏於一米高的衣櫃顯然是寫意風格。在一片喜氣的氛圍之中,太后飲下黃駙馬所敬獻的萬年瓊漿,卻因西宮娘娘摻毒而死,以身段和唱曲表現吐血而亡。最後側身倚座,臉部掩蓋龍袍,來表現太后之死,這是充滿寫意美感的死法。最後一場的高潮場景,黃駙馬蒙受不白之冤,一邊正氣凜然的責罵昏君,一邊對其先生表達難捨之情,最終從容赴義。從小凳子上往鍋子的方向跳,來表現被皇帝賜下油鍋而死,也顯然是一種寫意的手法。可惜的是,開場生動逗趣的三花之死過於寫實,作為故事引言的場景,卻與下半場的重頭戲:太后飲毒酒、駙馬跳油鍋的寫意死法截然不同,兩者之間的風格上的矛盾,破壞了寫意手法下,死亡場景的真實感與戲劇張力。

北管子弟戲的文化傳承價值

潮和社的《紫台山》展現了北管子弟日常在音樂方面的素養與磨練,也在戲劇情節上做了一些嘗試和挑戰,然而,前場表現落差大、整體風格沒有統一、場面的對接不夠順暢,使得戲劇氛圍斷斷續續,相當可惜。回過頭來說,北管子弟戲演出的意義,絕不僅僅是音樂或戲曲美學上的展演,潮和社《紫台山》是軒社子弟對北管的執著與一往情深的體現。軒社子弟不求回報的投入,竭盡所能的想要學習、保存、發揚北管這門民間傳統藝術,恰恰體現北管子弟精神的憨。相較起來,北管子弟戲在戲曲美學上有心想為卻仍顯不足的鈍,似乎難以苛責。有趣的是,當今的北管軒社子弟,由於交通便利和社會發展,不再僅限於單一街區,而是較大的地理範圍,比如板橋潮和社的子弟如同其他較為活躍的軒社,其子弟來自大台北地區各處,但這絲毫不影響北管憨子弟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透過北管子弟戲的演出,可以高度凝聚地方性的軒社組織的向心力,並為北管傳統藝術與民間信仰文化的保存與發展提供相當有力的支持。

《紫台山》

演出|板橋潮和社
時間|2020/11/21 19:0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
《劉姥姥和王熙鳳》為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戲齣,編劇兼導演李寶春意圖打造非屬彩旦亦非純然老旦的「劉姥姥」,將目光放在劉姥姥與王熙鳳兩人互動產生的情誼上,跳脫以往戲曲紅樓夢的敘事架構,注重角色本身故事。以京劇演員四功五法的底子為基礎,延伸原著角色特性,結合螢幕投影科技,意圖發展出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2月
08
2024
試著把觀看的視線放寬,就會發現——在室內劇場之外,歌仔戲仍以酬神喜慶的祝儀形態散佈在各廟埕民家。這類演出就是外台民戲,沒有劇本當天才依講戲仙安排現場決定劇碼。陳美雲歌劇團便是大台北地區名氣響亮的老字號歌仔戲劇團之一。
2月
06
2024
《寶蓮燈》是一齣充滿象徵隱喻的神仙戲。神仙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人類追尋永恆的內在意識,不停被重述而歷久不衰;也反映戲曲發展與宗教彼此的緊密關聯。
2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