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劇目的現代張力與詮釋《龍袍》
5月
27
2019
龍袍(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0次瀏覽
陳家盈(翻轉讀書繪兒童‧文學工作坊 / 負責人)

從小跟著外公、外婆聽京劇與歌仔戲長大,兒時習舞也練過身段、扮過小旦,蹲著走矮子、耍花槍、舞水袖,但成年後已脫離劇場太久,進劇場看傳統戲曲的經驗更是屈指可數。這回有機會去到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就更顯得興奮與特別期待。

「臺灣豫劇團」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是臺灣唯一國家級豫劇表演團體,前身是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隱身於軍營中,當家臺柱是在戲劇界被譽為「全能旦角」、「豫劇皇后」的資深國寶王海玲女士。此劇由王海玲女士飾演後宮大火後、流落民間的李太后,一出場氣勢渾雄,寶刀未老、掌聲絡繹。而李太后此角失明、貧窮,在這樣的條件下老旦詮釋出淪落民間卻依然雍容的李太后非凡氣度,姿態到位、嗓音厚實淒苦,一鳴一唱間都展現出豫劇的迷人與風華。有那麼一瞬間,令人對劇場的營造和情節的交扣動容無比。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或許都不陌生,《打龍袍》也常被提起,是傳唱度極高的戲曲劇目之一,而這次臺灣豫劇團所上演的《龍袍》即是老戲新唱,意圖在傳統與現代的新意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因此,在觀眾都了解劇情的情況下如何重新詮釋劇目,是考驗編劇、編曲;而接收訊息與新舊相較,則考驗觀眾的鑑賞能力。

不諱言,筆者在進入劇場之前,最期待的部分就是豫劇的曲目,而曲調的詮釋與情感的流洩則是考驗演員,曲子的編排與內容的呈現則考驗著幕後的編曲如何避免窠臼──畢竟與傳統的詞藻文言相較,現代詞彙較為彈性,在這樣的更動下,結構難免會脫散了一些。整體而言,角色們的身段與過門的流暢度甚是美好,加上妝髮、服飾的華麗,視覺上不啻是無比的享受;布景、道具與屏幕也非常講究,掌握其更換速度和光影呈現,以虛實交替的帷幕做串場和故事背景簡述,都是非常用心的地方。但,豫劇的靈魂若在「詞曲戲目」,卻是令人失望的。顛覆傳統的舞臺效果可以見到臺灣豫劇團的心思,其將原本舊本的十六場戲濃縮成十一場,重新編改的劇本更添了現代人的幽默與穿插的虛實交替,但轉場速度過快,導致底蘊始終透不出來。細看詞曲的配置,陳琳與寇珠被壞皇后陷害彼此互審的橋段,應該是全劇最精彩的地方之一,但筆者卻認為太過冗長,直至「娘娘聲聲逼煞人」一唱才又再勾勒出氛圍。不得不說,全戲中最突兀的部分乃是引介《三俠五義》審案橋段。在〈閻羅審案〉此處展現的手法跳脫傳統,以現代舞的方式呈現,再添配樂,可見導演巧思,並顛覆了傳統,進行現代的轉化;但不免硬生生地將豫劇所營造的氛圍打斷,觀眾所獲得的感受應是驚訝多於驚喜。筆者認為,此段對於陰間審案的精采,可說是整齣劇的最大敗筆。綜觀全劇,唸詞多於唱曲,而曲目又令人印象不深刻,甚是可惜。散場時,筆者見到場外在賣原聲CD套組,卻遲遲勾不起購買的慾望。

在演唱方面,場地的窄小以及座位的擁擠也是一大敗筆。因為場地較窄的關係,左右兩側字幕的呈現非常干擾視覺,且音樂與臺詞多次分岔、爆音,還有收音不完全的狀態,讓演員的臺詞無法準確傳達到觀眾的耳裡,造成螢幕有提臺詞、卻沒有人聲的窘況。筆者坐在中上的觀眾席,覺得不甚理想,票價與座位無等值。因此,場地的問題也彰顯了臺灣傳統戲曲上的一個障礙:藝術的高度有時會因為現實而將格局變小了。提升劇場硬體設備,我想是臺灣更需要努力的地方。

最後,筆者還要再叨唸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謝幕」。謝幕是一個很感動的橋段,亦是演員與觀眾最貼近的時刻,也是戲曲最終熱情的展現。但,謝幕時飾演寇珠的花旦拿起麥克風感謝大家,並且提醒觀眾們至臉書與IG按讚。筆者認為,此舉貼心,卻也突兀地將觀者瞬間拉回現實。穿著戲服就是他所扮演的那個角色,訓練有素的演員或戲班應該會有這樣的概念,並更加謹慎,避免如泡影,不小心「啵」一聲就戳破了大戲。下臺後的見面會另當別論,還是筆者太久沒有進劇場觀賞傳統戲曲了,現在都流行如此於舞臺上與觀眾零距離互動嗎?筆者只知,寇珠的忠肝義膽都因為IG而碎滿地了。不過,還是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至更好的劇院欣賞臺灣豫劇團的精湛。

《龍袍》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9/05/12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龍袍》雖是老戲重演,但劇本在俚俗與傳統上進行新詮,且兩代演員各展長才、精準演繹下,使劇中人物的心緒變化得以呈現在舞台上。對於臺灣豫劇團而言,也從過往的一枝獨秀,逐步走向群芳爭艷。(蘇恆毅)
5月
21
2019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