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劇目的現代張力與詮釋《龍袍》
5月
27
2019
龍袍(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59次瀏覽
陳家盈(翻轉讀書繪兒童‧文學工作坊 / 負責人)

從小跟著外公、外婆聽京劇與歌仔戲長大,兒時習舞也練過身段、扮過小旦,蹲著走矮子、耍花槍、舞水袖,但成年後已脫離劇場太久,進劇場看傳統戲曲的經驗更是屈指可數。這回有機會去到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就更顯得興奮與特別期待。

「臺灣豫劇團」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是臺灣唯一國家級豫劇表演團體,前身是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隱身於軍營中,當家臺柱是在戲劇界被譽為「全能旦角」、「豫劇皇后」的資深國寶王海玲女士。此劇由王海玲女士飾演後宮大火後、流落民間的李太后,一出場氣勢渾雄,寶刀未老、掌聲絡繹。而李太后此角失明、貧窮,在這樣的條件下老旦詮釋出淪落民間卻依然雍容的李太后非凡氣度,姿態到位、嗓音厚實淒苦,一鳴一唱間都展現出豫劇的迷人與風華。有那麼一瞬間,令人對劇場的營造和情節的交扣動容無比。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或許都不陌生,《打龍袍》也常被提起,是傳唱度極高的戲曲劇目之一,而這次臺灣豫劇團所上演的《龍袍》即是老戲新唱,意圖在傳統與現代的新意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因此,在觀眾都了解劇情的情況下如何重新詮釋劇目,是考驗編劇、編曲;而接收訊息與新舊相較,則考驗觀眾的鑑賞能力。

不諱言,筆者在進入劇場之前,最期待的部分就是豫劇的曲目,而曲調的詮釋與情感的流洩則是考驗演員,曲子的編排與內容的呈現則考驗著幕後的編曲如何避免窠臼──畢竟與傳統的詞藻文言相較,現代詞彙較為彈性,在這樣的更動下,結構難免會脫散了一些。整體而言,角色們的身段與過門的流暢度甚是美好,加上妝髮、服飾的華麗,視覺上不啻是無比的享受;布景、道具與屏幕也非常講究,掌握其更換速度和光影呈現,以虛實交替的帷幕做串場和故事背景簡述,都是非常用心的地方。但,豫劇的靈魂若在「詞曲戲目」,卻是令人失望的。顛覆傳統的舞臺效果可以見到臺灣豫劇團的心思,其將原本舊本的十六場戲濃縮成十一場,重新編改的劇本更添了現代人的幽默與穿插的虛實交替,但轉場速度過快,導致底蘊始終透不出來。細看詞曲的配置,陳琳與寇珠被壞皇后陷害彼此互審的橋段,應該是全劇最精彩的地方之一,但筆者卻認為太過冗長,直至「娘娘聲聲逼煞人」一唱才又再勾勒出氛圍。不得不說,全戲中最突兀的部分乃是引介《三俠五義》審案橋段。在〈閻羅審案〉此處展現的手法跳脫傳統,以現代舞的方式呈現,再添配樂,可見導演巧思,並顛覆了傳統,進行現代的轉化;但不免硬生生地將豫劇所營造的氛圍打斷,觀眾所獲得的感受應是驚訝多於驚喜。筆者認為,此段對於陰間審案的精采,可說是整齣劇的最大敗筆。綜觀全劇,唸詞多於唱曲,而曲目又令人印象不深刻,甚是可惜。散場時,筆者見到場外在賣原聲CD套組,卻遲遲勾不起購買的慾望。

在演唱方面,場地的窄小以及座位的擁擠也是一大敗筆。因為場地較窄的關係,左右兩側字幕的呈現非常干擾視覺,且音樂與臺詞多次分岔、爆音,還有收音不完全的狀態,讓演員的臺詞無法準確傳達到觀眾的耳裡,造成螢幕有提臺詞、卻沒有人聲的窘況。筆者坐在中上的觀眾席,覺得不甚理想,票價與座位無等值。因此,場地的問題也彰顯了臺灣傳統戲曲上的一個障礙:藝術的高度有時會因為現實而將格局變小了。提升劇場硬體設備,我想是臺灣更需要努力的地方。

最後,筆者還要再叨唸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謝幕」。謝幕是一個很感動的橋段,亦是演員與觀眾最貼近的時刻,也是戲曲最終熱情的展現。但,謝幕時飾演寇珠的花旦拿起麥克風感謝大家,並且提醒觀眾們至臉書與IG按讚。筆者認為,此舉貼心,卻也突兀地將觀者瞬間拉回現實。穿著戲服就是他所扮演的那個角色,訓練有素的演員或戲班應該會有這樣的概念,並更加謹慎,避免如泡影,不小心「啵」一聲就戳破了大戲。下臺後的見面會另當別論,還是筆者太久沒有進劇場觀賞傳統戲曲了,現在都流行如此於舞臺上與觀眾零距離互動嗎?筆者只知,寇珠的忠肝義膽都因為IG而碎滿地了。不過,還是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至更好的劇院欣賞臺灣豫劇團的精湛。

《龍袍》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9/05/12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龍袍》雖是老戲重演,但劇本在俚俗與傳統上進行新詮,且兩代演員各展長才、精準演繹下,使劇中人物的心緒變化得以呈現在舞台上。對於臺灣豫劇團而言,也從過往的一枝獨秀,逐步走向群芳爭艷。(蘇恆毅)
5月
21
2019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