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宮鬥、公案到親情表述《龍袍》
5月
21
2019
龍袍(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6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貍貓換太子」的宋代宮廷故事情節,向來為民間廣泛流傳,且為小說與戲曲的取材對象。在《宋史》的基礎上,敷演為公案小說《龍圖公案‧桑林鎮》之斷李妃冤案一事、《三俠五義》則將之擴展為完整的宮鬥始末,戲曲則有《抱妝盒》、《金丸記》、《正昭陽》、《打龍袍》、《斷太后》等;雖然著重的情節內容不一,但皆環繞在宋仁宗出生時,劉妃與李宸妃之間的權力傾軋上,並逐步整合發展為現今所知的「貍貓換太子」的情節。無論何種劇種的傳統戲曲,皆以此為膾炙人口的宋代軼聞,至今仍不斷成為搬演對象。

在1998至1999年時,臺灣豫劇團(時為國光劇團豫劇隊)亦曾搬演《貍貓換太子》,將十六個場次分為上、下集演出。雖未得見當時的演出情形,但由此安排可知,其仍維持連臺本戲的演出形式。此次的老戲重演,將十六場次精修為十一場,上半場以《抱妝盒》中陳琳與寇珠的深明大義,映襯劉妃與李妃的鬥爭為核心;下半場則為小說〈桑林鎮〉、戲曲《斷太后》與《打龍袍》之包公斷李妃冤案事。雖各有主題,仍可將全本《貍貓換太子》的主要事件經過完整呈現。

唯此次劇名改為《龍袍》,不免將之與《打龍袍》相互對照。若依編劇之言,此次的編整是有意突顯過去演出時,在權力傾軋當中未能彰顯的母子天性。【1】而考《三俠五義》及《打龍袍》的內容,確實直接地陳述人對於權力的渴求與爭鬥、對於遭陷的不滿與憤恨等情感;《打龍袍》更指陳宋仁宗認劉妃為母是無道昏君,遂打龍袍進行象徵性的懲處。故原始的小說與戲曲內容,欲引起的是觀眾對李妃蒙冤、包公斷案平反的不滿情緒,並將之宣洩,以求大快人心之效。今本《龍袍》在舊本的基礎上,李妃聽聞趙禎與劉妃親厚、劉妃亦扶植趙禎上位,萬般寵愛、母子情深一事,一度表示「宮外寒窯睡得安然,不比宮內心驚怕」,「不期望青史上是非公斷,只期望皇兒坐穩江山」,而不願為了平反冤案而影響皇權,更顯示出劉、李二妃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愛護幼子的親情,「打龍袍」更成為平息物議的象徵,以穩固皇權,令宮鬥下的皇權與親情密切扣合。

再者,此劇原是本於包公系列故事,因此包公斷案亦是值得觀察處。京劇《鍘郭槐》乃是從《斷太后》延伸而來,表述誣陷計謀事發。因此《龍袍》第十場〈閻羅審案〉之夜審郭槐,則是敷演《鍘郭槐》,並挪用《三俠五義》佯裝森羅殿審案一節,同時化用包公「日審陽,夜審陰」的傳說藉以逼供,然此處假扮閻王,則對於包公審陽審陰的傳說,不啻為一種利用人性對生死的恐懼,藉以取得口供,並展現包公計謀的詮釋方式。

演出情形上,此次演出的上半場為臺灣豫劇團新生代演員各展所長,張瑄庭的劉妃有辣旦的狠勁、又不失皇后與母親的雍容;謝文琪的少年李妃則唱出母親懷胎時的憂慮,〈趙禎探宮〉時更表述遭害的苦楚卻又不忍疑心他人的悲涼、以及重會趙禎時必須壓抑的母子天性,柔美的唱腔中帶著淒楚的韻味;蕭揚玲所飾演的寇珠與劉建華飾演的陳琳在〈妝盒之謎〉及〈陳琳逼供〉兩場中,在身段上考驗著演員的默契,同時又須展現悲憤的唱腔,讓「恩」與「義」的衝突在兩場中成為極精彩的橋段。

下半場則由王海玲飾演的老年李妃為主場,陳述逃亡得助、傾訴冤情始末,情感層遞堆演,使整起冤案憤恨與冤情推至高潮,至最末〈李宸太后〉所唱「是虛是實犯糊塗,春秋大夢是幾度,怕美夢乍醒又空無」,帶出回宮與母子重逢的歡喜與潛在驚懼,當中的情感轉折,是動人肺腑的。

《龍袍》雖是老戲重演,但劇本在俚俗與傳統上進行新詮,且兩代演員各展長才、精準演繹下,使劇中人物的心緒變化得以呈現在舞台上。對於臺灣豫劇團而言,也從過往的一枝獨秀,逐步走向群芳爭艷。演員培養不易,而今日終能於一齣戲上得見眾演員的精湛修為,以此觀臺灣豫劇團的未來,定有更亮眼的開展。

註解:

1、參見劉慧芬:〈舊劇翻新費思量:『龍袍』的新思考〉,《龍袍》演出節目冊(2019年5月),頁8。

《龍袍》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9/05/12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言,角色們的身段與過門的流暢度甚是美好,加上妝髮、服飾的華麗,視覺上不啻是無比的享受;布景、道具與屏幕也非常講究,掌握其更換速度和光影呈現,以虛實交替的帷幕做串場和故事背景簡述,都是非常用心的地方。(陳家盈)
5月
27
2019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