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宮鬥、公案到親情表述《龍袍》
5月
21
2019
龍袍(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1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貍貓換太子」的宋代宮廷故事情節,向來為民間廣泛流傳,且為小說與戲曲的取材對象。在《宋史》的基礎上,敷演為公案小說《龍圖公案‧桑林鎮》之斷李妃冤案一事、《三俠五義》則將之擴展為完整的宮鬥始末,戲曲則有《抱妝盒》、《金丸記》、《正昭陽》、《打龍袍》、《斷太后》等;雖然著重的情節內容不一,但皆環繞在宋仁宗出生時,劉妃與李宸妃之間的權力傾軋上,並逐步整合發展為現今所知的「貍貓換太子」的情節。無論何種劇種的傳統戲曲,皆以此為膾炙人口的宋代軼聞,至今仍不斷成為搬演對象。

在1998至1999年時,臺灣豫劇團(時為國光劇團豫劇隊)亦曾搬演《貍貓換太子》,將十六個場次分為上、下集演出。雖未得見當時的演出情形,但由此安排可知,其仍維持連臺本戲的演出形式。此次的老戲重演,將十六場次精修為十一場,上半場以《抱妝盒》中陳琳與寇珠的深明大義,映襯劉妃與李妃的鬥爭為核心;下半場則為小說〈桑林鎮〉、戲曲《斷太后》與《打龍袍》之包公斷李妃冤案事。雖各有主題,仍可將全本《貍貓換太子》的主要事件經過完整呈現。

唯此次劇名改為《龍袍》,不免將之與《打龍袍》相互對照。若依編劇之言,此次的編整是有意突顯過去演出時,在權力傾軋當中未能彰顯的母子天性。【1】而考《三俠五義》及《打龍袍》的內容,確實直接地陳述人對於權力的渴求與爭鬥、對於遭陷的不滿與憤恨等情感;《打龍袍》更指陳宋仁宗認劉妃為母是無道昏君,遂打龍袍進行象徵性的懲處。故原始的小說與戲曲內容,欲引起的是觀眾對李妃蒙冤、包公斷案平反的不滿情緒,並將之宣洩,以求大快人心之效。今本《龍袍》在舊本的基礎上,李妃聽聞趙禎與劉妃親厚、劉妃亦扶植趙禎上位,萬般寵愛、母子情深一事,一度表示「宮外寒窯睡得安然,不比宮內心驚怕」,「不期望青史上是非公斷,只期望皇兒坐穩江山」,而不願為了平反冤案而影響皇權,更顯示出劉、李二妃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愛護幼子的親情,「打龍袍」更成為平息物議的象徵,以穩固皇權,令宮鬥下的皇權與親情密切扣合。

再者,此劇原是本於包公系列故事,因此包公斷案亦是值得觀察處。京劇《鍘郭槐》乃是從《斷太后》延伸而來,表述誣陷計謀事發。因此《龍袍》第十場〈閻羅審案〉之夜審郭槐,則是敷演《鍘郭槐》,並挪用《三俠五義》佯裝森羅殿審案一節,同時化用包公「日審陽,夜審陰」的傳說藉以逼供,然此處假扮閻王,則對於包公審陽審陰的傳說,不啻為一種利用人性對生死的恐懼,藉以取得口供,並展現包公計謀的詮釋方式。

演出情形上,此次演出的上半場為臺灣豫劇團新生代演員各展所長,張瑄庭的劉妃有辣旦的狠勁、又不失皇后與母親的雍容;謝文琪的少年李妃則唱出母親懷胎時的憂慮,〈趙禎探宮〉時更表述遭害的苦楚卻又不忍疑心他人的悲涼、以及重會趙禎時必須壓抑的母子天性,柔美的唱腔中帶著淒楚的韻味;蕭揚玲所飾演的寇珠與劉建華飾演的陳琳在〈妝盒之謎〉及〈陳琳逼供〉兩場中,在身段上考驗著演員的默契,同時又須展現悲憤的唱腔,讓「恩」與「義」的衝突在兩場中成為極精彩的橋段。

下半場則由王海玲飾演的老年李妃為主場,陳述逃亡得助、傾訴冤情始末,情感層遞堆演,使整起冤案憤恨與冤情推至高潮,至最末〈李宸太后〉所唱「是虛是實犯糊塗,春秋大夢是幾度,怕美夢乍醒又空無」,帶出回宮與母子重逢的歡喜與潛在驚懼,當中的情感轉折,是動人肺腑的。

《龍袍》雖是老戲重演,但劇本在俚俗與傳統上進行新詮,且兩代演員各展長才、精準演繹下,使劇中人物的心緒變化得以呈現在舞台上。對於臺灣豫劇團而言,也從過往的一枝獨秀,逐步走向群芳爭艷。演員培養不易,而今日終能於一齣戲上得見眾演員的精湛修為,以此觀臺灣豫劇團的未來,定有更亮眼的開展。

註解:

1、參見劉慧芬:〈舊劇翻新費思量:『龍袍』的新思考〉,《龍袍》演出節目冊(2019年5月),頁8。

《龍袍》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9/05/12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言,角色們的身段與過門的流暢度甚是美好,加上妝髮、服飾的華麗,視覺上不啻是無比的享受;布景、道具與屏幕也非常講究,掌握其更換速度和光影呈現,以虛實交替的帷幕做串場和故事背景簡述,都是非常用心的地方。(陳家盈)
5月
27
2019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