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疑惑還是解答《跟著沙彌moonwalk去》
12月
11
2014
跟著沙彌moonwalk去(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8次瀏覽
李佳勳(台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這是一部十分特殊的作品,儘管大部分劇場界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蘊含了創作者的哲學觀點,但像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這樣宣稱結合既有的哲學流派──禪宗──觀點的創作並不多。也令人更想一探究竟,導演要如何以哲學為體,劇場為用,進而開展出作品。

一進劇場觀眾就可以看到有趣的舞台設計,左舞台是鋪著榻榻米的平台,上面有茶具組,馬上就讓人聯想到茶道,也是禪的主題。右舞台有樂師現場奏樂,中間則是一個白色圓圈的場域。在故事開始之前,角色隨著樂師敲擊的節奏在圓圈中遊走,讓人感到有種現實生活中的忙碌感。而隨著劇情發展,我們也會慢慢理解到這個白色圓圈對於角色在劇情中的局限性。

故事以月球旅行團「長生不老團」為開端,團內不同的成員,也有各自的目的。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對於目的地都非常的執著。創作者並沒有讓導遊帶他們去月球上找尋他們想要的東西,有點超出觀眾的預想,也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但角色目的衝突,不滿意的角色們不停追問,使得導遊無法招架,只好道出:「現在就是目的,根本沒有行程。」這一句話令人玩味,除了在劇情一開始畫龍點睛之效,在觀眾心中種下一顆好奇的種子。到末聲時,同樣的場景不同出現,我們可以看到角色對於重複的情節感到無力且不耐。他們最後在導遊的誘導之下跳出白色圓圈,回頭才發現,原來自己角色的局限,也發現自己正被觀眾觀看著。此時觀眾心中的種子才真正長成大樹,而這句台詞的意義也真正開顯出來。

在我看來劇作者原意希望觀眾能在觀賞之後,學著在生活之中慢下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一味的向外追求,試著用一種跳脫對立的方式觀照生活。雖然戲中是角色發現自己被觀看,但觀眾出了劇場,不也是被日常生活中的人們觀看著嗎?但導演想傳達的目的是否成功,我想從觀眾的反應即可看出,有一些觀眾其實已酣然入夢。除了戲本身長度的關係,在劇中插入的禪宗公案,一則接著一則出現,但未經轉譯或詮釋,對觀眾來說猶如囫圇吞棗,對於主線的情節效果也毫無助益。觀眾才剛試著要去傾聽,卻又已經跳到下個公案,令人應接不暇。即便有訓練優良的鼓團和背景的新媒體技術,卻因為太過精采,使得原本就缺乏系統性的文本相較之下更顯枯燥。導演這樣的作法其實已經假設觀眾是可以慢下來,進劇場接受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哲學思考,這似乎有一點本末倒置。我認為看到以劇場手法敘述哲學觀念的結合是令人喜悅的,意味著哲學普及化的工作依然有人重視。但導演在結合哲學概念和劇場手法上,可能還須多加琢磨。原本為了凸顯概念,使演員成為情節的附屬品,哲學概念也變成徒具噱頭,不能深達人心,實屬可惜。期待導演在接下來的禪計畫其他作品能夠有所改善。

《跟著沙彌moonwalk去》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4/11/09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