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與擱置時,需要一個破口《未解,懸》
11月
02
2018
未解,懸(聚合舞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0次瀏覽
劉純良(特約評論人)

聚合舞的《未解,懸》,歸屬於國藝會的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計畫,算是成果發表的第一年。人員的組成與處理的議題,至少從節目單來看,企圖處理人在異地或者無法回歸的社會脈絡。旅德的羅芳芸跟陳成婷,其異地經驗都對她們的家國認同有一些影響,而表演者鍾志文也是有海外經驗的人。假如以作品來看,《未解,懸》作為第一年的計畫,更多聚焦於台灣本身。台灣本身充滿了難解的認同,就國家處境而言,不能不說是處於懸置/擱置狀態中,因此就命題而言,《未解,懸》擺在台灣演出,是頗讓人有想像空間的題目。

《未解,懸》的整體命題是聚焦於表演者鍾志文的家族議題上,從一棟沒有人要住的房子開始,包含了家屋的模型,以及不同台車/白幕組合而成的空間,台車承擔了家屋的投影,以及白幕移動間組合製造的空間、角度,空間由陳成婷設計與操演。演出中有相當多的口白與錄音,包含了鍾志文的現場口白與錄音,以及聽起來推斷是他的家人進行的錄音。整體而言語言直白,幫助觀眾串連表演者鍾志文與家屋之間的關係,而投影、空間構成、聲音(包含錄音與現場聲響)與身體,則是另外四個向度。

《未解,懸》裡,會被認知為「跳舞」的動態其實不多,觀看的過程中,我感覺每位設計都投入了一部分自己的觀點,不完全是在服務編舞,因此觀點的差異或媒介的差異如何組成作品,可能比身體更重要,這是我覺得這個作品比較有趣的部分。表演者的身體,尤其鍾志文的身體,或許當成是身處於敘事空間當中的主訴者,藉由身體在不同空間組成的位置,來形塑(多半由語言先行)記憶與身體的關係,會更接近作品本身。而另外兩位演出者陳成婷與Anna Westphal,比較多的是透過對空間與燈光的操作,微調觀者對事件的理解與印象。

在作品中,影像與空間互相工作的方式對我而言是相對較為成熟或成立的,尤其是影像的視角,俯瞰、平移⋯⋯的動態,與台車移動的空間動態,其中有一種時間性,像是蒙上灰塵似的。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投影機本身的流明度或影像製作本身的解析上就不是那麼銳利,但是在這麼強烈仰賴回顧的作品中,這種模糊反而有意思。從講述一個家屋的形成,輕描淡寫畫過的政治受難經歷,鍾志文自己的跳舞史與家族的疏離感,其實都直白。在這種時候,聲音與空間其中的曖昧甚至跳脫(尤其聲音上),反而給予我空間拉開思考或情感的距離。

相對於空間、影像、聲音的組合,語言的直白與身體於我則似乎不那麼完整或者成立。就身體而言,我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身體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這個部分我認為是直白但有力的,以身體本身的佈局來讓空間構成成為活的空間。另一部分,也就是會被直觀認知的舞蹈的身體,尤其是表演者自身舞蹈史當中長出的身體,是否對作品的構成已經足夠了?這倒是我覺得還可以討論的。此外,就語言論,平鋪直敘地說明事件本身,對作品而言,已經足夠了嗎?在直白的事件背後應該可能拉出的議題,又或者作品本身所得以創造的空間,是否已經創造出來了?

從節目單看來,我覺得聚合舞的工作模式,期望的是互相理解的空間,尋求歸屬議題背後的根源、可能性、或破口。而推敲其企圖,回歸前述語言與身體的問題,我認為《未解,懸》的整體呈現,還沒辦法真正回應聚合舞的創作企圖,對家的想像,對國的思考,對歸屬的疑問,都還尚未在劇場語言中找到破口,尤其思辨上的。

從作品的標題《未解,懸》來看,一個家(屋)的未解與懸置,期望的是一個破口,也可以說,是從未解的狀態進入「解」,無論是解釋、解脫、解放⋯⋯等等可能的動態。例如演出接近結束時,充作投影幕與牆面的白紙被割破了,那個破口創造了一個突破現有擱置狀態的可能性,就空間或行動來說,都是有力量的,一部分地解放了鍾志文在演出最後扛著家屋模型,被原有記憶或擱置狀態壓制的力量。這是這個作品的劇場語言有效發揮的案例。但如果就整體組成來說,我想《未解,懸》多少卡在「說明」事件本身,以及針對事件的觀點兩者之間的不平衡,在事件的多寡與深入程度間,敘事的內容多,但深度或層面並未複雜化。

任何人的家族史與敘事史,在公與私之間,都存在著現存者與死亡記憶之間的戰爭,以及現有人際關係維持的困難。我不知道這是否影響了作品形塑自身觀點的可能性,但作品如果想要突破直白的敘事,或許必須要再花一些時間去理解,研究的方法與過程(例如田野調查),劇場的工作過程,如何能夠形塑觀點或立場。

觀點與立場,並不只是思考的問題,我認為也是身體的問題。這是鍾志文的生命,用他的身體史去創造動作,是合理的,但是此刻身體動作是曖昧的。或許因為影像、空間的語言都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路線,究竟是要讓身體更清楚,還是應該讓身體更曖昧?我覺得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此刻我看見的,更傾向於「家屋的敘事=鍾志文的家屋敘事」,「身體的敘事=鍾志文的身體敘事」,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絕對的等號,而是一個有機會再去辯駁的議題。我覺得就情感上或事件的原貌來說,或許這個等號存在,但就發展作品而言,這個等號或許有待討論,甚至不要太信任,可能對作品的發展會有幫助。

《未解,懸》有企圖連結宏觀議題與微觀生命史,但這個連結尚未產生,這是戲劇構作能夠協助排解或發展的問題。那麼理解這個連結的尚未真正發生,以及,開始練習產生連結,或許是一條路。不同的連結會畫出不同的地圖,甚至擁有不同的質地,甚至會改變觀者原有的預設。或許當連結出現時,擱置狀態本身的意義會大於破口也說不定。但現在,這一切都還是未定論。

《未解,懸》

演出|聚合舞Polymer DMT
時間|2018/10/20 19: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 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