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再思考與再想像《南洋情報交換所》
10月
12
2018
南洋情報交換所(柳春春劇社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4次瀏覽
林冠廷(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在學生)

十九世紀末,日本政府於甲午戰爭中戰勝大清政府,並且在簽訂馬關條約後於臺灣展開為期五十年的統治。二十世紀三零年代,日本政府實施南進政策,積極向南擴張。臺灣因為其「帝國之南、南洋之北」的戰略考量,理所當然成為日本連結帝國與南洋的南進基地。然而,臺灣對於「南洋」一詞也因為其中間過渡的地理位置,有著更加若即若離的關係與記憶。

臺灣屬於南洋嗎?除了臺灣大學椰林大道上的大王椰子以外,臺灣曾經隸屬南洋的圖騰似乎已經隱褪甚至消失。那麼,南洋究竟在何處、是何樣?沙灘?棕櫚?叢林?痢疾?種種似乎都暗示著對於南洋的典型刻板想像。然而,在《南洋情報交換所》中,導演兼舞台設計的區秀詒試圖與觀眾保持如臺灣與南洋之間又近又遠的曖昧距離,以投影字幕、聲光音效、演員肢體,呈現兩種看似對立的南洋形象,刺激觀眾挑戰、思考並翻轉自己潛意識中的南洋符碼。

《南洋情報交換所》的舞臺以「島嶼、擂台」為設計發想,在一高起的平臺之上開設三個可以自由進出的洞口,而臺灣情報員(鄭志忠飾)與南島原住民(Ayam Fared飾)就在其中穴居而活。雙關性質濃厚的舞臺設計雖然富有新意,在其上也的確可以看見南洋多元面向的交鋒,但演出中後段即兀然垂吊的木板在一個大量倚賴肢體表演與投影字幕前進的演出中實屬遮蔽視線之龐然大物。而不清晰的劇情字幕、不同步的翻譯字幕等,也嚴重造成觀眾理解此劇的困難。舞臺設計雖然試圖創造多方南洋形象交流對話之場域,但缺失大得令人難以忽視,非常可惜。

令人驚豔與讚許的是《南洋情報交換所》中兩位演員駕輕就熟的肢體控制。此劇將代表帝國主義南洋想像的臺灣情報員與代表地方主義南洋形象的南島原住民放入二戰末期的南方島嶼。角色之間的語言隔閡使得劇情不得不以肢體表演推進。然而,開演時情報員封閉、疑懼的肢體語言與原住民開放、好奇的舞蹈表演在演員的精準控制下立刻形成鮮明對比,角色衝突也在缺乏語言的幽微處境下成功顯形並拉抬。當衝突攀升至頂點時,也就是情報員與原住民在肉搏戰後短暫合而為一時,兩位演員亦柔亦剛、收放自如的表演或許可以視為帝國主義與地方主義的和解與共存。在那個時刻,兩位演員就是南洋的思考與想像本身,曾經親密抑或陌生地分合,呈現的都是真實卻不單一的南洋。

開演時,黑色布帷內兩名演員跪行旋繞,搭配時起時落的閃燈與雷聲,帶領觀眾穿越風雨交加的海面,進入遙遠的南方島嶼。布帷拉起,情報員與原住民看似被永恆且孤獨地滯留在南方島嶼上動彈不得。在竭盡所能地靠近與分離以後,同樣一塊黑色布帷將兩者原封不動地封起,觀眾也退出遙遠的南方島嶼。南洋的思考與想像可能從來就無窮無盡,人們只能以永恆地再思考與再想像作為創造與回應,而新的發現又再激盪新的創造與回應——就如同《南洋情報交換所》中那些遙遠國度的典故一般。

《南洋情報交換所》

演出|柳春春劇社
時間|2018/10/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匝繞、干擾、游移、片段種種手法,是為了說明歷史與地理的南洋「邊界」不可視與不可定錨?當真實隱於迷離中,連邊界都不可觸及,確實遑論歷史與政治的事實。因為未曾抵達,失去邊界的意義;因為敘事的眼光過於發散,每一個國家、每一段歷史,都成了注視下「他者」(紀慧玲)
10月
20
2018
《南洋情報交換所》以當代藝術跨界劇場,以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認識打開了劇場說書的自我滿足企圖,讓表演成為「身不由己」的主體持續再造過程,讓情報的解讀成為「名不留青史」的歷史解構意識。(許仁豪)
10月
16
2018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