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再思考與再想像《南洋情報交換所》
10月
12
2018
南洋情報交換所(柳春春劇社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0次瀏覽
林冠廷(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在學生)

十九世紀末,日本政府於甲午戰爭中戰勝大清政府,並且在簽訂馬關條約後於臺灣展開為期五十年的統治。二十世紀三零年代,日本政府實施南進政策,積極向南擴張。臺灣因為其「帝國之南、南洋之北」的戰略考量,理所當然成為日本連結帝國與南洋的南進基地。然而,臺灣對於「南洋」一詞也因為其中間過渡的地理位置,有著更加若即若離的關係與記憶。

臺灣屬於南洋嗎?除了臺灣大學椰林大道上的大王椰子以外,臺灣曾經隸屬南洋的圖騰似乎已經隱褪甚至消失。那麼,南洋究竟在何處、是何樣?沙灘?棕櫚?叢林?痢疾?種種似乎都暗示著對於南洋的典型刻板想像。然而,在《南洋情報交換所》中,導演兼舞台設計的區秀詒試圖與觀眾保持如臺灣與南洋之間又近又遠的曖昧距離,以投影字幕、聲光音效、演員肢體,呈現兩種看似對立的南洋形象,刺激觀眾挑戰、思考並翻轉自己潛意識中的南洋符碼。

《南洋情報交換所》的舞臺以「島嶼、擂台」為設計發想,在一高起的平臺之上開設三個可以自由進出的洞口,而臺灣情報員(鄭志忠飾)與南島原住民(Ayam Fared飾)就在其中穴居而活。雙關性質濃厚的舞臺設計雖然富有新意,在其上也的確可以看見南洋多元面向的交鋒,但演出中後段即兀然垂吊的木板在一個大量倚賴肢體表演與投影字幕前進的演出中實屬遮蔽視線之龐然大物。而不清晰的劇情字幕、不同步的翻譯字幕等,也嚴重造成觀眾理解此劇的困難。舞臺設計雖然試圖創造多方南洋形象交流對話之場域,但缺失大得令人難以忽視,非常可惜。

令人驚豔與讚許的是《南洋情報交換所》中兩位演員駕輕就熟的肢體控制。此劇將代表帝國主義南洋想像的臺灣情報員與代表地方主義南洋形象的南島原住民放入二戰末期的南方島嶼。角色之間的語言隔閡使得劇情不得不以肢體表演推進。然而,開演時情報員封閉、疑懼的肢體語言與原住民開放、好奇的舞蹈表演在演員的精準控制下立刻形成鮮明對比,角色衝突也在缺乏語言的幽微處境下成功顯形並拉抬。當衝突攀升至頂點時,也就是情報員與原住民在肉搏戰後短暫合而為一時,兩位演員亦柔亦剛、收放自如的表演或許可以視為帝國主義與地方主義的和解與共存。在那個時刻,兩位演員就是南洋的思考與想像本身,曾經親密抑或陌生地分合,呈現的都是真實卻不單一的南洋。

開演時,黑色布帷內兩名演員跪行旋繞,搭配時起時落的閃燈與雷聲,帶領觀眾穿越風雨交加的海面,進入遙遠的南方島嶼。布帷拉起,情報員與原住民看似被永恆且孤獨地滯留在南方島嶼上動彈不得。在竭盡所能地靠近與分離以後,同樣一塊黑色布帷將兩者原封不動地封起,觀眾也退出遙遠的南方島嶼。南洋的思考與想像可能從來就無窮無盡,人們只能以永恆地再思考與再想像作為創造與回應,而新的發現又再激盪新的創造與回應——就如同《南洋情報交換所》中那些遙遠國度的典故一般。

《南洋情報交換所》

演出|柳春春劇社
時間|2018/10/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匝繞、干擾、游移、片段種種手法,是為了說明歷史與地理的南洋「邊界」不可視與不可定錨?當真實隱於迷離中,連邊界都不可觸及,確實遑論歷史與政治的事實。因為未曾抵達,失去邊界的意義;因為敘事的眼光過於發散,每一個國家、每一段歷史,都成了注視下「他者」(紀慧玲)
10月
20
2018
《南洋情報交換所》以當代藝術跨界劇場,以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認識打開了劇場說書的自我滿足企圖,讓表演成為「身不由己」的主體持續再造過程,讓情報的解讀成為「名不留青史」的歷史解構意識。(許仁豪)
10月
16
2018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