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西樂多以經典並暢銷的古典樂曲演出,國樂自1950年代便愈來愈多作曲家創作並嘗試國樂樂器的極限,而創作的蓬勃發展帶動每年至少數十首以上的樂曲首演,受眾人及演奏家喜愛的樂曲則會成為近幾年比賽或演出的暢銷曲目,至於評價普通者,為作曲家多添一筆創作紀錄的同時,卻也讓作曲家可以省思不足之處,而後修正。
此次主題《知音化蝶》,分別作為此場音樂會上下半場的重頭戲:《高山流水》、《梁祝》。由熊岳協奏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經閻惠昌改編成樂隊編制,開頭是一段樂隊的引子,氣勢磅礡仿若高聳入雲的青山,偶有笛子輕巧的裝飾音化作氤氳霧氣環繞,然而就聽覺來說,樂團的鬧與古箏的靜不太相融合,或許是編曲上樂隊有時太過喧囂,壓制了主奏的古箏。《大武山藍》是林心蘋於2013年受台灣藝術大學國樂系委託創作之作品,以排灣族的傳說寫成的揚琴協奏曲,樂曲輕快優美,主奏林佩娟技巧精湛,與樂隊相得益彰,整首樂曲十分動聽。合奏曲《唐響》此為在台第一次首演樂曲,作曲者以傳說中的唐代古韻為起點,融合當代音樂元素,時而置身古代宮廷,時而回到現代。琵琶樂音優雅仿若唐代胡旋舞,引領觀眾欣賞,而各種樂器的主奏穿插,更像是一幕幕的屏幕,繁華的大唐盛世、科技快速的現代社會、古代歡慶熱鬧的廟會與現代繽紛的華麗聚會,在樂曲結束前的人聲,仿若嘆息,既感概韶光易逝,也感概人類的渺小。
下半場重頭戲落在呂思清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筆者觀察到在中場休息後,入場的觀眾明顯多了一成,原本七成滿的座位,而後坐無虛席,且因呂思清的緣故,此場音樂會多了許多外國觀眾的票房。在樂團前奏引子結束後,小提琴寧靜的拉起主旋律,仿若行雲流水般的悠遊其中,怡然地詮釋樂曲的優美慢板、活潑輕快的快板,而在閻惠昌的指揮下,樂團不只是襯托,更像是和小提琴的接力賽,每個樂段的銜接,都在樂隊齊心合力的演出下,順利的交棒,並在小提琴的帶領下完成整首樂曲。不愧是被譽為「東方帕格尼尼」的呂思清,其技巧、音色,甚至情感的詮釋都臻至完美,即使過了多日,仍會讓人回味再三。
然而筆者不禁感概,就是因為呂思清,所以音樂會多了西樂及國外觀眾的票房,若是沒有呂思清,究竟會有多少人因此過來?國樂的市場是否只有國樂自己人願意捧場,而學西樂者,為什麼對國樂棄之如敝屣,總認為國樂只是效仿西樂交響化,且許多樂器甚至沒有一定的標準音高可言,若無呂思清,恐怕不願意買票入場聽純粹的國樂合奏。
知音難覓,尤其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不僅充斥許多混雜的資訊,人們更是喜歡追逐潮流。高雄市國樂團每月一場的主題音樂會讓高雄市民得以持續的關注國樂,且在高雄市國樂團的精心策劃下,幾乎場場都有首演樂曲,既讓觀眾期待最新穎的樂曲,卻也不忘傳統。
《知音化蝶》
演出|高雄市國樂團、閻惠昌、呂思清、熊岳、林佩娟
時間|2018/03/25 15:0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