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到台南
9月
28
2012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陳長志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4次瀏覽
楊美英

週日的午後時光,在歷史悠遠三百年的台南神農街上,遇見一群台北來的年輕舞者翩翩一段美麗的身音風景。

人潮來往,慢慢聚集了事先取得訊息而提早到場的觀眾,漸漸分佈於狹窄的巷道兩側、貼著老屋牆邊,再加上路過停步圍觀的人群,終至自然而然地將其中一段十餘公尺完成「封街」了。

安靜無事中,舞者們陸續從一戶人家走出,鮮黃衣男以一種略為不同於日常節奏的速度拿著一座藍色電風扇定位於表演區段的中央位置,緩緩開啟電源,風扇開始旋轉,舞者陸續開始行走、奔跑、偶或仆倒……

舞蹈表演行動約卅分鐘,從電風扇的出場揭開序幕,舞者們在靜默中的動作或停頓,逐漸引動了「波麗露」的旋律昂揚,於中段安排了由舞者搬動電風扇,換方向送出涼風──這使得沒有任何裝台的戶外演出全程,電風扇的運用成了清晰的標記、結構的分段。

這一座電風扇也成了舞者們肢體語彙訴說的對象、或表演動機投射的目標,譬如:舞者們聚集在風扇前面,一起高聲尖叫,混雜著驚慌、恐懼、歡樂,認真上下拔升與降落的身體與聲音,形塑出一種荒謬的存在感;抑或是獨留大花紅綠洋裝女人站在風扇之前,髮絲被吹得搖曳生姿,臉上的微笑輕輕蕩漾,其他舞者輪番靠近,或咆哮恫嚇羞辱、或親近索求互動,女人站立不動,持續相同的臉上表情,堅持中偶似勉強、嫵媚開懷裡欲泣──以上均屬生動的片段,可視為種種日常生活悲歡喜怒愛嗔的濃縮選材,進行了精要的意象化處理。

在台南最後一場的觀賞過程,感受到這群年輕舞者的熟練與自然,一派輕鬆,彼此互動默契活潑有機,與現場觀眾在文史老街有了一場美感經驗的邂逅,讓許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與現代舞蹈有了新鮮的初次接觸。有趣的是,表演所在的神農街,舊稱北勢街,於十八世紀初,台江內海淤積,剩下五條河道連結台南舊城與海洋,河道兩岸開始出現街道,神農街是最熱鬧的貿易輻輳中心,至今保存了三百年來清代、日治、民國不同時期的民居特色,可說保存了城市的歷史環境、以及當時府城港口老舊街道的意象。簡言之,三百年前由唐山布匹、茶葉海運來台灣的入口,成了今日現代藝術文創進駐台南的繁榮櫥窗。

但以表演與空間的關係,大致屬於兩面舞台的封閉式輪廓,與線性流動的街廓環境之間應可進一步磨合──顯然歷經板橋火車站大廳或台南吳園半圓形戶外劇場等地的巡迴,表演空間的一再變異,實在是對於編舞家與舞者的極大挑戰;就表演內容而言,年輕舞者的聲音表情或肢體語彙在情感或意涵的投射,有些時候在純粹幾何化表現或是特定情境的建構之間,因為曖昧模糊尷尬而顯得不明所以;此時不由開始想像,假如這個舞作、這群舞者,可以持續表演,累積數十年,直到舞者踏入中老年,融合豐富的生命與創作經歷,表演的火候想來可以更加潤澤深厚──這才是一種「旅行的意義」吧!

因為生命中的踉蹌,恐怕遠較神農街不平整的石板路更為磨人,寄望宣稱因旅行而生、以大城小巷為舞台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繼續行動,不僅為自我尋找舞蹈的意義,更能讓眾多的他者在劇場以外的空間看見跳舞旅行的意義。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2/09/23 17:20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神農街101-145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前半場不安的情緒轉折,在中場舞出了人與人之間社群網,後半場則舞出了與他人分享的最終概念。用象徵式的分享意象,從舞者傳給了現場的兒童觀眾。(羅家玉)
8月
06
2014
周書毅有意地在以舞蹈身體,對話於外部空間與時間,《波麗露》在嘗試走(介)入製作概念中所謂的地景「場域」之時,除了面對必需的形式空間上的調整,對於創作者自身來說更進一步的思考,或確是演出過程中如何與「場域」的角力。(李時雍)
9月
05
201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