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情感的分享《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8月
06
2014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陳長志 攝,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5次瀏覽
羅家玉(戲劇教育工作者,英國華威大學戲劇與劇場博士)

今年7月中旬在台南舊城區步行,驚見吳園的涼亭山水。古意盎然的建築在高聳的大樓間獨占一隅,是驚鴻一撇,是眼睛裡的一聲喟嘆。是現代化與傳統之間找到某種突兀的平衡。是生存上的,但不是視覺與情感上的。「周先生與舞者們曾在那裡舞著」,朋友說。

今年八月,終於在自己成長的南投看到耳聞許久的舞作。從武德殿到藍田書院,兩個不同的場地,自己選了以電扇為基點的兩個不同開放式舞台方位,觀看舞作的兩樣風景。同一支《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即使服裝不同,因建築地勢而有所調整的兩種開場,但同樣感受到的,是現代舞流動的肢體與步伐,讓只能死守一方寸土的古蹟,展現出與平日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古蹟「活」過來了,因為有觀眾們開演前的等待,因為路人甲乙丙丁的圍觀駐足。更讓人欣喜的是,還有許多牽著或抱著幼兒的年輕爸爸媽媽們,與自己的下一代,一同走訪歷史建築。因為觀舞這件事,創造了不同世代間,在同一個時空交會的流動記憶。

兩個不同的空間中,看到舞者們因為場地原本的設計而有不同的出場方式。武德殿的分截式長階梯,讓舞者們從或高或低地階梯上緩緩走入人群。舞者們像是參與一場即興的團體遊戲,因為喜歡而群聚,在進入平台的空間後,舞者們像是你傳我接的接力方式,從雙人舞、單人舞到群舞,用舞姿代替音符,以無聲為背景,打破那夏日午後三點悶熱而停滯不動的空氣。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在藍田書院中則演譯出不同風格。不同於前場如劇場般的華麗出場,舞者們直接從書院左右的庭廊出現在中庭中。四方格舞台上,紅的黃的橘的藍的綠的,穿在舞者身上的花朵,湧進了中規中矩的四合院中庭。舞者點踏、轉身、滑手,各式的姿態讓方正的空間頓時活潑起來。一邊的舞者們專注腳下的舞步,像是小時候愛玩跳格子的我們,身怕一個不注意就踩出方框,被同伴捉到犯規的模樣。

編舞家周書毅讓建築本身不再只是提供表演的場地。而是一個能跟舞作與舞者產生關係的演出空間。觀舞的我們,則又透過舞者的臉部與肢體動作,感受到一連串情緒上的轉折。在地的建築─舞者─舞作─觀眾四者之間,連結成一個個不同的觀舞體驗與感動。

武德殿的演出中,舞者們開場的爆漲怒吼中,一個學前小女孩哭了。連綿地哭聲在恕吼後的寂靜中益發明顯。舞者們再次嘶聲厲竭地喊叫後,小女孩緊靠著媽媽哭喊著:「我~不~要!」也許孩子是因為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壞了,但是她的哭聲與發自肺腑的哭喊,卻像是舞作前半場的最佳註解。每個人都在表達不滿,每個人都在找一個對象傾訴自己的不滿,每個人都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我~不~要」。只是,成人因為要顧及的面子裡子林林總總的包袱太多太重,反而沒辦法用最誠實的語言說出自己的不願意。而只能用包裝似的聲音掩蓋住內心真正的情緒。

憤怒會感染,微笑更是。這場充滿希望的舞作,讓後者的力量即使只是小眾,卻發揮出無限大的力量。前半場不安的情緒轉折,在中場舞出了人與人之間錯落有別卻又相互連結的社群網,後半場則舞出了與他人分享的最終概念。不只是舞者間的,還用象徵式的分享意象,從舞者傳給了現場的兒童觀眾。

周先生與舞者們的旅行計畫,用實際的行腳走入人群,走入少有機會接觸現代舞的民眾。而這場四場走跳的巡迴,讓藝術回歸到與人分享的最原生概念。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4/08/03 15:00、17:30
地點|南投武德殿、藍田書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表演與空間的關係,大致屬於兩面舞台的封閉式輪廓,與線性流動的街廓環境之間應可進一步磨合。因為生命中的踉蹌,恐怕遠較神農街不平整的石板路更為磨人,寄望宣稱因旅行而生、以大城小巷為舞台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繼續行動,不僅為自我尋找舞蹈的意義,更能讓眾多的他者在劇場以外的空間看見跳舞旅行的意義。(楊美英)
9月
28
2012
周書毅有意地在以舞蹈身體,對話於外部空間與時間,《波麗露》在嘗試走(介)入製作概念中所謂的地景「場域」之時,除了面對必需的形式空間上的調整,對於創作者自身來說更進一步的思考,或確是演出過程中如何與「場域」的角力。(李時雍)
9月
05
2012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