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情感的分享《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8月
06
2014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陳長志 攝,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0次瀏覽
羅家玉(戲劇教育工作者,英國華威大學戲劇與劇場博士)

今年7月中旬在台南舊城區步行,驚見吳園的涼亭山水。古意盎然的建築在高聳的大樓間獨占一隅,是驚鴻一撇,是眼睛裡的一聲喟嘆。是現代化與傳統之間找到某種突兀的平衡。是生存上的,但不是視覺與情感上的。「周先生與舞者們曾在那裡舞著」,朋友說。

今年八月,終於在自己成長的南投看到耳聞許久的舞作。從武德殿到藍田書院,兩個不同的場地,自己選了以電扇為基點的兩個不同開放式舞台方位,觀看舞作的兩樣風景。同一支《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即使服裝不同,因建築地勢而有所調整的兩種開場,但同樣感受到的,是現代舞流動的肢體與步伐,讓只能死守一方寸土的古蹟,展現出與平日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古蹟「活」過來了,因為有觀眾們開演前的等待,因為路人甲乙丙丁的圍觀駐足。更讓人欣喜的是,還有許多牽著或抱著幼兒的年輕爸爸媽媽們,與自己的下一代,一同走訪歷史建築。因為觀舞這件事,創造了不同世代間,在同一個時空交會的流動記憶。

兩個不同的空間中,看到舞者們因為場地原本的設計而有不同的出場方式。武德殿的分截式長階梯,讓舞者們從或高或低地階梯上緩緩走入人群。舞者們像是參與一場即興的團體遊戲,因為喜歡而群聚,在進入平台的空間後,舞者們像是你傳我接的接力方式,從雙人舞、單人舞到群舞,用舞姿代替音符,以無聲為背景,打破那夏日午後三點悶熱而停滯不動的空氣。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在藍田書院中則演譯出不同風格。不同於前場如劇場般的華麗出場,舞者們直接從書院左右的庭廊出現在中庭中。四方格舞台上,紅的黃的橘的藍的綠的,穿在舞者身上的花朵,湧進了中規中矩的四合院中庭。舞者點踏、轉身、滑手,各式的姿態讓方正的空間頓時活潑起來。一邊的舞者們專注腳下的舞步,像是小時候愛玩跳格子的我們,身怕一個不注意就踩出方框,被同伴捉到犯規的模樣。

編舞家周書毅讓建築本身不再只是提供表演的場地。而是一個能跟舞作與舞者產生關係的演出空間。觀舞的我們,則又透過舞者的臉部與肢體動作,感受到一連串情緒上的轉折。在地的建築─舞者─舞作─觀眾四者之間,連結成一個個不同的觀舞體驗與感動。

武德殿的演出中,舞者們開場的爆漲怒吼中,一個學前小女孩哭了。連綿地哭聲在恕吼後的寂靜中益發明顯。舞者們再次嘶聲厲竭地喊叫後,小女孩緊靠著媽媽哭喊著:「我~不~要!」也許孩子是因為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壞了,但是她的哭聲與發自肺腑的哭喊,卻像是舞作前半場的最佳註解。每個人都在表達不滿,每個人都在找一個對象傾訴自己的不滿,每個人都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我~不~要」。只是,成人因為要顧及的面子裡子林林總總的包袱太多太重,反而沒辦法用最誠實的語言說出自己的不願意。而只能用包裝似的聲音掩蓋住內心真正的情緒。

憤怒會感染,微笑更是。這場充滿希望的舞作,讓後者的力量即使只是小眾,卻發揮出無限大的力量。前半場不安的情緒轉折,在中場舞出了人與人之間錯落有別卻又相互連結的社群網,後半場則舞出了與他人分享的最終概念。不只是舞者間的,還用象徵式的分享意象,從舞者傳給了現場的兒童觀眾。

周先生與舞者們的旅行計畫,用實際的行腳走入人群,走入少有機會接觸現代舞的民眾。而這場四場走跳的巡迴,讓藝術回歸到與人分享的最原生概念。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4/08/03 15:00、17:30
地點|南投武德殿、藍田書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表演與空間的關係,大致屬於兩面舞台的封閉式輪廓,與線性流動的街廓環境之間應可進一步磨合。因為生命中的踉蹌,恐怕遠較神農街不平整的石板路更為磨人,寄望宣稱因旅行而生、以大城小巷為舞台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繼續行動,不僅為自我尋找舞蹈的意義,更能讓眾多的他者在劇場以外的空間看見跳舞旅行的意義。(楊美英)
9月
28
2012
周書毅有意地在以舞蹈身體,對話於外部空間與時間,《波麗露》在嘗試走(介)入製作概念中所謂的地景「場域」之時,除了面對必需的形式空間上的調整,對於創作者自身來說更進一步的思考,或確是演出過程中如何與「場域」的角力。(李時雍)
9月
05
2012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