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在地景裡的重新度量《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9月
05
2012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0次瀏覽
李時雍

「我想那是一個衝動,想去找人,那些人就是沒看過舞蹈的人,我們能如何帶著舞蹈與未知的觀眾相遇,我想那會是種美麗吧!」

這是去年十月,周書毅與團隊帶著《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首次進行舞蹈旅行計畫時所寫下的文字。時隔一年,再次展開,選擇了台北四四南村、淡水碼頭、三峽老街等六個「場域」,一路跳至台南神農街,仍然是一個簡單的夢,「跳舞給你看」。然而,又在經過其間周先生分別在北美館、中山堂光復廳創作演出三件同名而各自獨立的《重演》之後,《拉威爾》一作亦產生了作品在路上「重演」,所加入內外風景之後的意義變貌。

最重要的,或仍是「人的境遇」問題,或者書毅所謂的「當下」、「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從《拉威爾》眾人齊聲尖叫劃開序幕後摔跌倒落,隨每一次尖叫倒落後再站起的舞者愈減少,到最後孤伶一人再站起,群體與群體中被棄擲之個人的主題,及其中隱含的關係暴力,如對著周身同伴的嘶喊、對著獨舞者迫近的擊掌拍手(舉止乃至音響)、在眾人一致的踏步中被甩到團體之外的落單者,在拉威爾《波麗露》井然層疊的音樂結構中,半小時的舞蹈動作單純卻富象徵意味,更主要透過畫面整體上的編排調度,重複,再重複,構成某一種距離,相對觀看的距離,存在者間的距離。

視覺上有意使用懷舊的洋裝,舞台中央時而轉起的工業用電扇,加上路上時空錯置的場景,如同周書毅往後系列以時間為命題延續的《重演》;有意思的卻是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創作軸線和意圖:《重演》中,走進博物館,與歷史「時間」、與「文明」建構過程中所被權力固著或遮蔽的角落對視,《波麗露》卻在演出計畫中走進日常環境「空間」,與庶民身體「相遇」,如同其他site-specific創作,觀眾的觀看和回應遂成為(可被預期的)作品更豐富的內裡。

然而若說周書毅近期(或許更早自2007年《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始)有意地在以舞蹈身體,對話於外部空間與時間,《波麗露》在嘗試走(介)入製作概念中所謂的地景「場域」之時,除了面對必需的形式空間上的調整,對於創作者自身來說更進一步的思考,或確是演出過程中如何與「場域」的角力;換言之,在「一個簡單的夢,跳舞給你看」之下,是否可能遭遇因時空移動過程和殊異環境條件下,作品本身的失效、的無法完成?更重要是,這樣的失效或作品涵義的遞減(或遞增),是否曝露了什麼樣的外部空間特質?又如何藉由這樣的對話與協商關係,去思考、去折射,身體在真實空間之中的問題?

例如(對我而言)愈是現代化氛圍的場景,如去年板橋火車站,某種貼合舞作的冰冷或荒誕感,在視聽異質性既強烈,卻同時帶有觀光消費場域內扁平而同一性的淡水碼頭岸沿,便似乎深受削弱;那麼,面對接下來更冰冷的商場空間呢,是否反而更易達於作品的完成和批判空間?甚或是面對建築本身戲劇張力已十足的神農街巷弄內呢?

從「一個衝動」開始的旅行計畫,從「跳舞給你看」以至「不只跳舞給你看」,如何藉由不同空間內反覆搬演《波麗露》的路程,檢視舞作更深刻的意義;又似以舞步為量尺,重新檢視名之為「文明」所創建的現代生活空間,如此帶著皮箱再回來,更令人好奇,編舞者又將如何展開「下一個」在空氣中充滿,與時間相處的身體問題,延續思考,關於活著的,這許多事?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2/09/02 15:30
地點|新北市淡水觀潮碼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前半場不安的情緒轉折,在中場舞出了人與人之間社群網,後半場則舞出了與他人分享的最終概念。用象徵式的分享意象,從舞者傳給了現場的兒童觀眾。(羅家玉)
8月
06
2014
表演與空間的關係,大致屬於兩面舞台的封閉式輪廓,與線性流動的街廓環境之間應可進一步磨合。因為生命中的踉蹌,恐怕遠較神農街不平整的石板路更為磨人,寄望宣稱因旅行而生、以大城小巷為舞台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繼續行動,不僅為自我尋找舞蹈的意義,更能讓眾多的他者在劇場以外的空間看見跳舞旅行的意義。(楊美英)
9月
28
2012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