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在地景裡的重新度量《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9月
05
2012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6次瀏覽
李時雍

「我想那是一個衝動,想去找人,那些人就是沒看過舞蹈的人,我們能如何帶著舞蹈與未知的觀眾相遇,我想那會是種美麗吧!」

這是去年十月,周書毅與團隊帶著《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首次進行舞蹈旅行計畫時所寫下的文字。時隔一年,再次展開,選擇了台北四四南村、淡水碼頭、三峽老街等六個「場域」,一路跳至台南神農街,仍然是一個簡單的夢,「跳舞給你看」。然而,又在經過其間周先生分別在北美館、中山堂光復廳創作演出三件同名而各自獨立的《重演》之後,《拉威爾》一作亦產生了作品在路上「重演」,所加入內外風景之後的意義變貌。

最重要的,或仍是「人的境遇」問題,或者書毅所謂的「當下」、「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從《拉威爾》眾人齊聲尖叫劃開序幕後摔跌倒落,隨每一次尖叫倒落後再站起的舞者愈減少,到最後孤伶一人再站起,群體與群體中被棄擲之個人的主題,及其中隱含的關係暴力,如對著周身同伴的嘶喊、對著獨舞者迫近的擊掌拍手(舉止乃至音響)、在眾人一致的踏步中被甩到團體之外的落單者,在拉威爾《波麗露》井然層疊的音樂結構中,半小時的舞蹈動作單純卻富象徵意味,更主要透過畫面整體上的編排調度,重複,再重複,構成某一種距離,相對觀看的距離,存在者間的距離。

視覺上有意使用懷舊的洋裝,舞台中央時而轉起的工業用電扇,加上路上時空錯置的場景,如同周書毅往後系列以時間為命題延續的《重演》;有意思的卻是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創作軸線和意圖:《重演》中,走進博物館,與歷史「時間」、與「文明」建構過程中所被權力固著或遮蔽的角落對視,《波麗露》卻在演出計畫中走進日常環境「空間」,與庶民身體「相遇」,如同其他site-specific創作,觀眾的觀看和回應遂成為(可被預期的)作品更豐富的內裡。

然而若說周書毅近期(或許更早自2007年《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始)有意地在以舞蹈身體,對話於外部空間與時間,《波麗露》在嘗試走(介)入製作概念中所謂的地景「場域」之時,除了面對必需的形式空間上的調整,對於創作者自身來說更進一步的思考,或確是演出過程中如何與「場域」的角力;換言之,在「一個簡單的夢,跳舞給你看」之下,是否可能遭遇因時空移動過程和殊異環境條件下,作品本身的失效、的無法完成?更重要是,這樣的失效或作品涵義的遞減(或遞增),是否曝露了什麼樣的外部空間特質?又如何藉由這樣的對話與協商關係,去思考、去折射,身體在真實空間之中的問題?

例如(對我而言)愈是現代化氛圍的場景,如去年板橋火車站,某種貼合舞作的冰冷或荒誕感,在視聽異質性既強烈,卻同時帶有觀光消費場域內扁平而同一性的淡水碼頭岸沿,便似乎深受削弱;那麼,面對接下來更冰冷的商場空間呢,是否反而更易達於作品的完成和批判空間?甚或是面對建築本身戲劇張力已十足的神農街巷弄內呢?

從「一個衝動」開始的旅行計畫,從「跳舞給你看」以至「不只跳舞給你看」,如何藉由不同空間內反覆搬演《波麗露》的路程,檢視舞作更深刻的意義;又似以舞步為量尺,重新檢視名之為「文明」所創建的現代生活空間,如此帶著皮箱再回來,更令人好奇,編舞者又將如何展開「下一個」在空氣中充滿,與時間相處的身體問題,延續思考,關於活著的,這許多事?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2/09/02 15:30
地點|新北市淡水觀潮碼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前半場不安的情緒轉折,在中場舞出了人與人之間社群網,後半場則舞出了與他人分享的最終概念。用象徵式的分享意象,從舞者傳給了現場的兒童觀眾。(羅家玉)
8月
06
2014
表演與空間的關係,大致屬於兩面舞台的封閉式輪廓,與線性流動的街廓環境之間應可進一步磨合。因為生命中的踉蹌,恐怕遠較神農街不平整的石板路更為磨人,寄望宣稱因旅行而生、以大城小巷為舞台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繼續行動,不僅為自我尋找舞蹈的意義,更能讓眾多的他者在劇場以外的空間看見跳舞旅行的意義。(楊美英)
9月
28
2012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